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清華簡《繫年》所見楚國封君小劄

http://www.newdu.com 2019-05-29 武汉大学简帛网 鄭威 参加讨论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近讀但昌武博士《〈里耶秦簡(貳)〉所見“陽城”縣小議》[1],自然想起了楚國的陽城君。陽城君在各類文獻中多次出現,我們曾有過梳理和討論:
    
    曾侯乙簡文中有關於楚“陽城君”的記載,見於簡119、簡163、簡166、簡193。此“陽城君”應是惠王晚期楚國封君。《考釋》(《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說:“《呂氏春秋·上德》有‘陽城君’,曾參與謀害吳起事件。這件事發生在楚悼王剛死的時候,上距曾侯乙之死約四十二年,不知簡文的‘陽城君’跟楚悼王時的‘陽城君’會不會是一個人。”
    《考釋》引述的《呂氏春秋·離俗覽·上德》篇關於楚陽城君的故事內容如下:
    
    墨者钜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講的是楚國陽城君與墨家的孟勝毀璜為符,孟勝為陽城君守國,死國的故事。吳起變法,關係到封君利益。支持吳起的悼王死後,吳起受到攻擊,陽城君當參與此事。所說的“國”大概指的是陽城君的封邑“陽城”。
    簡文所見之陽城君與《呂氏春秋》所記載的陽城君關係尚不明確,可能如《考釋》所言,二者所指為同一人,也有可能前後承襲的關係。楚陽城君存續時間,上限至少在公元前433年,下限至悼王去世之年,即前381年。[2]
    
    這篇文字寫於《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之《繫年》篇出版之前。該篇第二十三章中新見三位楚國封君:陽城桓定君、平夜悼武君和郎莊平君。這三位封君與魯陽縣公[3]一同參與了對抗鄭、晋的戰爭,其中陽城、平夜兩位封君戰死。由此可知,見於《呂覽》的悼王末年的陽城君應是戰死的陽城桓定君的後人。
    三位封君皆以地名為封號,陽城、平夜、郎指各自的封邑,桓定、悼武、莊平為諡稱。其中,平夜地望概無疑義,在今新蔡縣西北境至平輿縣一帶。魯陽公掌管的魯陽縣在今魯山縣城附近。陽城一名比較常見,地望說法各異。包山簡中有“陽城公”(簡120-121),是楚懷王時期的陽城縣公,相關簡文記述了下蔡人在下蔡、陽城之間賣馬,並涉案殺人之事。學者們據此推測陽城當近於下蔡,或謂在安徽宿州南[4]
    從楚國北部軍事力量的發展情況來看,春秋時期以縣師為主力,先有申息之師,在楚成王至共王時期長期存在,後為陳蔡之師所取代[5]。至戰國前期,楚國境內出現了大量的封君,據前引《呂覽》所載陽城君故事可知,當時的封君軍事性質很強,而《繫年》所記載的戰事則驗證了這一點。封君與縣公一同統帥楚軍,組建了楚國的北部防線。為方便調度,楚國的軍隊在邊境各地駐紮,常以駐屯地為名,如申息、陳蔡之師皆因地得名,駐屯地同時也當是兵士的主要來源地,軍事首長亦以地方官員(貴族)為主。由此推測,為方便統帥軍隊,直接應對中原諸國,魯陽公掌管的魯陽縣和陽城、平夜、郎三位封君的封邑應當相去不遠,都在楚國北境一線。
    據此判斷,在已有的關於陽城君封邑地望的諸說之中,秦南陽郡之陽成(城)縣距離魯陽縣最近,此說可能性最大。《里耶秦簡(貳)》簡9-2076載“宛、新野、比陽、陽成(城)、雉各言書到”,可知陽城為南陽郡屬縣,且距郡治不遠。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有“陽成”(簡457),仍為南陽郡屬縣[6]。說明秦至漢初其名未改,《漢書·地理志》“堵陽”之名後出。至於包山簡中陽城縣的地望所在,仍有待討論。
    楚國封君的封地是可以世襲的,為了整個家族和子孫後代考慮,受封者多不願意接受貧瘠和邊險之地。魯陽曾為魯陽君之封地,魯陽君受封之時,“惠王以梁與魯陽文子,文子辭曰:‘梁險而在北境,懼子孫之有貳者也。……懼子孫之以梁之險,而乏臣之祀也。’”(《國語·楚語下》)梁在魯陽北,處楚邊地,若受封於此,魯陽君擔心其子孫叛楚而絕其祀,同時更可能擔心邊地戰亂頻繁,失邑的可能性很大。陽城地處南陽盆地北部,是楚人長期經營和發展的地區,陽城君應當樂於接受這一封邑。魯陽君與墨子交往密切[7],而陽城君與墨家钜子孟勝為生死之交,二人封邑共同處於墨家勢力的影響之下,或許也是因為相距不遠。魯陽、陽城分處方城內外,在地圖上可與東南方向的平夜君封邑相互勾連,聯為一線(參圖1),形成楚國北境的軍事聯防基地,攻可迅速到達北部邊境,守可據縣邑、封邑自保。
    

