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随笔 >

文留文物调查

http://www.newdu.com 2019-02-20 中国文物信息网 陈昀 参加讨论

    文留文物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是1950年—1986年)由文物销售单位申报(主要是外贸部门),经国家设立的文物出境鉴定机构审核认定不准出口的截留文物,后来这些文物移交给了文物部门,成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重要藏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物商业的管理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因为管理体系的业务属性划归商业和外贸部门负责。为不让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对珍贵的文物一律禁止出口。对时代较晚、有大量复品的一般文物,有计划地组织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国家的建设。在当时,文物商品出口首先经过文物出境鉴定机构鉴定审核,符合文物出境审核标准的,准予出境并发给出口许可证,海关、邮局凭证放行。文物商品只能在指定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这四个口岸办理出口业务。经鉴定不符合文物出口标准的文物要退回库房,并进行登记,备案存查。这些不准出口的保留文物长期积压外贸库房,无法处理,国务院经过研究决定,把这些文物按照原来收进的价格移交给文物部门,这就是文留文物。
    文物出口审核标准
    文物出境的鉴定和审核是依据文物出口界限和鉴定标准对申报出境的文物进行鉴定、查验、决定其能否出境。为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防止珍贵文物流失。1960年7月12日,文化部、对外贸易部发布实施了《文物出口鉴定参考标准》,划分出了禁止出口的重要文物和限制出口的一般文物的界线,这个《标准》在近半个世纪里成为衡量文物是否能够出口的重要尺度,是截留出口文物的主要依据。该《标准》设有三个年代作为文物分界点,即1949年、1911年和1795年,其中以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作为主要标准线,凡在1795年以前生产、制作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禁止出口。这一年以前的俗称“线上文物”,以后的俗称“线下文物”。例如:文物中的主要类别,如国画,包括名家作品或非名家作品以及不署名的作品,1795年以前的一律不出口;书法,包括名人手写的一切卷轴、册、屏等及非名人手写、内容及书法具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写件,1795年以前的一律不出口;磁器,包括各时代的各种磁器制品,1795年以前的一律不出口,同时规定,历代官窑与私家款识制品不出口。
    文留文物的接收
    为了保护文物,理顺文物经营管理关系,国家调整政策后,外贸部门先后两次向文物部门移交不准出口的文物,分别为1978~1979年和1986~1989年。
    1978~1979年接收外贸移交文留文物情况。20世纪60至80年代,四口岸外贸积存了大量不准出口的保留文物,长期积压。1967~1977这10年,经文物部门鉴定不能出口的文物保留商品共约50余万件。其中北京工业品进出口公司最多,达30余万件,其次是上海工艺公司、广东陶艺公司、北京首饰公司和天津工艺公司。1974年,国务院批示:“外贸部门和其它部门不准出口的库存文物一并移交文化部门。移交的文物可按原来收进的价格定价。文物部门资金、仓库不足的可适当增加。”
    1969年5月10日对外贸易部最早提出“文留”问题,国务院作了批示。对外贸易部《关于外贸库存保留文物请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鉴定的通知》[(69)贸业一字第218号]指出:“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口岸外贸部门都有一批不准出口的保留文物......,长期积压,无法处理。我部请国务院将其移交文物管理部门。国务院批示:‘先进行鉴定再议’。”
    1977年9月10日中国轻工业进出口总公司致对外贸易部《请和有关单位协商解决文物保留商品问题》的报告(77)轻财商字第170/3899号,谈到了有关“文留”的大概数目问题。该报告指出:“按照国务院规定不能出口的文物,应交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接收,财政部已同意拨建库资金。”
    1978年11月3日,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向国家文物局移交文物《协议书》提到:凡经鉴定不准出口的库存文物移交给国家文物局。价格问题:(1)国家文物局向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支付交出的成本及费用。(2)国家文物局支付存放文物的仓储费。(3)国家文物局支付文物包装所需费用。关于接交手续,可采用整批按帐交接。接交时,双方共同制定交接清单,以作为付款凭证。
    1978~1979年接收的主要为文留文物,其中天津、上海、广州口岸由当地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收,北京口岸由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委托中国文物商店总店代为接收和保管。在1979年,外贸部将所属四口岸多年积存文物中的玉器、书画、杂项等部分集中送到北京,这批文物近22万件,由当时的中国文物商店总店代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集中保管。
