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曾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总结道:“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范晔也在《后汉书·虞诩传》中写道“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那么这说法从何而来呢?
这其中的“山东”、“山西”、“关东”、“关西”都是同样的区域范围。此山东、山西非彼山东省、山西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崤山以西地区。此处的“关东”、“关西”,则是以函谷关为界限,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关东,以西为关西。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东自崤山,西至潼津,大山中裂,绝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故名“函谷”。自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和关中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
一山脉一关隘,成为一道分割名将贤相的地理标志。“山西”是名将的主产区,自秦以来,白起、王翦、傅介子、李广等众多将星皆出于此地,即便延至后世,相比其他地区,“山西”也是名将辈出。班固曾于《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解释道:“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简言之,“山西”位处西疆,与众多游牧民族相邻,因而战事频繁,民风彪悍。“山西”民众重武勇的传统也就成为了培育名将的沃土。与“山西”相对,“山东”则是丞相的主产区。据统计,仅西汉45位丞相中,“山东”独占35人,而“山西”仅有8人,盛况可见一斑。 在西汉35位来自“山东”的丞相中,来自今山东省的就有12人,这一情形离不开其繁盛的儒学。司马迁曾说:“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秦亡汉兴,齐鲁儒学之盛,为全汉之冠。班固在《汉书》中为西汉最著名的儒学家共立传26人,今山东地区独占17名,占总数的65.4%,齐鲁成为了儒学兴盛的代名词。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在全社会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汉武帝一方面规定在官办学校中,只允许讲授儒学。另一方面又把儒学作为入仕为宦的敲门砖。这些措施为“山东”人才群体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 秦汉至隋唐,中原王朝的统治重心一直在东西两京之间,“山东”和“山西”围绕政治中心,自然吸引了众多人才集聚。但自宋朝起,受统治重心和经济中心移动等影响,“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盛况便不复以往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