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简 介 白春晓,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白春晓,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员,希腊奥纳西斯学者。曾担任哈佛大学希腊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希腊国家研究基金会历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史和修昔底德研究。著有《苦难与伟大:修昔底德视野中的人类处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发表《苦难与真相:修昔底德“雅典瘟疫叙事”的修辞技艺》(《历史研究》,2012年第4期)、《后冷战时代我们为何阅读修昔底德?》(《复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6期)等。 陈悦,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陈悦,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曾经在武汉大学世界史实验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雅典大学哲学学院学习,在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拜占廷帝国史和现代希腊史。译有《拜占廷简史》(合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发表有《浅析拜占廷中期“婚姻法”的特点》(《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9期)等。 专 论 早期基克拉底文化初探 基克拉底文化是爱琴青铜时代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19世纪后期以来所进行的考古和研究使西方学术界对其了解大大增进。然而,中国学者对其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尝试概述针对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它的起源、分期与艺术上的特征,尤其是其最具特色的大理石人像,以及当时基克拉泽斯群岛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基克拉泽斯群岛 基克拉泽斯群岛位于爱琴海南部中央,向西与伯罗奔尼撒半岛隔米尔托奥海相望,西北为阿提卡半岛与优卑亚岛,东近佐泽卡尼索斯群岛及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往南则是克里特岛,加之这些星罗棋布的海岛彼此相距不远,使得此地在该海域内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通航条件。该群岛由大约220个岛屿组成,其中只有约30个岛屿有居民,许多小岛无人居住。基克拉泽斯(Cyclades),词源为“基克洛斯”(Kyklos),希腊文的意思是“环状物”,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用其形容这些以提洛(Dlos)为中心的的环状海岛。 基克拉泽斯群岛 随着19世纪晚期以来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进展,基克拉泽斯群岛上的基克拉底文化、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与希腊大陆中南部的迈锡尼文明已被公认为是爱琴青铜时代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西普里安·布鲁德班克(Cyprian Broodbank)认为,“在世界史前史领域,青铜时代早期的基克拉泽斯群岛可以说属于被最细致地考察过、资料最丰富的岛屿地区”。然而,相比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作为爱琴青铜时代起始阶段的早期基克拉底文化尚未引起中国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期待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国内学界对基克拉底文化的关注与兴趣。 01 基克拉底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基克拉泽斯群岛上的专业考古活动始于19世纪80年代。1883—1884年,英国的旅行家和考古爱好者J.西奥多·本特(J.Theodore Bent)在安提帕罗斯岛(Antiparos)上发掘出了两座墓地,共约40个墓穴,并找到了大理石人像、黑曜岩、金属首饰、陶器等古物。这是第一次系统的针对基克拉泽斯群岛的考古发掘活动。这批文物后来成为大英博物馆内基克拉底文化藏品的核心部分。