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 凡做人,当初, 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 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 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 ” —— 丰子恺 01 一个十分像人的人 近代有一个想做时时像人的人, 他还被称为是一个“十分像人的人”。 他就是李叔同, 也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在林语堂的眼中,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 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 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 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这首《送别歌》, 或许是很多人对李叔同所知不多的记忆。 然而历史中的李叔同, 他的一生,活出了别人的好几辈子。 他学一样就像一样, 做什么就像什么, 时时是一个像人的人。 02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 他出身富贵人家,不愁吃不愁穿。 婚后,李叔同搬到上海, 当时的上海,风气开放, 才子佳人云集,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李叔同就像是被放生的鱼, 禁锢的灵魂得到了释放。 正如亦舒所说的: “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李叔同在上海梨园活动粉墨登场 他加入文学社,和天涯五友 一起饮酒写诗;精通书画篆刻, 还和上海书画名家一起办《书画报》, 成立「书画公会」;作为资深票友, 他还走到台上,亲自登场…… 终以才子驰名于上海。 才子自古风流不羁,李叔同并不例外, 才情,爱情,友情一样都不少。 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 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天涯五友”,1899年摄于上海,左一为李叔同 他的得意弟子丰子恺, 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 如是说:“ 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 曲襟背心,花缎袍子, 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 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 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 1905年,李叔同生母离世, 匆匆把母亲送回故居安葬。 一向大胆的他不顾世俗眼光, 葬礼当天400人穿着黑衣, 李叔同自己在灵堂用钢琴伴奏, 并请儿童合唱他创作的哀歌。 此举被视为“奇事”, 天津《大公报》称之为“文明丧礼”。 如同魏晋名士阮籍一般, 无泪,却日渐枯稿。 李叔同在上海 03 青年时做留学生,像个留学生。 中间留着胡子、深色衣服的即为李叔同 当时的中国, 内外交困, 他决然只身东渡日本。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 这是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 化悲痛为力量 作的一首《金缕曲》, 可谓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他到日本后,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 改做一个留学生。 为了掌握更多的西方知识文化, 他不知疲倦的学习。 入 上野美术学校, 成为中国第一代美术留学生; 入音乐学校, 后来成为我国近现代的启蒙音乐家; 他还买大量的西方文学。 并且向西洋艺术全面进攻, 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1905年,李叔同在日本东京 后来创办春柳剧社, 并反串西方著名的悲剧《茶花女》。 他男扮女装,把腰束小, 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 两手举起托着后头, 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 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 李叔同茶花女剧照 而立之年时,回到祖国的他, 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 史的克 (手杖) 、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 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正是留学生的模样。 当年翩翩公子的踪影早已不见半点。 这是他的特性: 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一个留学生。 04 中年时做老师,像个名师。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 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 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 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 这时候,李叔同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 漂亮的洋装不穿了, 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 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 虽然布衣,却很合身,常常整洁。 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 他从来都比学生早到, 课上从不会大声说话, 遇上不专心、举止不雅的学生, 他看在眼里,等到下课之后才把人单独留下, 郑重地告诉对方下次不能再这样。 李叔同出家后与丰子恺、刘质平合影。 学生刘质平想去日本留学, 无奈经济拮据。李叔同知道后, 他将自己的工资分成了四份: 上海家庭40元、天津家人25元、 自己和刘质平各20元。 令人感动的是, 为了刘质平的学费, 他后来推迟了原定出家的日期, 继续执教, 只为确保刘质平渡过最后的难关。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莫过于此。 山下禅庵老师在, 是他对学生, 化作春泥更护花般的舐犊 深 情。 1914年,浙江一师美术课使用了人体模特教学,后排右二站立者为李叔同。 李叔同扮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严肃,但绝不迂腐。 他是第一个将裸体模特, 带到中国写生课上的老师, 也是将话剧带入中国的第一人。 亲自上阵表演《茶花女》,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 他特意节食,瘦出了杨柳细腰。 他还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 达音律、精金石。 说他是通才、奇才都不足为喻。 他的前半生算是半世风流, 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而他的后半生也依然成全了自己。 05 做和尚,像个高僧。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他遁入空门, 时年三十九岁。 此前,因国家风雨飘摇, 家里旧人已逝, 朋友知己不再, 他深感世事虚幻无常, 却又无能为力, 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在朋友的建议下, 他在西湖附近的虎跑寺进行轻断食。 断食的那段时间, 李叔同悟到了平时不能悟到的 那种“万物皆空,放下一切”的乐。 为了寻找真正的自我, 也为了替更多苦难的人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他决定出家。 有人问他:您怎么忍心抛下骨肉? 李叔同答: 世事无常,放不下又怎么会得到安宁? 断食照 出家后, 他秉持着一直以来的“凡事认真”, 苦修律宗,芒鞋布衲。 以戒为师, 过午不食。 粗茶淡饭,洗衣缝补。 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 这时的李叔同是弘一法师。 正如他的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 从“翩翩浊世佳公子”, 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一心向佛,慈悲为怀。 伴随着青灯古佛, 他同徒弟丰子恺一起编绘出《护生画集》, 劝人们从善、戒杀、爱惜生命。 日寇侵袭时,他也没有独善其身, 而是集众演讲,尽一己之力,渡劫众生。 弘一大师晚年慈照,时年58岁 他就是一丛菊,一片霞,一轮月。 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 在1942年10月13日的晚上, 弘一法师走完了他传奇的人生, 《悲欣交集》是他对俗世的总结与告别。 李叔同在俗39年,在佛24年。 半为艺术,半为佛。 前半生他是风情才子, 后半生他是慈悲高僧, 究其一生,他都是做一样像一样。 弘一法师遗墨 还是俞平伯先生总结得好, “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 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 做话剧,像个演员; 学油画,像个美术家; 学钢琴,像个音乐家; 办报刊,像个编者; 当教员,像个老师; 做和尚,像个高僧。” 然而在俗世的眼中, 他唯独是为人丈夫, 却不像个丈夫的人。 其实在出家前他预留了三个月的薪水, 请老朋友杨白民, 把信件转交给自己的日籍妻子, 并拜托朋友将妻子送回日本。 他出家,是决心已定。 对于妻子,他同样有着愧疚。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 …… 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祷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我想这也是一种爱与担当。 淑子痛不欲生,但依旧不死心, 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质问“什么是爱?” 他说:爱,就是慈悲。 “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 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 我必须放下一切。” 有些人生于俗世,却注定不世俗。 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 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 10月13日是他的忌辰。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