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博物馆里的丝绸之路】 生活在泰国的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通过陆海两路与外界进行文化和商业交流。考古发现证实,泰国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300年。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人发现并掌握了印度洋上的季风规律,极大地便利了跨洋航行。外国商人因泰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纷至沓来,泰国也因此受到了中印两国的双重影响。本文将讨论中泰之间交流的历史。根据两国的史料记载以及泰国的历史遗迹、博物馆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这段历史在丝绸之路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泰人民之间的文化和商业交流显示了两国之间的重要关系。 泰国位于东南亚大陆的中心,西南濒安达曼海,东南接泰国湾。在公元2世纪克劳狄乌斯·托勒密所著的《地理学》和旅行家狄奥尼修斯对当时已知世界的描述中,曾用“金地”指代东南亚的主要地区,有时也特指某一地区,梵文或巴利语意为金地或金子的土地,曾出现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著作中。据说泰国在地图上看起来像一把斧头,这片土地由于西、东、南三面环海,而被称为黄金半岛。公元3世纪左思创作的《三都赋》是最早提及“金邻”一词的中国史籍。 公元7世纪学者李善作注的《扶南异物志》中载:“金邻一名金陈,去扶南可二千余里。地出银,人民多好猎大象,生得乘骑,死则取其牙齿。”显然,后来大象及象牙成为泰国销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西方国家的重要商品之一。虽然因该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远渡而来的外国商人称这里为“金地”,但这里本身并没有大量的黄金。但当地能工巧匠制作的青铜器具颜色与黄金相似,深受遥远的国度及航海家们的喜欢。因此,“金地”这个名字暗示着这片土地的丰富自然资源、传说中的黄金或金色的青铜。自公元1292年以来,泰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勐泰”,根据素可泰王朝时期第一个使用泰文字母的铭文用词来看,“勐”的古义为城邦。“泰”意为“族称、人、自由人或和平主义者”。最后一个释义与中文中的“泰”含义相同。 而“中国”一词作为国名,已被泰国人使用了几个世纪;但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间,中国一直被这里的人们称为“Cīna”,泰国南部洛坤府发现的玛哈永寺碑刻梵文铭文中就出现了这个词,这些铭文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目前普遍认为“Cīna”一词最早于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早期梵文经书中,例如印度史诗著作《摩诃婆罗多》。玛哈永寺碑刻上的梵文铭文记录了一个向僧侣和婆罗门苦行者捐赠食品和礼物的故事。故事所发生的寺庙装饰着中国驮缚若,即中国经幢或中国丝质经幢。 多亏了去过“南海”地区的中国航海家和游记作家,从公元3世纪起,一些与中国有联系的黄金半岛港口、城邦或王国的名字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官方记载中。有些是出现在铭文、宗教教规或著作中的印度语词汇,有些仅在中文史料中使用。几位著名学者把中国史料中的名称,以及地中海、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史料中的名称,与多地的考古发现联系起来。 “哥罗”的绿釉炻罐 1世纪,Takkolla一词出现在佛教典籍《大义释》和公元2世纪的《地理学指南》一书中。在公元8到9世纪,Takkolla在阿拉伯史料中变成了Kalāh/Qāqullah,而在中国史籍中对应“哥罗/个罗”。Gēluó或Kalāh由泰文词Kra的读音变化而来,Kra指克拉百利河、克拉地峡及泰国上半岛西部沿岸拉廊府内的一片地区。在公元14世纪的泰米尔语著作中,takkoli指一种沉香木。当地发现了中东玻璃制品和珠子、印的小雕像以及中国瓷器,表明这里曾是东西方商品贸易的交汇点。其中,铜官窑出产的绿釉炻罐很好地代表了从中国南部经海路出口至该国的商品,目前在普吉岛塔廊地区的国家博物馆中展出。 1060年成书的《新唐书》中对于公元785年至公元800年间的历史记载告诉我们:“(哥罗)其兵有弓矢槊殳,以孔雀羽饰纛。