1898—1899年,希腊考古学家赫里斯托斯·丛塔斯(Christos D.Tsountas)在雅典考古学协会(Archaeological Society at Athens)的支持下,对阿莫尔戈斯(Amorgos)、帕罗斯(Paros)、安提帕罗斯、泽斯波蒂科(Despotiko)、锡夫诺斯(Siphnos)、锡罗斯(Syro)诸岛屿上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的几百座坟墓进行了发掘。他率先提出了“基克拉底文明”(Kykladikos politismos)的概念。1896—1899年英国驻雅典学院对米洛斯岛的菲拉科皮(Phylakopi)遗址进行了发掘其间,苏格兰考古学家邓肯·麦坚时(Duncan Mackenzie)对此遗址的地层学研究初步奠定了基克拉底文化的年代分期。“二战”之后,随着西方艺术界对原始艺术的兴趣日益浓厚,基克拉底文化再次受到关注。1960年代,希腊考古学家赫里斯托斯·杜马斯(Christos Doumas)对大批基克拉底古墓进行发掘,并写作了有关早期基克拉底墓葬习俗的重要著作《基克拉泽斯群岛青铜时代早期的墓葬习俗》(Early Bronze Age Burial Habits in the Cyclades,1977)。他继斯皮瑞东 · 马瑞纳托斯(Spyridon Marinatos)之后对锡拉岛阿科罗蒂里(Akrotiri on Thera)遗址的发掘也备受关注。1972年,英国考古学家科林 · 伦弗鲁(Colin Renfrew)出版了《文明的出现:公元前三千纪的基克拉泽斯群岛与爱琴海》(The Emergence of Civilisation:The Cyclades and the Aegean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B.C.),乃是第一部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视野下讨论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的里程碑著作。1986年1月,在尼克拉斯·古郎德瑞斯基金会的捐助下,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ycladic Art)在雅典落成,成为当今世界展出早期基克拉底文化藏品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 雅典基克拉迪艺术博物馆 02 基克拉底文化的起源 1967—1976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考古队在伯罗奔尼撒阿尔戈利斯湾附近的弗朗克西洞穴(Franchthi Cave)进行考古发掘,在此期间他们在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由火山喷发所产生的黑曜岩。这些黑曜岩应来自米洛斯岛,最早的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末期。而到米洛斯岛采集和运输黑曜岩很可能是人类在基克拉泽斯群岛最早的活动。 黑曜石 1975年,美国人类学家肯尼斯·哈尼阿(Kenneth Honea)在基斯诺斯岛上发现了玛茹拉斯(Maroulas on Kythnos)遗址。1996—2005年,希腊与波兰的考古学家们发掘了这座罕见的中石器时代遗址(约公元前九千纪至前八千纪)。1964—1965年,科林·伦弗鲁与约翰·埃文斯(John D.Evans)主持了在帕罗斯岛与安提帕洛斯岛之间的岛礁萨利阿戈斯(Saliagos)的考古发掘,在那里突破性地发现了基克拉泽斯群岛上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45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1960年代,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考古队在基亚岛上发掘的该法拉(Kephala on Kea)是新石器时代末期(或可称为“铜石并用时代”)的聚落与墓地遗址。它和纳克索斯岛的扎斯山洞(Cave of Zas in Naxos)、安德罗斯岛的斯特洛菲拉斯(Strophylas on Andros)聚落遗址一同代表了该法拉文化(Kephala culture)。该法拉文化与青铜时代早期的格罗塔-佩洛斯文化(Grotta-Pelos culture)存在延续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断裂。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展,人类早期在基克拉泽斯群岛航行迁徙与居住劳作的情况得到了更多的研究。起初,那里可能是其他地区的人们季节性地捕鱼与采集黑曜岩的目的地或落脚点。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五千纪)之后,人们开始逐渐在萨利阿戈斯等地定居下来。在该法拉文化的遗址中已出现金属的工具、武器和首饰,而这一时期的基克拉汗斯群岛已与阿提卡等地有了更多的联系。大约到了公元前3200年时,基克拉泽斯群岛逐渐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向青铜时代初期过渡,而此时主要的海岛上也都有了居民。