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山东淄博 魏传来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上流社会的人们为了礼仪要用来将衣服薰香;文人雅士们则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炷香,用以提神醒脑、净化室内环境,并可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民间更多的则是在供养祖先、拜神祈福时焚香,用以和先人、神灵沟通。因此,各种材质、不同样式的香炉便应运而生。本文要介绍的这件器物,就是明代时期在山东淄博地区的民间所使用的一件“法华”彩釉瓷香炉。 依据器型看,此炉名全应为明代双兽立耳式三足“法华”彩釉香炉(图1)。器口径8、腹径7.8、通高12.3厘米,重量215克;大敞口,口微外侈,口沿边下装饰一圈回纹;束腰,腰部直径6.3、高2厘米;向下渐宽形成大腹并略呈垂腹状,腹部外模印有花卉纹,花叶自然舒展;底部浑圆;半圆柱形三足,足稍向外撇;腹至口沿两边立起对称的两瑞兽耳,瑞兽后两爪紧抵腹部,前两爪紧贴口沿,其头部高过口沿2厘米。 古拙的双耳,加上高度和角度均恰到好处的三足,整体形象比例匀称,圆润饱满,有长而不瘦、宽而不肥的和谐之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视觉感受。整件器物古意盎然又充满灵性,极具艺术观赏性。 需要关注的是,此炉足上部分全部施用了少见的“法华”彩釉,而且以孔雀绿为主,色彩浓艳,包浆润泽自然。让人赏心悦目。 “法华”釉又称珐华釉或珐花釉,是我国民窑中风格独具的陶瓷产品。它始创于元代,盛于明,最早在山西蒲州一带烧造。 明代中期以后,淄博窑开始仿制。一般都是花瓶、香炉之类小件器物。 法华彩釉瓷器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它的制作工艺、配方和琉璃的烧制存在不少共同之处。法华瓷器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瓷釉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 据史料记载,在蒙元一朝,山东博山琉璃已是天下皆知,1982年发现的琉璃窑炉遗址证明,元末明初博山的琉璃业已具备相当规模。明洪武年间,内宫监在此设“外厂”,开始为宫廷生产御用琉璃产品。这时琉璃器法华彩已相当普遍,并逐渐将此彩釉技术转移到了在当地同样发达的陶瓷生产中。 法华彩釉的装饰工艺,文献记载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等法华彩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 但从淄博发现的这件法华彩釉香炉看,工艺相对简单一些,是在已模印出花纹图案的香炉素胎坯上填以法华彩釉。在香炉腰部与双竖耳中部分别填缀以褐黄色釉,其余全部施以孔雀绿彩色釉,呈色葱翠透亮,两色对比强烈,立体感很强。 这种孔雀绿彩色釉,应该就是著名的法华釉中的“法翠”釉。法翠,又名法绿。《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 其烧制方法是采用二次烧成法。首先在雕刻好花纹图案的模型上制坯,然后将坯片粘结成器型,入窑高温烧结成素胎,再在素胎图案上填施各种色彩的法华釉后入窑二次烧制。从与这件香炉同期发现的素胎器(图2)来看,用的是当地出产的陶土制胎,由于原料杂质多,胎色不纯正,从而使用了白色化妆土技术。 关于“法华”釉的名称,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意。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粉华”这两个字的谐音;也有的研究者认为,加“法”字可能与某种宗教信仰有关,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