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胡剑明 近日,在瓷友伯瑜先生处见到一块明成化“平等青”瓷片(见图),亭台楼阁,凤鸣鱼跃,人物传神,画意生动,是古句“鸣凤在竹,潜鱼出渊”的最佳配画。据说,大多古人写的是“鸣凤在树”,而非“鸣凤在竹”,历史上只有米芾、赵佶写的是“鸣凤在竹”。写“鸣凤在树”的古人却有怀素、智永、欧阳询、赵孟頫等。纸上纠缠许多笔墨,瓷上过去没有发现,而今天,我们从这块瓷片上看出分明的“竹节”,由此证明,是“竹”而非“树”,虽然写“树”也是可以的。至于“潜鱼出渊”,那是有点“鱼跃龙门”的美意了!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总称凤凰。按照古人的描绘,凤凰类似孔雀,但又杂糅其他动物的特点,据《宋书·符瑞志》中较为具体的说法,它是“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凤凰是完美主义的化身,它和龙一起构成了“中华龙凤文化”,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吉祥成语很多,“梧桐栖凤”比喻贤才择主而侍;“百鸟朝凤”象征盛世太平;“凤求凰”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向往和歌颂;“凤毛麟角”常用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有凤来仪”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应;还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同样,潜鱼出渊,鱼跃龙门,也是中国神话传说,正式记载是汉代辛氏所著《三秦记》。据后人著述为《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对该书的引述来看,《三秦记》中曾多处提到“鱼跃龙门”的传说。如“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又如“龙门山在河东界……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等。《竹书纪年》是战国末期魏国史官的作品,书中关于“龙门赤河”的记载,说明当时“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还未形成。而“鱼化为龙”的记载多出自汉代典籍,故神话故事的形成当在西汉初年,且可能与汉初“神龙崇拜”观念强化有关。 总之,这幅明代瓷画描绘的艺术场景,是“鸣凤在竹,潜鱼出渊”。这八个字说的是中国式祥瑞的象征,它出现在工匠笔下,出现在民间的众多实用器物上,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向往美好的心底祈愿。 一块明成化的“平等青”瓷片,也为收藏爱好者们悄然推开了一扇明代瓷釉技艺的窗户。平等青,亦称“陂塘青”。它是国产青花料中的一种。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有专家曾经说,平等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与明初永乐、宣德浓重青翠的苏麻离青截然不同,成为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色。 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我们见到的这类“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 研究者伯瑜先生说,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墨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则呈色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由于经过精细加工,在适当的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而又透彻的蓝色。这些知识,可谓是为我们科普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