相比克里特岛与希腊大陆,基克拉泽斯群岛很可能更早一些进入青铜时代,从那里产生的基克拉底文化应被视为希腊青铜时代的重要遗产。 03 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的年代分期 基克拉底文化主要依据聚落与工艺的变化而分为三期:早期(Early Cycladic,简称EC,约公元前3200—前2000年),中期(Middle Cycladic,简称MC,约公元前2000—前1600年)与晚期(Late Cycladic,简称LC,约公元前1600—前1100年)。文化上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早期一般又分为三个阶段:约公元前3200年至前2800年为第一阶段(ECⅠ),约公元前2800年至前2300年为第二阶段(ECⅡ),约公元前200年至前2000年为第三阶段(ECⅢ)。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分期,考古学家们对具体的年代界定仍存在争议。 通常,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的三个阶段被认为对应三个文化期:第一阶段为格罗塔-佩洛斯文化,第二阶段为克洛斯-锡罗斯文化(Keros-Syros Culture),第三阶段为菲拉科皮Ⅰ期文化(Phylakopi Ⅰ Culture)。而第一与第二阶段之间及第二与第三阶段之间分别有一个过渡期:冈波斯时期(Kampos Phase)和卡斯特里时期(Kastri Phase)。不过这只是群岛的总体情况,在不同岛屿内这一发展顺序并不都适用。 1.格罗塔-佩洛斯文化 主要遗址有纳克索斯岛的拉库德斯与格罗塔(Lakkoudes and Grotta on Naxos)、米洛斯岛的佩洛斯(Pelos on Melos)、帕罗斯岛的普拉斯蒂拉斯(Plastiras on Paros)等。这是基克拉底青铜文化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的聚落通常较小且不设防。这一时期的大理石人雕像以示意型(Shematic type)居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小提琴型(Violin-shaped type)。但写实风格的人像也不少,甚至出现了戴帽子的女性形象(例如,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1111号藏品)。 2.冈波斯时期 发现地点为帕罗斯岛的冈波斯(Kampos on Paros)墓葬区,其余重要的遗址还有阿莫尔戈斯岛的马尔基亚尼(Markiani on Amorgos)与上库福尼西岛的阿格瑞利亚(Agrilia on Ano Kouphonisi)等。在这一过渡期,陶器中出现了富于基克拉底文化特色的“煎锅”(“frying pan”,如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98、99号藏品)。此外克里特岛北部不少地区出土了与基克拉泽斯群岛同一时期类型相似的文物,证明了基克拉底文化此时已对克里特岛产生影响。 3.克洛斯-锡罗斯文化 主要遗址有克洛斯岛的卡沃斯(Kavos on Keros)与锡罗斯岛的哈兰泽瑞阿尼(Chalandriani on Syros),其余还有阿莫尔戈斯岛的佐卡提斯玛塔(Dokathismata on Amorgos)、纳克索斯岛的阿普洛玛塔和斯派多斯(Aplomata and Spedos on Naxos)及小岛泽斯波蒂科等。这是早期基克拉底文化中最为繁荣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冶金技术得到明显进步,出现了一系列铜制与银制的首饰。陶土与大理石所制作的器物与人像具有丰富的形态。“煎锅”陶器在这一时期尤其流行。“示意型”人像虽然仍被制作,但两手交叉的“标准型”(canonical type)女性人像成为主流,还有许多特殊的造型,如演奏乐器者与举杯者。这些都表明了工艺的进步。此时,基克拉底文化不仅在整个基克拉泽斯群岛流行,而且还影响到了克里特岛与伯罗奔尼撒等地。 4.卡斯特里时期 得名于丛塔斯在锡罗斯岛哈兰泽瑞阿尼附近发掘的卡斯特里,其余重要的遗址还有纳克索斯岛的帕诺尔莫斯(Panormos on Naxos)等。这一时期的大多数遗址都是设防聚落。从这些遗址的情况来看,它们是克洛斯-锡罗斯文化的延续,而非断裂。陶器与大理石人像在制作上虽有所创新,但技术总体上已开始衰落。另外,卡斯特里时期与同一时期流行于优卑亚岛、阿提卡东部与波奥体亚一带的勒夫坎第Ⅰ期文化(Lefkandi Ⅰ Culture)关系密切,两者往往并称。而且,这些区域都出土了与安纳托利亚西部所产风格相似的陶器,表明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5.菲拉科皮Ⅰ期文化 最主要的遗址是米洛斯岛北部的菲拉科皮遗址Ⅰ期遗存。其余重要的还有帕罗斯岛的帕罗基亚(Paroikia on Paros)、基亚岛的圣伊瑞尼(Ayia Irini on Kea)与锡拉岛的阿科罗蒂里等。这一时期,大量小型的聚落被放弃,岛民们集中到较大的海边聚落(如菲拉科皮和圣伊瑞尼)去生活,这些聚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海港城镇。