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三国吴墓青瓷猪圈厕

http://www.newdu.com 2019-02-22 收藏快报 李笙清 参加讨论

    ■湖北武汉 李笙清
    猪身体肥壮,四肢短小,小眼大嘴,性情温驯憨态可掬,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人类饲养的重要家畜之一。古人养猪,主要分牧放和圈养。古时稼穑,十分重视对人粪、猪粪等肥料的利用,有“多粪肥田”之说,所以对猪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对农田肥料的积蓄,如对猪圈的建构就颇具特色。据一些出土于汉墓的猪圈与厕所混搭的猪圈厕明器来看,可见古人将猪圈养,并让猪圈与厕所相通一并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图为一件出土于三国吴墓的青瓷猪圈厕,上面的厕所为圆形,搭建在猪圈一角,形似谷囤,墙面上开有一个小窗便于厕室通风散味,一侧开有进出的门,厕内设有长方形便坑,下部有排泄坑直通猪圈,上面为硬山式屋顶,盖瓦起脊,屋檐伸出许多,保证了雨水无法飘进厕所。下面是猪圈,椭圆形,边缘平起扩檐以保护低矮的圈墙,一边有坡道台阶,供人如厕时拾级而上。圈内有陶食槽,两只陶猪腿粗身壮,呈站立状,一头面对厕所,一头面向圈外,似在等待主人喂食,肥头大耳,憨态可掬。此建筑结构巧妙,既节省了空间,又便于肥料的收集存储,由此可见古人养猪颇有心得,并懂得开发利用。
    古时候,人粪一直是养猪的饲料,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中就有“猪食粪秽”的记述。猪圈厕正是考虑到这一效用,加上圈养对猪生长较快、可以增加产量的效果,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养猪》中就曾论及:“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处不厌秽,泥秽得避暑。”与牧放散养不同的是,圈养使猪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猪缺少运动量,减少了对体力的消耗,肌肉和脂肪则会相应增长。
    猪圈厕的建筑方式在汉代被大量普及,这与两汉时期从朝廷到地方督劝农民大量养猪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这在许多汉代至两晋古墓中出土的大量随葬猪圈厕明器上就可以看到。这件青瓷猪圈厕出土于武汉市黄陂滠口三国吴墓,施青釉,呈淡灰色,胎质坚硬细腻。造型生动写实,建筑结构精巧,尤其是陶猪形态逼真,呈现出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再现了当时人们家庭养殖业及农家生活的真实场景。
    猪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之一。一直以来,它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浓郁的民俗气息、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美好的生活寓意,为悠久的中华文明增添了璀璨的光彩。在农历己亥猪年莅临之际,从这件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随葬明器上,可以管窥到我国古代家猪养殖技术的先进,以及其养殖历史的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