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拾得”的风光岁月

http://www.newdu.com 2019-02-19 收藏快报 李熊熊 参加讨论

    图1
    图2
    图3
    ■浙江杭州 李熊熊
    在明代绘画中,“拾得”作为散仙之一很好辨认,手中拿一把扫帚的便是。虽然拿扫帚的未必都是“拾得”,但“拾得”总是拿着扫帚。“拾得”在画中,一般是与“寒山”一起出现的。然而在明晚期,瓷器上出现了不少“拾得”单独出景的画面(图1、2、3),可见那时的他获得了人们额外的尊崇。回顾“寒山”“拾得”的图像史,这一时期称得上是“拾得”独擅风光的年代。
    为什么“拾得”会在晚明的瓷画上走红?这或许与当时社会的某种精神需求有关。这种精神需求就是“忍耐”二字。
    “忍耐”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一个人在世上生存,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儒家最推崇使用“忍耐”二字来维系人际关系。这一儒家思想,在明清瓷画中是有反映的。明代中期,瓷画中出现“忍耐”合体字、“忍耐”合体字中再合人物等式样的纹饰,就是“忍耐”思想的直接表现。
    到了明晚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人口流动的活跃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忍耐”思想的应用场合和内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合体字“忍耐”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忍耐”的理解。在此背景下,“拾得”肩负起了注解“忍耐”思想的重任。
    明代的“拾得”是道教的神仙之一,为何忽然来担当“忍耐”思想的形象大使?这要说到他与“寒山”之间的一则对话故事。据记载,“寒山”与“拾得”有一次进行了这样的问答: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道:“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现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信,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这段对话涉及到的“忍耐”思想,已经走到了一个极端。“拾得”以一个悟道的出家人心态来处理俗世间的人际关系,虽然话说得极端,但也自有其内在的逻辑,能给纷争世界的人们以启发,帮助人们在各种矛盾中调整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
    正因为上述对话的主答者是“拾得”,所以“拾得”被看作是“忍耐”思想的最佳诠释者,受到人们的推崇。
    在知晓了“拾得”受到人们推崇的原因之后,我们再来看瓷画上的“拾得”形象。图1中的“拾得”,拿着扫帚,基本上还是道教蓬头神仙的模样。图2中的“拾得”,身体周围画了许多杂宝,是要强调他得道神仙的身份。这两幅瓷画虽然还看不出“拾得”与“忍耐”有什么关系,但从他在画面中单独出现可知,他已经从“寒拾二圣”图像模式中脱颖而出了。
    图3中的“拾得”形象,则是要直接地表现出“忍耐”二字的要领。这个“拾得”向后弯腰,挺起一个胖大的肚子;右手挟持一把扫帚,左手搁在肚子上轻轻抚摸;脸上大嘴一拉,洋溢着善意的嘻笑。这形象其实与一副刻画弥勒菩萨的著名对联有关:“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形象,其中也蕴含着强烈的“忍耐”思想。图3将这种形象元素附加到“拾得”的形象上来,使“拾得”作为忍耐之神的形象更加丰满,地位更加崇高。
    当历史进入清朝统治的时代,“拾得”代表的“忍耐”思想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和谐”“调和”成了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旋律。雍正十一年,“寒山”“拾得”分别被官方封为“和圣”“合圣”,两人一起承担起宣扬“和合”思想的重任。民众似乎也更愿意接受“和合”的观念。于是,瓷画上“拾得”单独风光的岁月,无可挽回地成了一段过往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