    1986~1989年接收外贸移交文留文物情况。据1981年至1985年的统计,每年经鉴定出口的文物达1000万件,其中外贸占到80%。1985年1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从国家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决定外贸部门今后不再从事文物经营的业务。后经外贸部与文化部共同商定,外贸各口岸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库存的文物(包括经鉴定不能出口的文物)全部拔交给文物部门,并于1986年6月就交接事宜联合发出通知,交接工作于1989年办理完毕。国家取消了持续38年的文物出口“四大口岸”,外贸停止文物出口业务。中央的这一决策,彻底改变了我国文物商业市场的格局。这次接收有一般文物,也有一定量的文留文物。例如,天津口岸存有文留文物2.3万余件,一般文物160余万件。文留文物与一般文物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解决。“文留”部份,仍沿用1978年接收外贸部门库存“文留”的办法,由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接收,所需经费由财政部专项拨给文物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嗣后由文物局据实向财政部报销。一般文物部分,所需资金由接收单位自行筹款解决,即中央不予负担。
    1986年6月9日经贸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外贸、文物部门办理一般文物(旧工艺品)交接事宜的通知》[(86)外经贸进出二字第488号],提出:不属于文物的珠宝、翠钻仍由指定口岸的外贸部门经营出口外,其它一般文物(旧工艺品)和经鉴定不能出口,尚未移交的文物(文留),全部拨交文物部门。
    1986年12月26日文化部文物局根据1984年12月召开四口岸工作会议上,各省报的“文留”的件数、款数,向北京文物局、天津文化局、上海文管会、广东省文化厅、福建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拨款接收外贸库存“文留”部分的通知》函[(86)文物字第1180号],明确:“我局决定先将接收外贸库存‘文留’部分并下拨所需经费,供接收工作所用。”要求各省“接到款后,可立即开始接收工作......。”
    1986~1989年接收的文物,文留文物由北京文物局、天津文化局、上海文管会、广东省文化厅和福建省文化厅接收,一般文物由33家国有文物商店和中国文物商店总店认购。
    文留文物的去向
    文留文物后来主要充实到各地博物馆,成为博物馆重要藏品;一部分调拨国有文物商店,作为商品销售;少数的作为特许文物,出口创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加强文物商业的管理,做好流散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妥善保管利用文留文物,1978年11月经国务院、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成立文物商店总店。1980年10月,“文物商店总店”改名为“中国文物商店总店”。1989年4月,“中国文物商店总店”更名为“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2001年8月,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信息化发展趋势,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国家文物局报中编办批准,将“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更名改建,正式成立“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2006年6月,加挂了“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的牌子。中国文物商店总店作为国家文物局的直属单位,先后于1979和1989接收文留文物和一般文物,共计约39万余件。1979年接收四口岸文留文物中的玉器、书画部分,近22万件,加上抢救拣选铜器(主要是金铜佛造像),共计近24万件。1989年,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接收天津外贸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移交的旧工艺品约15万件(全国33家文物商店购买剩余部分)。这两批文物中不乏精品和孤品,如明代永乐鎏金铜金刚萨埵坐像、战国青玉龙纹壁、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和明中期三彩立雕菩萨像等,主要存放于故宫的北五所、宝蕴楼、东(西)雁翅楼、南大库的十几个库房内。根据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统筹安排,2010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这批文物全部整体移交给国家博物馆。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向博物馆移交文物的举措。国家博物馆因为此批文物的入藏,大大提高了馆藏文物数量和质量,目前国家博物馆专题陈列(常设)如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等部分展品就是来源于这批文物。
    1949年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保护珍贵文物不流失海外成为国家文化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采取在保证重要文物得到保护,不致外流的情况下,又用少量文物换取较多的外汇的政策,来支援国家建设。因为有着有效的监管,详细的出口标准和严格的审核程序,截留了大量不能出口的文物,这些文物移交给文物部门后得到了保护利用,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另外,中国文物商店总店在文留文物接收、保管和利用上起到重要作用。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文物总店成立40周年,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总店努力为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与文物流通部门之间架设一座沟通协调的桥梁,在抢救保护文物、培养人才、促进文物市场规范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