与第二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大理石人像与陶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制作技术上都明显下降,呈现出文化衰落的趋势。整个地区出现重大的社会变化。 基克拉泽斯的岛民们沿海而居,主要靠捕鱼为生,在海岸附近的平原上和一些土壤较肥沃的山谷间种植一些农作物。不过,基克拉泽斯群岛夏季干旱少雨,冬季阴冷风大,大多数岛上主要是光秃的岩石和丘陵,淡水也往往不足,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即使大岛上的人口在当时有一千余人,当时整个群岛上的人口大概仍少于一万人。生产资料的积累不可能太多。在这里产生的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缺少强大王权与等级森严的特征,遗址与大量文物都反映出较为和平安逸的小型海岛韵味。而且,由于这一时期的人们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所以许多社会情况至今仍然是谜。 04 早期基克拉底艺术概况 早期基克拉底文化历时一千余年。从众多墓葬与聚落遗址中出土(非法偷盗或考古发掘)了大量以陶土、石头、大理石与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器物,其中不少大理石人雕像、“煎锅”、大理石器皿与陶器都堪称艺术珍品,代表了基克拉泽斯群岛独特的文化创造力。 1.基克拉底大理石人像 虽然冶金技术很早就被引入基克拉泽斯群岛,但在公元前三千纪的青铜时代早期,岛民们使用青铜主要是为了制作武器或工具,很少用其或别的金属来制作艺术品。现在看来,基克拉底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创作是岛民们留下的抽象或写实风格的大理石人雕像。迄今为止,大约有2000尊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留下的大理石人像被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女性雕像,仅有少数男性雕像与组雕。绝大多数人像都是小型的(不超过60厘米),但也有个别人像接近于真人大小(约1.5米)。基克拉底大理石人像现在看来貌似白色无装饰,但事实上,许多人像原本绘有或刻有五官、头发、首饰等(例如,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252、280、281、701号藏品),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很难看清了。在19世纪前期,当西欧的旅行者们获得这些大理石人像时,对它们的评价并不高。进入20世纪后,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布朗库西、亨利 · 摩尔等人却对其赞赏有加。与此同时,它们日益受到重视与研究,尤其是关于它们的功能仍然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它们既能用于墓葬与宗教仪式,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布朗库西雕塑作品《吻》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萨利阿戈斯就已有原始的大理石人像,其中有一尊小提琴形状的人像,还有一尊臀部肥硕、两腿交叉的女性坐姿雕塑(头部与右肩已遗失),被称为“萨利阿戈斯的胖女士”(The Fat Lady of Saliagos)。它们分别是基克拉底雕塑艺术中抽象与具象风格最早的代表作品,是青铜时代同类作品的先驱。 到了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第一阶段时,大理石雕像大致分为佩洛斯类型(Pelos type)、普拉斯蒂拉斯类型(Plastiras type)和卢洛斯类型(Louros type)。佩洛斯类型的人像为示意型,其中最典型的仍是小提琴型。它们具有一个小提琴形状的身体,用细长的上部表示头部,没有腿部,不突出性别特征。普拉斯蒂拉斯类型的人像则是最早的写实风格,开始关注身体部位的细节。这一类型的人像头部通常是杏仁状的,脸上刻有口、鼻、眼和耳。身体躯干上对胸部、阴部甚至肚脐都有表现,颈部尤其长。手臂在肘部弯曲,两手放于腹部上,手指相碰。两腿是分开的,对膝盖和脚趾都有刻画,足部是水平的。普拉斯蒂拉斯类型后来逐渐过渡到了“前标准型”(pre-canonical type)人像。卢洛斯类型具有介于示意型与写实型之间的风格,最明显的特征是两臂被表现为残留的突起状。 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第二阶段是大理石人像制作最精美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所谓“标准型”人像,数量是当时最多的。与普拉斯蒂拉斯类型不同,它们的双臂在腹部上交叉,而且左手总是在右手之上,足部是倾斜的。