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第一章 慕容鲜卑的来源与迁徙 第一节 慕容鲜卑的名号与来源 一、鲜卑名号与早期发展 二、慕容鲜卑的名号 三、慕容鲜卑来源及早期迁徙 第二节 慕容鲜卑的迁徙与兴起 一、莫护跋、木延时期的迁徙与发展 二、涉归时期的发展 第二章 前燕的兴衰及其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第一节 慕容鲜卑的兴起与前燕的建国 一、慕容廆时代鲜卑慕容部的发展 二、慕容皝的统治与前燕的建立 第二节 前燕入主中原及其兴衰 一、前燕南下逐鹿中原 二、前燕的极盛 三、前燕的衰亡 第三章 后燕与西燕的并立 第一节 后燕、西燕的复国与发展 一、前秦政权中的鲜卑慕容氏 二、后燕与西燕的复国与发展 第二节 后燕、西燕的兴衰 一、后燕的发展壮大与攻灭西燕 二、后燕的衰落与分裂 第四章 南燕与后、北燕国的并存 第一节 后燕、南燕的并存 一、后燕收缩龙城与南燕的建立 二、后燕的衰亡与南燕的发展 第二节 南燕的灭亡与北燕的兴衰 一、冯氏北燕的建立与东晋灭南燕 二、冯氏北燕的兴衰 第五章 北朝以后的鲜卑慕容氏 第一节 北朝以后慕容鲜卑概况 一、慕容鲜卑的去向 二、北魏以后慕容鲜卑的群体发展与三次改姓 第二节 北朝以后慕容、豆卢诸支系发展线索 一、北朝以后慕容各支发展基本线索 二、北朝以后豆卢一支发展基本线索 三、《豆卢实墓志》与北朝隋唐豆卢氏家族 第三节 北朝以后慕容鲜卑人的民族发展与文化转型 一、4世纪末到5世纪上半叶的第一次转型 二、5世纪下半叶到6世纪的第二次转型 三、6世纪末开始的第三次转型 第六章五燕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五燕的职官与政区设置 一、五燕所见职官与政区 二、五燕的选官制度 三、五燕职官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前、后、北燕的“胡汉分治”机构 一、三燕时期统治少数民族的机构设置 二、三燕统治少数民族职官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原因 第三节五燕军事制度 一、五燕军事统御机构及兵源、兵役、兵种 二、五燕军营组织及补给等问题 第七章 慕容鲜卑、五燕社会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慕容鲜卑与五燕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 二、畜牧、渔猎、手工业及商业 第二节 慕容鲜卑与五燕的社会文化 一、慕容鲜卑、五燕的风俗习惯 二、五燕的文化教育、史学与音乐 三、宗教信仰 第三节五燕阶级、民族关系与慕容鲜卑早期汉化 一、五燕的阶级、民族关系 二、慕容鲜卑的早期汉化及其民族观的演变 结语 慕容鲜卑、五燕政权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附 录 表一 前燕职官表 表二 后燕职官表 表三 西燕职官表 表四 南燕职官表 表五 北燕职官表 表六 早期鲜卑活动轨迹 表七 五燕、慕容鲜卑世系表 《豆卢永恩墓碑》 参考文献 后 记 摘要 慕容鲜卑为我国古代东胡鲜卑族的一支,关于其名号的含义历来纷争较多,但在目前史料匮乏的情况下,还无法对其名号下一定论;而在慕容鲜卑中存在的“慕容”、“慕舆”两姓分化情况,本文在考订两个姓氏出现先后等情况后,提出分姓的出现是在北魏时期,而形成确定的分姓理念则要晚到隋唐时期的新观点。 慕容鲜卑在迁入塞内之前,经历了一个从西向东、从北向南渐进的迁徙过程,最终进入了辽西塞内居住。在慕容廆的汉化改革,以及此后几代首领的努力推动之下,慕容部的实力迅速发展,在今天的东北、华北地区相继建立了前、后、西、南四个燕国政权,而此后出现的北燕虽然为汉人冯氏所建,但仍是直接继承后燕的历史遗产。五燕政权延续一个半世纪——从慕容廆掌控慕容部(285年),到冯氏北燕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被吞并(436年)——期间兴衰起伏,其兴起既有政治清明、军事实力强盛、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等内部因素,也有当时北方持续动荡的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其衰落则突显了内部各种矛盾的交错、激化。 五燕政权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延续汉魏旧制和专门设置用来统治少数民族的机构两种系统,也就是采取了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中常见的“胡汉分治”措施。