■上海 高阿申 这只明正统—天顺时期青花缠枝花卉矮罐(见图),高13.9、口径10.5、底径11.5厘米;涩底微凹,白胎上有浅显的旋坯痕, 局部有粘沙。白釉闪灰青,釉面滋润,密布大小纹片。青花呈灰蓝色,青花料色泽浓重处抚之有下凹感。 胎釉结合处有橘红色的火石红,色带仅一线之宽,其余露胎部位的火石红十 分浅淡,在若有若无之间。这类火石红现象,为明代景德镇窑瓷器底胎上最多见的表现形态。它的特点是:胎与釉的交汇处色泽最浓,呈橘红色或橙黄色,它紧贴着釉的边缘形成包围式的窄条带(如果底有粘釉,釉斑周围同样会出现包围带),窄条带之外因火石红密度降低逐渐转成浅粉色。通常情况下,火石红的光泽与胎体(龙泉窑宋、元、明时常以刷红来表现火石红,故不在此例)的光泽,应该是一致的(温润、无釉光)。而且,火石红色调大都不会在胎面出现突然深一块、浅一块(成化瓷特有的“糊米底”除外)的不自然现象。它应该是浓淡过渡有序,深浅变化匀称的。此外,瓷器上无火石红出现,是古瓷历来的正常现象。有没有火石红,同古瓷的真假无必然关系,但火石红的真与假,却同真假古瓷大有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