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徐磊、刘国庆:考证孝堂山汉代题记订正及新发现

http://www.newdu.com 2019-06-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newdu 参加讨论

    摘要:孝堂山自汉代以来就倍受世人关注,原因有二,一是它承载的儒家孝道精神传之百世而不衰。二是郭氏墓石祠的重要文物价值,其建筑、画像、题记是研究汉代历史和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堪称国之瑰宝。近些年,学界除对画像内容解读以外,其余研究并没有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探索孝堂山,本文以石祠东汉题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新发现阳嘉、本初、建宁三处有纪年题记,和三处无纪年题记,并对前人收录的二目早期题记进行了断代和订正。因而,理清了现有汉代题记的整体面貌,剖析了孝堂山汉代题记的艺术特征和书法价值,为深入综合研究孝堂山增添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关键词:孝堂山 汉代题记 石刻文字 新发现
    image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台基、山墙、屋面均用巨大石板雕筑而成。按屋檐悬伸,其屋顶为单檐悬山式,起脊、出檐等构造趋于完善,标志着我国建筑在汉代以前就有了很高的成就。祠内壁镌刻有精美的画像,描绘了丰富的汉代社会生活。画面物象之余留有大量的后人题记,具有较高的书法和文献价值。石祠的文物价值主要体现于建筑、画像、题记三个方面,由于文字信息的直接性,石祠题记曾倍受历代金石家所关注。
    石祠自古被称为『郭巨祠』,传说是郭巨或其家族墓地用于祭祀的享堂。郭巨之美名,吸引历代过往文人专诚拜谒,并题刻留念,日积月累,墙壁字迹星罗棋布。『题名之风,始石祠于汉而胜于宋』,而石祠的题记始于汉魏,两晋增广,至题记的著录北魏最繁,隋唐渐衰,宋以后寥寥无几。因孝堂山东连泰岱余脉,西邻古济水,山水间原有一条古代从齐地通往中原的官道,南宋迁都临安后,山下官道交通优势渐弱。石祠早期题记字形朴拙敦厚,章法气韵如简牍墨迹,以刀代笔,走线沉稳,笔法苍劲洒脱,异于汉魏碑刻文字之中正均匀。
    清乾嘉时期,金石风靡,士人派遣拓工,广搜天下金石文字,孝堂山石祠题记被争相著录,所录文考据者,多以早期文字视为珍贵,但石祠壁间题字蛛丝累累,千头万绪,早期文字或被繁密划痕淹没,或因年久溶蚀风化而脱落,或因历代锤拓磨损殆尽。除残损外,早期题记中含有较多的异体字和通假字等,辨识这些文字尤为耗时,且极易出现错误,此前所获汉代文字甚少。为求得精准,笔者屡登孝堂山实地摹写,广泛对比,逐字校准,获汉代题记六目,并订正二目,录于文,以粗鄙之语,求教于同仁。
    image
    前人的著录和研究
    石祠题刻大致可分榜题和后人题记两类,榜题即画像内容的标题,应于图像一时刻制,是融入画像构图整体设计的标题文字。题记是后来游历过往的人添加的题名、题字。
    1. 榜题的著录
    目前发现和著录过的榜题文字有八处,共计十五字,分别为『成王』『大王车』『胡王』『相』『令』『孔子』『二千石』『汜』。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桂馥《札朴》,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均著录了『成王』『大王车』『胡王』『相』四处。黄易在《小蓬莱阁金石目》中将『汜』字收入为原画像原题。翁方纲及桂馥认为榜题风格似《礼器碑》;阮元等、冯云鹏认为近似《曹全碑》。其余『令』『孔子』『二千石』三处为建国后当代学者陆续发现。孝堂山画像榜题文字与武氏祠榜题不同,乃是画像镌刻完毕后,再择其空闲添加的,而不是镌刻画像之前预留的,有些是否为原画像榜题,也曾引起过不少金石家的争议。
    2. 题记的著录
