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古代史 > 清朝 >

古人怎么过元宵节 元宵节是隐形情人节

http://www.newdu.com 2019-02-19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是元宵节,是新年的正月十五,在古代,在整个黄历新年的“除夕”至“正月十五”这16天里,一家人都会聚首一堂,离乡别井的家人都要回乡、回家度岁和团聚,过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黄历新年就算过去,开学的开学,上班的上班,在外地工作或求学的人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之后会陆陆续续离开家园返回工作或求学的地方。 周秦
    “元宵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以前。“正月十五”这一天象征着冬天过去、春天来到的一天,亦是古代农民准备耕种的日子。在这一天,农民先会向苍天礼拜、祈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然后开始生火除去田野上的野草、驱除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和在农庄附近出没的野兽。因此,农民在“正月十五”已经有生火的做法。
    “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全年第一个“月圆夜”,象征团圆和美满,这一向是每个家庭的盼望。古代的老百姓会在这一天祭月,祈求一年家宅平安、农作物丰收。在那个时代,若是要在入黑之后进行祭祀的仪式,一定会燃点起火把,一来是为了照明,二来可以驱除在晚上出没的野兽,三来古人相信火能够驱魔赶鬼,使家人不受邪魔侵扰,以保平安。
    西汉
    西汉初期,陈平与周勃于公元前181年的正月十五平定“诛吕政变”,正值这一天又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汉文帝为了庆祝这一天,他下令举国上下君民一同庆贺,同时又承袭传统于“正月十五”祭月的习俗,定名“元宵节”。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至明而终。”《史记乐书》讲出了:汉朝的宫廷经常于黄历“正月十五”的黄昏在“太一甘泉祠”举行夜祭,祭祀“太一神”,至第二天天明才结束。汉武帝修建“甘泉祠”去祭祀“太一神”,“太一神”即是掌控宇宙的神明。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夜”,因此,祭祀“太一神”就比较隆重,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为祭祀在晚上进行,所以宫廷会大肆粉饰、燃点火把和宫灯,弄得灯火通明。
    司马迁设计的《太初历》就已经将“元宵节”列为节日。到了西汉末年,“元宵节”的命名、定黄历“正月十五”这个日子、拜祭神明、和挂灯,点灯、燃点火把这种庆祝形式大致上已经定了下来成为民间的一个风俗,这应该是“元宵节”的雏型。
    东汉
    道教在西汉开始兴起。宋朝陈元靓《岁时广记》有这样的记载:道教有所谓“三元节”的讲法,即是“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每年黄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是“天官”的生日,是天官赐福的日子;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是“地官”的生日,是“地官”赦免亡魂罪行的日子,亦是农民庆贺丰收、酬谢土“地官”的日子;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是“水官”的生日,是“水官”为人解除厄运的日子。到了东汉,“元宵节”就加入了道教的色彩,所以,“元宵节”又名为“上元节”,因为黄历“正月十五”又是“火官”的生日,所以民间又盛行“火神祭”,是以燃点火把去祭祀神明。
    根据《僧史略》的记载,释迦牟尼佛于正月十五(即西历12月30日)行神迹去降魔伏妖,僧人为了纪念这一天,便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笃信佛教,下令每逢“正月十五”要举行“燃灯法会”,皇室、寺庙和平民都要点灯、挂灯,他亦亲自到庙院点灯,以示尊崇。
    隋
    自汉朝以后,“元宵节”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而继续发展下去,到了隋唐,“元宵节”已经非常兴盛。
    唐代魏征《隋书音乐志》这样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栩夹路,从昏至旦,以从观之,至晦而罢。”《隋书音乐志》讲出了:在隋朝,到了每年的正月,各个国家的官员都来朝拜,他们从“正月初一”一直逗留至“正月十五”,隋朝的文武百官会夹道欢迎,又有各种表演,庆祝从晚上直至天亮,入黑之后,灯火通明,各种灯饰非常华丽。可见到了隋朝,“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已非常热闹,而且通宵达旦。
    唐
    到了唐朝,因为国力空前强盛,“元宵节”的庆祝更是灿烂,从繁华的城市以至偏僻的乡镇,处处都张灯结,火树银花,大大小小的花灯、灯笼美不胜收。唐朝苏味道的诗作《正月十五夜》这样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星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白话文演绎这首《正月十五夜》的诗作就是这样:“树枝上挂满了燃点着灯火的灯,看来好像燃着了火的树和布满点点银色的花朵,桥上挂满了灯火,从灯透出来的火焰好像繁星点点一般,晚上不再宵禁了,任由市民来回欣赏,看灯的人可谓人山人海,灿烂的灯火将天上的星星也映照得黯淡无光,“正月十五”的圆月正随着人潮高高亮起。”从这首《正月十五夜》的诗作应该可以感受得到“元宵节”在唐朝灯火顶盛的风貌和人民熙来攘往的境况,故此,“元宵节”在唐朝之后又亦称为“灯火节”。