而其中统治少数民族的职官系统,在前、后、北燕时期始终存在,其中既有借用匈奴等民族的职官,也有鲜卑传统的民族职官;三燕时期统治少数民族的职官系统之间有着明确的发展、继承关系;其变化则是因为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所导致的。 五燕由于是鲜卑化政权,所以其经济与文化都包含有慕容鲜卑部落时期和五燕政权时期两部分内容。早期突出表现为慕容鲜卑自身游牧经济、文化下所反映的各方面内容;后期则表现为在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带来经济、文化等的变化、发展和融合。一方面慕容鲜卑自身经济、文化发生转化;另一方面,慕容鲜卑游牧经济、特色文化进入中原,也丰富了传统汉文化的内涵。 五燕因为其鲜卑政权的特殊背景,国内的阶级、民族关系表现出了鲜明的复杂性特征;而慕容鲜卑的汉化过程则表现出了整体主动性、快速性的特点。 五燕政权灭亡之后,慕容鲜卑及冯氏后裔大多进入北魏政权,最后在北方民族汉化大潮中融入了汉族,尤其是慕容鲜卑更延续到五代时期,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但其发展过程又有各自的特点:慕容鲜卑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了明显的曲折性;冯氏则表现为汉人在沾染“夷俗”后,再次恢复汉化的历程。 总之,慕容鲜卑、五燕政权对我国古代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产生了极大影响。 后 记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增补、修改而成,此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出版的,是对我“慕容鲜卑”相关研究的一个小结。 此时距投入周伟洲老师门下读博已有11年,距博士论文写成也已有8年时间。回顾这11年,既有感动、欣慰,也有可惜、惶恐。 我的博士导师周伟洲老师的学术和做人都严谨自律,是受人尊敬的学者大家。在读博士的三年里,周老师悉心指导我的学习,严格要求我的研究工作,又经常关心我的生活,使我受益良多。记得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以后,周老师曾告诫:毕业仅仅是个开始,要在以后的学术道路上真正“优秀”起来。还有我硕士导师刘国石老师,从我读博至今,仍如同硕士期间一样,经常关心我的学术研究。还有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杜文玉老师,也对我的学习、工作、生活诸多帮助。但我自身惰性使然,毕业八年来的研究多是“散打”的,缺乏系统的拓展与深化,没能使研究真正走向精深,远未能如两位老师所期许的那样在学术道路上“优秀”起来。所以此书的出版,在欣慰之余也使我有着即将面对师长及学术界批评的紧张感,也将鞭策我不断深化此领域的研究。 在这十一年中,我也感受到了来自其他师长、同学,领导、同事以及家人的关心与帮助。在西北大学读书时的吕卓民、王静、赵斌、李刚诸位老师,陕西师范大学的王欣、韩香等老师,感谢他们营造的良好学术、生活氛围,使我在读书的三年中能够愉快、充实的度过;也感谢他们对我学术研究和博士论文的不断关注和指导。西北大学的各位师弟师妹,在我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使我的博士生活有了家的快乐。尤其是赵德文师弟对于我论文格式上帮助良多。2012年以后,我到了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这里的史学研究积淀深厚,学术氛围浓郁,同事关系自由融洽,使我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幸有父母长辈、爱人的支持,才能使我持续自己的研究,完成了从读书到成家、立业、育儿的转变。在这里借此只言片语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此外,书稿在申请立项的过程中,几位盲审专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出版社的刘书广编辑详细审读了书稿,并对结构和资料使用等提出了建议,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也对他们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高 然 二〇一八年 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