    前人著录的汉代题名共有三处,分别是永建四年邵善君题名、建安二年高令春题名、永康元年高令明题名。邵善君题名位于石祠三角石梁西壁,通篇为『平原湿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廿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翁方纲认为:『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者,似是宜人故吏,过儿感诵之』,此论清人多认同。桂复跋曰:『隶法朴拙,大类蜀中阁道诸刻,此吾山左诸刻之变体也』[2]。阮元认为:『题云来过此堂,则堂之建立已久矣。桥下右题八分书『安吉』二字,笔意同上,亦一时所刻』[3];北壁东间建安二年高令春题名,最早是黄易发现(后文有详述);永康元年高令明题名通篇为:『泰山高令明,永康元年七月廿一日,故来观,记之,不后生。』下左又有『泰山高令明』五字,应一时所刻。罗哲文先生认为:『永康为汉桓帝年号,是仅晚于永建四年的题刻。』[4]阮元认为:『颇有《褒斜道碑》笔意,如长戟快刀,互相撑拄也』[5]。阮元以此对应汉碑题字比较,并夸赞其题名,按其言,也应将此收为汉代题记。另有法伟堂《山左访碑录》、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崇恩《香南精舍金石契》、王懿荣《汉石存目》均认定为东汉题记。历史上使用『永康』为年号有两次,东汉皇帝汉桓帝刘志,使用时间共记六个月,即公元一六七年六月至十二月。另为晋惠帝司马衷,使用该年号为二年(三〇〇—三〇一)。清代判断其年代为东汉,无疑依据的是书法风格,该题记字体为古隶兼篆。三角石梁西壁有『申上龙,以永康二年二月二日,来此堂,感斯人孝至』,字体也是古隶兼篆,文辞结构相仿,字体、字形接近,但永康二年显然是西晋刻字。另外,笔者还在西壁发现有『泰山陈世疆,永康元年十月二日顾来之』题名,与以上永康纪年题记近似,但实不敢冒然收为东汉。清人著录孝堂山历代题名总计约三十目,似乎为众多文人所熟知,如清末吴重憙的诗句:『至今迹相不得见,孝堂郭巨三十留题名』。
    新发现汉代题记
    新发现汉代题记六目,其中有纪年为三目,其余三目余字模糊,尚不得辨认。
    1. 阳嘉四年东成鄙题名
    该题记位于石祠北壁,文字为竖刻三行,共十九字可辨认,字径50px不等。释文如下:
    泰山赢县东成鄙,以阳嘉四年十月七日,四人过……
    阳嘉,东汉顺帝刘保时期年号,阳嘉四年即公元一三五年。泰山,即泰山郡。赢县,故址在今莱芜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
    题记整体大气舒朗,笔势开张,其『泰』字写法如《王基碑》,『东』字起笔为京字头,字法如《张迁碑》、唐颜真卿《东方画赞碑》及清伊秉绶。
    2. 本初元年刘升高题名两段
    第一段题名位于石祠东壁右上角,文字竖刻,共一行,十七字可识读,末端余字残损,已不能辨识。字径20px左右。释文如下:
    刘升高、但石,以本初元年十一月廿六日,来……
    刘升高、但石,或为刘升、高但石,人名无考。本初,为东汉质帝刘缵时期的年号,本初元年即公元一四六年。
    题记字体秀美,书写流畅,笔势变化自然,整体收放及间架多近《石门颂》,其『本』字结体同《史晨碑》字,『初』字写法同《魏司空穆泰墓志》字。题记刻法娴熟,『以』『本』字捺画双勾,技法等同『大王车』等榜题,汉隶其双勾技法如济宁《桓孨食堂题记》、肥城《张文思画像石题记》等。
    第二段题名位于石祠北壁东侧,文字为竖刻,共十字,字径25px左右。释文如下:
    刘升高、但石,来观此堂□。
    题名书体同石祠东壁,两段应一时所刻。『刘』字残损,据上题推断。末端字似『俳』字,因右侧部首残损,不易辨识。
    孝堂山石祠壁间,一人留有多处题名较多见,如魏嗣宗题名,西壁有『永隆元年九月廿日,魏嗣宗于郭巨碑文,永世记之』,三角石梁东壁有『魏嗣宗记名,令长命富贵』。第一段题名位置特殊,距东壁南端转角62.5px,其空间不足以满足操刀镌刻,由此可判定,刻字之当时,石祠南立面东侧雕刻青龙的墀头立石不在此位置,应是后期加固石祠时添加,这对研究石祠初建原貌有着一定的意义。
    image
    3. 建宁三年题记
    该题名位于石祠三角石梁东壁,文字为竖刻二行,共二十三个字,字径62.5px左右,有三字难以辨识。释文如下:
    □州□龙□乎舜子记,吾以建宁三年七月廿五日过此祠。
    建宁,为东汉灵帝刘宏时期年号,建宁三年即公元一七〇年。题记地名、人名字迹较难辨识,『龙』『乎』两字均有此姓氏。『舜子』似刻者之名,或虞舜之别称,似感念舜之孝行之意。
