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潘文焰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9-04-29 中国民俗学网 潘文焰 仲富兰 参加讨论

    摘要: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系统;路径策略;生产性保护
    

    一、我国传统节日尴尬生存境遇的根源分析:基于泛民俗视野的节日民俗系统框架
    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自我认同的重要文化符号,包含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传统节日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现代节日反映的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日益疏离我们。以节日民俗而言,当前我国传统节日面临各种尴尬,传统节日文化正被日益淡化、异化与矮化,如:过节的时间基本花在“赶路”上;过节内容基本只剩下“吃什么东西”上;很多传统节日变得徒有虚名,有些甚至名存实亡。“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独特性,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下去,将成为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缩影的传统节日面对如此生存困境,预示着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工业化进程中,脱胎于农耕社会的传统中华文明面对当今全球文化的主导力量———西方文化与现代文明(工业化文明),日渐失去立根之本,一旦民族文化消亡,那么民族将不复存在。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的优秀文化的作用,首先应从根源上对传统节日生存的困境进行解析,然后才能提出可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一)节日民俗系统构建
    民俗是流动的,民俗学科也应该是发展变化的。民俗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的,所以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而是活态的,具有活态性本质特征,具体体现为动态性、变化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所谓“传统民俗”,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民俗事象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现代“泛民俗”概念的提出,很好地契合了民俗的活态性本质。“民俗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样泛民俗也具有这样的文化特点,因此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表现人们超前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现象方面,尤为如此。”可见,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的变化很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对其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应用,应该基于现代“泛民俗”的理念与思维进行发展与深化,因此本研究意欲通过泛民俗文化系统的建构与分析,给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分析的逻辑框架。
    1.现代(泛)民俗文化系统及其特点
    现代社会的节日文化属于民俗文化,因此要对节日文化系统进行分析,可按照“民俗系统”的逻辑框架进行分析(见图1)。现代社会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内部结构规范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文化生态是民俗文化的依存载体,它影响着民俗的另外三个实体,即:民俗文化的行为主体(俗民)、民俗文化的表现客体(习俗)和民俗文化的运作介体(使现代民俗得以顺利传播扩布的各种民间及官方机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现代社会民俗的生存及发展变迁。
    
    图1:现代社会的民俗系统(结构)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