    唐朝的“元宵”夜除了万千彩灯互相辉映之外,百姓还流行吃“面蚕”。五代后周王仁裕所着的《开元天宝遗事》有这样的记载:“每岁上元,都有吃人造面蚕的习俗。”“面蚕”就是用绿豆粉制成面团,做成像蚕茧一样圆圆的白色粉团,然后下汤煮熟,下糖就是甜食,下盐加上肉食等配料就是咸食,即后来所称的“元宵”或者“汤圆”,开拓日后在“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到了今时今日,“汤圆”已经变成读音“汤丸”,一样可以是甜食,也可以是咸食。
    北宋
    宋代承袭了前人过“元宵节”的习俗而继续发展下去。黄历年初一至“元宵节”当天,家家户户都可以互相走访拜年,平日不准外出的小家碧玉、大家闺秀亦可以较自由的外出走动,特别是“元宵节”当晚,除了当天晚上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之外,还因为当晚出外走走可以驱走病气、霉气、晦气,因此,父母亲都愿意让他们的女儿出外走走。到了北宋,“元宵节”已经发展成为未婚的年轻男女相识、相交的日子。古代的男女缺乏交往的机会,婚姻都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者是“指腹为婚”,当年轻男女如果碰到自己心仪的人,当然希望藉着“元宵节”在家吃过晚饭之后相约出来见面谈心事。
    北宋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白话文演绎这首《生查子元夕》的词就是这样:“去年的元宵节夜,花市里的灯星罗棋布、灿烂夺目,明亮得好像白昼一般;一轮明亮、圆圆的月亮升上到柳树之上,我和自己心仪的人相约了在黄昏之后见面,终于得尝所愿。今晚又是‘元宵节’夜,月亮和去年一样依旧圆和明亮,灯依旧星罗棋布、灿烂夺目;但是,我却见不到去年的那位心仪的人,不期然的泪水沾湿了春装的衣袖。”这首词将“元宵节”夜与心仪的人相约的情景写得入木三分,除了写出了灿烂夺目的灯多得如星罗棋布,还写出了当时未婚的年轻男女在“元宵节”的晚上是相约会面的好时机。
    南宋
    南宋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这样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白话文演绎这首《青玉案元夕》的词就是这样:“在元宵节的夜晚,东风吹过上下四周挂满了灯的树木,更加吹落了挂在树枝上的灯,灯里的灯火好像星星一样,又好像雨水一般被东风吹落地上。宝贵的马和雕栏玉砌的马车带着香气在路上络绎不绝,四周荡漾着悦耳的箫声和音乐,明亮、透明的灯、走马灯在转动着,晶莹得好像玉壶一样透出亮光,在这热闹的晚上,有鱼或者龙的图样的走马灯在转动着。仕女头发上、面庞上都佩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都穿着上华丽的衣裳,她们个个都笑语盈盈的、涂脂抹粉的、带着香气的在人群中穿梭。我约了心仪的她在此晚此处会面,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次还是找不到,不经意之间回头一看,却发现她原来站在零落的灯火的地方等候着我。”这首词除了写出了:灿烂夺目、巧夺天工的灯、走马灯多得如恒河沙数、珍贵的马和金碧辉煌的马车络绎不绝、笙歌妙韵、悉心打扮、笑语盈盈的仕女左穿右插和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之外,还写出了作者与他心仪的女子相约会面的情景,反映出当时的未婚年轻男女藉着“元宵节”的晚上相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另一方面,宋人改良了唐人所吃的“面蚕”,他们采用豆沙、芝麻、枣泥、花生、杏仁等甜的馅料放在“面蚕”里,然后下糖成为甜食的糖水,他们称为“圆子”。南宋诗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诗作中就有介绍在“元宵节”煮“圆子”的过程,“圆子”在汤水中“浮”起来,表示“圆子”已经熟透,熟透了的“圆子”才会“浮”起来,否则“圆子”会沉在锅底。
    除此之外,在“元宵节”猜灯谜亦是在南宋开始蔚为成风。猜“隐语”在春秋时代就有,到魏晋时期才称为猜“谜语”。到了南宋,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开始了在“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
    到了南宋,“元宵节”这个节日和庆祝的习俗就完全确定了下来。黄历“正月十五”为“元宵佳节”,当天一家团聚,拜祭神明,晚上吃团圆饭,包括有“汤圆”,吃过团圆饭后出外参加赏灯和猜灯谜等活动,恋人可以相约出来会面,互诉心事。
    明代元宵节宫中张灯结彩。
    明
    明代再将“元宵节”的习俗继往开来。明朝把宋代的“圆子”叫作“元宵”。明朝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了“元宵”的做法,与今天我们做“汤圆”的方法差不多,就是用糯米粉做皮,里面放入核桃仁、白糖、玫瑰做馅料,包成好像一粒核桃的大小,然后加水滚熟即成,吃的时候只吃“汤圆”、不喝水。民谣亦有讲:“吃了汤圆,好团圆。”再者,明朝末年,百姓在“元宵节”兴起了“走桥”,“走桥”就是走过一道道的桥梁,或者是在桥梁上来回走动,“走桥”又称为“走太平桥”,寓意走过“太平桥”就会驱走百病,一年顺境,在这一年,不单只是男子,平日不准外出的小家碧玉、大家闺秀亦可以“奉旨”外出走动,务求驱走病气、霉气、晦气。
    清
    到了清朝,“元宵节”还是以“赏灯”和“猜灯谜”为主要活动。“元宵节”的“赏灯”聚会共持续7天。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就是挂灯笼、灯饰;正月十四为“试灯”,就是燃点灯笼、灯饰,看看效果如何;正月十五是“正灯”,就是“赏灯”和“猜灯谜”的日子;正月十八为“落灯”,就是将灯笼、灯饰拆除下来,表示“元宵节”正式结束。江苏省南京市就更以举办大型的花灯会而著名,称为“秦淮灯会”。清朝除了承传前人的习俗之外,还有比赛“天灯”和“水上放灯”等活动,可算盛极一时。“天灯”就是利用油灯上火的热力令热空气上升而把纸紥的灯笼飘上天空去。“水上放灯”就是把点亮了油灯的纸船,船紥得像灯的款式一样,放到河流中,让点亮了油灯的纸船随水流飘浮。其次,又增加了舞龙、舞狮等助兴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