    圖1 楚國魯陽、陽城、郎、平夜地望示意圖

    郎莊平君的封邑也當在這一線尋找。我們曾提出郎地是否與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冊記載的“閬丘亭”相關[8],但距這一線過遠。與《地理志》反映的西漢末年南陽郡轄域相比,《秩律》所見的漢初的南陽郡轄域更為廣闊,其東部跨越了方城山、桐柏山,涵括了汝水以西地區,應是繼承自楚國的宛郡和秦之南陽郡[9],反映出戰國時期楚國北境的南陽盆地內外、方城——桐柏山兩側已然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繫。觀察《秩律》所列南陽郡諸縣,“陽成、雉、陽安、魯陽、朗陵、犫”[10],緊鄰魯陽排列的是朗陵,《地理志》屬汝南郡。朗,從月良聲;郎,從邑良聲。二者均從良得聲,上古音同在來紐陽部,雙聲疊韻。陵是地名中常見的表意字,表明其地起伏不平。漢朗陵故城遺址仍見存,在今確山縣任店鎮[11],西距陽城、東離平夜都不遠,楚國郎莊平君封地也許在這一帶。
    若以上判斷不誤,魯陽、陽城、郎、平夜一線共同構築了戰國前期楚國北境的軍事聯防基地。作為楚人對抗北方諸侯的主要戰線,構築者應當還包括了其他一系列的封君和縣公。吳起變法之後,楚國封君的實力受到了重創,楚國的軍事力量或許也因此受到了削弱,楚人西、北防線在戰國晚期的全面潰敗應當與之相關。
    
    2019年5月20日記於仙臺
    5月28日改定
    
[1] 但昌武:《〈里耶秦簡(貳)〉所見“陽城”縣小議》,簡帛網,2019年5月14日。
    [2] 拙著:《楚國封君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22-123頁。
    [3] 魯陽公指楚國魯陽縣之縣公,而非封君,詳參拙文:《〈靈王遂申〉與春秋後期楚國的申縣》,《江漢考古》2017年第5期。
    [4] 徐少華:《包山楚簡釋地五則》,《考古》1999年第11期。
    [5] 參看拙文:《〈靈王遂申〉與春秋後期楚國的申縣》,《江漢考古》2017年第5期。
    [6] 參看晏昌貴:《〈二年律令·秩律〉與漢初政區地理》,《歷史地理》第2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62頁。
    [7] 參看拙文:《墨子遊楚魯陽年代考》,《江漢考古》2012年第3期。
    [8] 拙著:《楚國封君研究》之《再版後記》,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78頁。
    [9] 參看晏昌貴:《〈二年律令·秩律〉與漢初政區地理》,《歷史地理》第2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62頁;但昌武:《秦至西漢南陽郡轄域變遷考略》,《楚學論叢》第5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8-130頁。
    [10]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0頁。
    [11]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第466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9年5月28日20:0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