    题记笔法多近《石门颂》,其中『乎』字,字法同魏《郑义碑》。『宁』字字法如晋《好太王碑》。字迹排列间隔较远,两排刻字相隔一个画像人物,应是当时墙壁上题记较少,作者选择画像空余的空间多,早期题记多有其特点。
    4. 平原湿阴公题记
    题记位于石祠三角石梁西壁,文字为竖刻,共六行,字径25px左右,仅有七字可辨,其余字迹因石壁剥蚀风化和多年捶拓等损毁。释文如下:
    平原湿阴公□□□,以□□四年……
    平原,即平原郡,汉高祖从齐郡分置,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二十五里张官店。湿,为湿水,出平原高唐,从东郡东武阳入海。湿阴,即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南。公,敬称或爵位。
    题记字体汉风纯熟,近同『大王车』诸榜题,其『平』字下横出长波,尾处作双勾。字形扁方,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瘦劲刚健,简洁朴实,端庄而不失灵动,如曲阜《礼器碑》碑阴字体风格。
    该题记左为永建四年邵善君题名,学界认为是石祠最早的题记,清代金石家凡著孝堂山者,无一不录。最早著录该题名的是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湿阴误考证为『漯』阴。新发现与题记与邵善君题名距离很近,且上下相当,字数及排列类同,应互有一定关系。按石祠题记位置优劣的选择规律来看,应早于邵善君题记。
    5. 李平林题名
    该题名位于石祠东壁,文字竖刻,残存可辨字为一行,共九字,字径50px左右。释文如下:
    ……候从事,李平林来过也……
    候,爵位。从事,官职,为汉刺史的佐吏,两汉刺史权重,各种从事均有刺史自行辟任。北魏曾罢诸州从事,依军府之例,置参军,但未全面推行。北齐仍并置从事与参军。隋罢地方官自辟僚属,遂于开皇十二年(五九二),将诸州从事一律改为参军。李平林,其人无考,应为某一郡侯的佐吏。
    题名整体近济宁《陶洛残汉碑》,字形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其『候』字不写左侧人部,首画夸张,字法同《曹全碑》。
    6. 济北诸侯题记
    题记位于石祠西壁,隶书体,文字为竖刻,共二行,字径25px左右,共有十字,余处没有发现与相关其他字迹。释文如下:
    济北诸侯,居山茌北十里。
    济北,初由秦设郡,其治所先在博阳(现泰安东),辖八县。东汉为济北国,治所为卢(现长清归德镇),后为谷城(今平阴),所辖区域同秦制济北郡。三国,两晋,南北朝,十六国均沿此例。山茌,东汉设立山茌县,属泰山郡,在今长清区张夏镇。山茌县北十里,是今长清崮山镇,未曾发现有汉代城址。东汉济北国治所在卢,城址尚存,在孝堂山北十余里。
    题记多字呈扁方形,简洁朴实。其『济』字,上紧下松,捺画出长波,尾处作双勾,如简牍书。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七有『最左有「北十里」』句。
    image
    订正前人著录
    1. 建安二年高令春题名
    该题名位于石祠东间北壁,隶书体,文字为竖刻,共二行,通篇二十六个字,字径30px左右。释文如下:
    泰山山茌高令春,以建安二年五月十一日来至石堂中,孝大无至。
    泰山山茌,即泰山郡山茌县。高令春,人名无考。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建安二年即公元一九七年。石堂,即指郭氏墓石祠。孝大无至,意指小孝,则大德无极。