每战,以百象为一队,一象百人,鞍若槛,四人执弓槊在中。赋率输银二铢。无蚕丝麻紵,惟古贝。畜多牛少马……凡嫁娶,纳槟榔为礼,多至二百盘。妇已嫁,从夫姓。乐有琵琶、横笛、铜钹、铁鼓、蠡。死者焚之,取烬贮金罂沉之海。”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中文文本中提到当地传统和特产一直被沿用至今。 盘盘国的中国家族 6世纪初,盘盘国。据《梁书》中记载,该国在公元529年曾派使臣来访中国,进贡了象牙像和佛教宝塔,并献上了沉香、檀香等数十种香。公元536年,又一位盘盘国特使来到中国,向梁代朝廷进贡菩提国真舍利及微型画塔,并献菩提树叶、詹糖等香。公元605年至617年,盘盘国使者向隋朝朝廷进贡。唐代高僧义净在他的著作中称该国为“盆盆”,《诸蕃志》称其为“日罗亭”。 盘盘国大概位于泰国南部东岸的宋卡府沙廷帕半岛,在这里发现了许多从五代到清朝的瓷器,以及一尊无头的唐代观音像。这些物品在宋卡府国家博物馆展出。宋卡在中国兵书《武备志》(公元1621年)中被称为孙姑那,在同时期的西方地图上称作Sungora或Singora,自公元14世纪起指暹罗王国的宋卡府。公元18世纪晚期,一个来自福建厦门的中国家族定居于此并从事中泰贸易。这个家族变得富裕起来,因此暹罗国王任命其族长担任宋卡府的长官,代代相传。他们的中国传统祖坟位于宋卡府兴哈那空县,一直受家族后人祭拜。他们的遗迹之一是改良的中式建筑,已被注册为国家历史文物,并从1982年起被用作宋卡府国家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以其丰富的中国文物和家具收藏而闻名。 曼谷的中国文化记忆 曼谷(Krung Thep),自1782年以来暹罗王国(后来的泰王国)的首都在中文的名称为“曼谷”,来源于它的英文Bangkok。曼谷王朝早期(1782—1851年),富有的中国人进入当地上流社会,有些嫁给了皇室。曼谷王朝的第一任国王拉玛一世和第二任国王拉玛二世对中国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他们要求学者翻译中国文学著作《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中国文学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当地有一座典型的中国建筑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这段建筑墙面上的唯一一幅壁画描绘了《封神演义》里的场景(图1)。这座建筑很可能是公元1864年至1865年间前宫中的祭祖祠堂。它现在陈列在曼谷国家博物馆。 在拉玛三世国王统治时期所建的曼谷龙船寺被用作主要的集会大厅,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船型的结构。国王下令建造了这艘40多米长、由混凝土制成的中国帆船复制品,作为对中国帆船的纪念。因为中国帆船被大量用于对华贸易,给王国带来了繁荣。在拉玛三世统治后期,中国帆船被蒸汽船所取代。20世纪初,一名中国工匠制作了一个珍珠母贝镶嵌的经文盒(图2),上面绘有中国帆船和蒸汽船从中国来到泰国的虚构场景。这个经文盒被认为是最杰出的珍珠母镶嵌物品,目前藏于曼谷国家博物馆。 在这一时期,通过赠予佛教僧侣最优质的礼物来积功德的传统在泰国非常普遍。泰国的国王和皇室总是把重大活动用的扇子赠送给僧侣,尤其是为特殊场合制作的扇子。曼谷的中国丝绸作坊曾奉命制作一种特殊的扇子。例如在1873年,朱拉隆功国王(拉玛五世,公元1868—1910年)的加冕典礼和其统治时期的其他庆典上,国王将典礼使用的刺绣丝绸扇子(图3)赠送给一位地位很高的僧侣。这件物品现陈列于曼谷国家博物馆。 结论 泰国的一些有形遗产,比如遗址、古迹和其中发现的艺术品,以及博物馆中那些在中泰历史典籍中有迹可循的艺术品,见证了中国和泰国早期历史以及这两个国家从公元3世纪开始的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黄金时期。这些都揭示了中泰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方面的悠久历史。中国宫廷和民间商人与泰国宫廷和民间组织都有过贸易往来。中国人从泰国的进口产品中获益,尤其是象牙、犀牛角和蓝宝石木等可入药的丛林产品。泰国人得到了像瓷器、青瓷和丝绸这样的名贵物品,供当地使用,并出口到其他国家,因此从公元16世纪到18世纪,泰国成为该地区的一个国际市场。 自从华人社区在泰国境内建立以来,华商在泰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国工匠在制作自己的艺术品时采用不同时期的中国艺术风格。在泰国境内发现的各种艺术作品体现了印度、欧洲、中国和泰国不同的传统和艺术风格的融合,反映了跨文化的影响、启示和创新,而这些都得益于丝绸之路的联通作用。 (作者:阿玛拉·瑞苏查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