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安徽合肥 刘东 我国音乐的起源相当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已开始使用乐器弹奏乐曲。先秦时期的典籍文献中就已有大量关于音乐和乐器的记载。到了汉代,音乐和乐器的发展则进入更为繁荣的时期,各地的考古发现中都有不少画像石、壁画以及乐人俑能反映汉代音乐的发展情况。本篇来介绍几件安徽地区出土的东汉时期绿釉奏乐人物陶俑。 抚琴人物陶俑(图1),高8.3、宽6.2厘米,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蒙城县涡河闸出土。陶俑胎体呈红色,表面施绿釉,塑一人物席地而坐,膝上置琴一把,琴弦刻画较清晰,乐人双手作抚弦、弹拨状。琴是中国传统的弦乐器之一,起源很早,《山海经》中即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瑟”的记载。汉代及汉以前的士大夫阶层已把抚琴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士人们视琴瑟为不可离身之物,如《礼记》中说:“士无故不徹琴瑟”,《列子·汤问》中也有“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 吹埙人物陶俑(图2),高8.6、宽4.8厘米,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蒙城县涡河闸出土。胎体呈红色,施绿釉,塑一站立的奏乐人物,双手握住一个较小的圆球形物件,放在嘴下吹奏。根据其他地区出土的同类较清晰的乐人俑,可以推断这种乐器应为“埙”。埙属于吹奏乐器,据考证,埙的早期雏形为狩猎时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投击猎物时,石头的空腔由于气流作用而产生哨音,人们受此启发,便渐渐地出现了埙这种乐器。正史《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声者,宫、商、角、徵、羽也,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这里的“八音”当指八种材质的乐器,埙位列之首,且以土为材料,说明当时的埙多以陶土烧制而成,至唐宋时期,仍然有陶瓷质地的埙。而埙字从土旁,也说明了它的基本材质。 吹箫人物陶俑(图3),高11.2厘米,1956年安徽省太和县李阁乡马古堆出土。陶俑红色胎体,施绿釉,釉面较光润,有开片。塑一站立的奏乐人物,双手持一长箫,正在吹奏。箫是一种管状的吹奏乐器,箫字为竹字头,呈长管状,当以竹子作为材料制成。在汉代时,箫已是比较常见的乐器,《淮南子》中就有“若风之过箫”之句。箫与笛子的形状较为相似,但吹奏的方式并不相同,所谓“横吹笛子竖吹箫”,从这件乐人俑吹奏姿态看,其乐器应当是箫。 以上这三件奏乐人物陶俑,均出土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地区,这里与河南省邻近,东汉时期墓葬中常见有绿釉陶器出土,这些绿釉陶器一般都是作为随葬明器,所以形制比较简单,做工较粗糙。但它们的出土,可以反映两千年前东汉时期音乐、乐人和乐器的情况,能反映当时安徽地区的社会风貌,是较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