    该题记最早著录见阮元《山左金石志》:『此书编纂已毕,将付刊矣丁巳三月得钱塘黄司马易书云,「郭巨石室尚有建安二年高令春……」题刻,郎未见者』。该题记最早发现者应为黄易,嘉庆二年(一七九七)十二月廿三日,黄易派遣拓工至孝堂山,将祠内郭巨及其母等塑像移出,细拓石祠北壁上部所得,并及时函告同仁,『易遣工细拓郭巨石室画象,又多出建安二年高令春题名、武定二年南青州刺史郑伯猷题名、天保九年刘章题名,已钩出欲付梓也』[6]。虽『露室后石壁』,但黄易未『得全拓诸刻』,一九五三年重建罩室之前,紧靠石祠北壁垒砌有神台,高两尺余,阔至东西墙壁,上置郭巨及家人塑像。黄易所得该题记录于《小蓬莱阁金石目》,曰『泰山山人高令春题字』,山茌误为『山人』。文献对该题记著录均有误,及未发现文末有『孝大无至』四字。如桂馥《札朴》误识为『泰山宴凤何令春以建立』;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误录为『泰山山阳高令春以』;罗哲文《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一文录为『泰山山阳高令春以』。该题记可证东汉建安二年前已设立山茌县,属泰山郡。道光十四年《长清县志》:『魏初济北为郡,太和六年复为国,改茌为山茌县。』著录错误,错误原因似直接抄录《水经注》及《路史》所致。
    2. 河间中水县题记两段
    第一段该题名位于石祠西间北壁,文字竖刻一行,共十七字,字径37.5px左右。释文如下:
    河间中水县军吏尹,□□穾从□,顾造向之。
    河间,指河间郡。中水县,现位于河间市龙华店乡。军吏,军衔,职位高于士卒,低于军将。尹,官职。第九、十字难以辨识,第十三字似『鹃』或『鸼』字。向,归向,仰慕。
    第二段该题名也在祠西间北壁,隶书体,文字竖刻一行,共六字,字径37.5px左右。释文如下:
    河间郡中水县。
    两题应一时所刻,均刻在北壁建筑画像的柱子上,字迹匀称平正但不失风雅,隶法兼篆,似将小篆部首线条变为平直,字取方形,转角出棱,再融入隶书间架结构,撇捺平直不出挑波,结构简劲,意味古雅。书写仿简牍文书格式,将建筑画像中刻出的两柱边代替简牍的竖向界格,颇似《萊子侯刻石》。该题记书体汉碑中鲜见,近似东汉任城王陵题记和汉砖刻字,清代吴廷康、伊秉绶、金农隶书风格取法应为该类。
    汉高祖七年(前二〇〇)建中水侯国,三国魏时属冀州河间郡。西晋属冀州河间国,属涿郡。故此,该题记应为三国魏时期。两题记文献著录错误较多,桂馥《札朴》误识为『此间象路军吏任倅,中平六年,乏䲽顾遐向之。』并跋:『汉灵帝中平六年己巳,石刻隶法,细如毫发而平淡神奇,有飞、行绝跡之妙者,僅见此耳』;《金石索》为『河间郡泵县』;罗哲文《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一文录为『河间汞县军』。
    image
    题记的书法艺术价值
    宋人著录题记多重视其文献价值,清乾嘉时期金石家在利用题记来证史之实和补史之缺外,对题记的书法更是钟爱有加,这也是隶书发展自汉以后清代再次走向高峰的其中原因。清叶昌炽认为:『吾人搜访著录,究以书为主,文为宾。』[7]可见金石文字对当世书法产生的影响之巨大。本次新发现的几处题记,就书法价值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再现了当时的民间书写风貌
    东汉时期,书写材料主要以碑版、简牍、帛书为大类。汉碑显然是上流社会礼仪文化的产物,记载重大事件或为权贵歌功颂德,立于庙堂或陵地,其字体大小匀称、排列规矩、肃穆工整,如《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再看简牍帛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学日益繁荣,各地陆续发现种数繁多的秦汉简牍帛书,总数达十万余,书目有《诗经》《礼仪》儒家经典,《老子》《易经》《孙子》诸子名著,以及方术、天文、医药类等。但这些书目,都是当时的规范性书籍,多是由书吏来完成,书写有官方严格的规范要求,如同明代之『台阁体』和清代之『官阁体』。这些书籍均出土于达官显贵的墓葬,极少见平民墓葬出土。与上述不同的是,来石祠并留下题记的到访者多为社会中、下层人士,他们亲自操刀,一气呵成于碑石上,刻前并不书丹。其字迹质朴、率真,直接呈现了他们的日常书写的状态,反应了这个群体对字体的审美要求。如阮元著《山左金石志》里赞永康元年髙令明题名曰:『颇有褒斜道碑笔意,如长戟快刀,互相撑拄也』。笔者认为,书法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源自于民间的实用过程,不能以书者的社会阶层、行业来归类到官方书法、文人书法、民间书法中,比如齐白石,其身份为木匠出身,经历的是最为普通平民的生活,同样成为书画大家。倘若要分出伯仲,只能用已形成共识的美学标准来鉴别高低。刘升高题名整体极近似王升所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八分书,字势左倾,跌宕起伏,飘逸灵动;河间中水县题记,隶法兼篆,结构简劲,意味古雅,颇似《萊子侯刻石》;建安二年高令春题名,隶法兼楷,笔画瘦劲刚健,简洁朴实。这些题字的笔法、结构、章法古意盎然,原汁原味,是东汉民间隶书的真实面貌。
    2. 代表了一种特殊的书法表现形式
    东汉已能熟练使用『百炼钢』制作各种刀具,锋利的刻刀,促使刻碑工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根据目前出土汉代石刻文字来看,较小的文字一般采用两种刻法,双刀刻或单刀刻,双刀刻是从丹迹笔画轮廓双面分别走刀,再把字沟剔除干净。单刀刻是顺丹迹走势直接走刀,一画一刀,效果近似印章边款刻法,这种刻法相对少见。石祠汉代题记不用书丹,刻法多为单刀或单双混合。所谓单双混合是长横和捺画挑波用双刀,呈双勾状。其余部分走单刀,似笔之中锋。但与线条粗细均匀的线雕不同,而是笔画有起有收,有提有按,尽显『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且线条苍劲、流畅,与其说刻出来,不如说写出来。与碑刻工艺相比,刻手后期逐字修饰,难免会改变笔迹细微的表现,必然折损字之神韵和书者的情感流露。再看简牍,书者左手执简,右手悬腕执笔,因简册卷起后呈圆柱状,每遇到长横或捺画,简书会不便着墨,书者左手会自然适当左向转动,自然的出现了丰腴夸张的捺画和波挑。本初元年刘升高题名中『以』『本』字捺画双勾,以及『大王车』榜题的长横,末端顿笔并加以夸张,这与实用性书写无关,而是在校方简牍墨迹隶书的效果,对装饰效果的追求。与距离孝堂山三十公里的肥城滦镇出土《张文思画像石题记》同样用此技法。与简牍墨迹相比,毛笔书写,缺少了那种细健、拙气的金石趣味,但又保留了简牍墨迹的自然、率真以及章法气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特色[7],如果说书法讲求寻求源头求变的话,这些题记会给我们认知汉隶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难怪清代隶书大家桂馥赞孝堂山题记道:『有极沉浑、朴拙者,有极苍劲、变化缥缈灵奇、细如毫发者,此皆汉隶中之奇品创见也。』[8]
    孝堂山郭士墓石祠是研究汉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新发现阳嘉、本初、建宁三处有纪年石刻文字,书写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研究东汉普通劳动人民隶书书法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其中,本初元年刘升高题名是山东迄今发现最小的汉代纪年石刻文字。遗憾的是,这几目汉代题记字数较少,没有反映石祠主人的直接信息。
    另外,笔者与几位同道总共整理孝堂山石祠题记一百二十余目,其中新发现各时代题记八十余目,大多含有姓名、年号、官职、地名等,可以证史之实和补史之缺。从书法方面,这些题记书体容纳有古隶、隶书、魏碑、楷书、草书、行书,近两千年来各时代的书写特点集于一石,无疑也是研究汉字书法演替的宝贵实物资料。
    注释:
    [1]朱剑心.金石学[ M ]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95.
    [2]容媛.秦汉石刻题跋辑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465.
    [3][5]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七[M].影印本.嘉庆二年.
    [4]罗哲文.孝堂山郭氏墓石祠[J].文物,1961(4):44-55 .
    [6]秦明.故宫藏黄易尺牍中的金石碑帖[J].中国书画:2016(4): 25-33.
    [7]陈振濂.东汉〈张文思画像石题记〉与隶书八分的双钩波挑[N].杭州日报.2017.017.
    [8]容媛.秦汉石刻题跋辑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465.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