“标准型”人像还可大致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分为五个不同的品种:卡普撒拉型(Kapsala variety)、斯派多斯型(Spedos variety)、佐卡提斯玛塔型(Dokathismata variety)、库玛萨型(Koumasa variety)以及哈兰泽瑞阿尼型(Chalandriani variety)。其中,卡普撒拉型人像明显地屈腿,而斯派多斯型在制作技术上达到了基克拉底大理石人像的顶峰,涌现了一批被研究者称为“大师”(masters)的雕刻家(如“哥本哈根大师”“斯坦纳大师”“纳克索斯博物馆大师”“古郎德瑞斯大师”等)。此时人像的头部通常是里拉琴形的,很厚,肩部大多是圆的,膝部略弯,出现了几乎和真人一样大小的雕像(例如,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第3978号藏品,高约1.52米;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724号藏品,高约1.4米)。在佐卡提斯玛塔型人像中,同样有一批极为精美的作品(例如,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206号藏品,被认为出自“阿什摩林博物馆大师”之手)。这类人像的头部接近于三角形,脸部较扁平,最大的特点是其从肩部到腿部逐渐变窄的体型。库玛萨型人像主要出自克里特岛,通常都很小,其特点是肩部宽、腿部短。 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724号藏品,高约1.4米的大理石人像 此外,“标准型”人像中还有一些特殊的造型,有“举杯者”(例如,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286号藏品),有坐在椅子上的“思考者”(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348号藏品),还有演奏乐器者(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第47.100.1号藏品)。其中,克洛斯岛出土的一对“音乐家”(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第3908、3910号藏品)是当之无愧的精品。这两尊大理石人像表现了两位男性音乐家。一位是站着的吹笛者,正在吹奏一种类似于古典时代阿芙洛斯管的乐器。另一位是坐在椅子上的琴手,手中演奏的应是竖琴或里拉琴(可惜雕塑手部已受损)。除了单个的人像外还有表现两人或三人的雕塑。最著名的是一组三人的雕塑,左右两名男性的手臂托起中间的一位女性(卡尔斯鲁厄,巴登州立博物馆第77/59号藏品)。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第3908号藏品,克洛斯岛的音乐家像 到了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第二阶段末期时,大理石人像的制作技艺开始下降,产生了哈兰泽瑞阿尼型。相比斯派多斯型和佐卡提斯玛塔型,哈兰泽瑞阿尼型人像的身体不太符合人的实际比例,身体各部位的刻画也不再那么细致了,而且有时也不再像“标准型”人像那样左、右手交叉放于腹部之上(例如,大英博物馆雕塑类第A14号藏品)。当早期基克拉底文化从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时,制作人像的技术更日趋下滑,后期的哈兰泽瑞阿尼型人像一般也被称为“后标准型”(post-canonical type),大多工艺粗糙。进入菲拉科皮I期文化后,就仅有少量大理石人像(主要是示意型)还在被制作。到了青铜时代中期时,基克拉泽斯群岛的大理石人像工艺便逐渐消亡了。 2.“煎锅” 除了大理石人像外,“煎锅”是早期基克拉底文化最具特色的艺术品。现代学者因其形状如平底煎锅而对其命名,但它们的背面一般都有精心雕刻或盖上的图案,所以应该不太会真用作炊具。学者推测它们被当作盘子或镜子(注入水后)使用,但真实的功能至今未能确实。绝大多数“煎锅”都是陶土制成的,也有少量由青铜或石头制成。“煎锅”通常都有一个柄,柄有分叉状、横条状、矩形等不同形状。“煎锅”底面常见的图案有同心圆、螺旋线、星星、太阳、船等。主要依据柄的形状与底面的图案,它们大致可分为冈波斯型(Kampos type)、大陆型(mainland type)与锡罗斯型(Syros type)等几种类型。“煎锅”除了在基克拉泽斯群岛出土外,还在克里特岛、优卑亚岛、希腊大陆与小亚细亚等地被发现。其中,一件刻有海船在螺旋形海浪中航行图案的“煎锅”(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第4974号藏品)不仅是基克拉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该地区航海技术的真实反映。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第4974号藏品,锡罗斯岛的海船“煎锅” 3.大理石器皿与陶器 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的不少大理石器皿与陶器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岛民们除了用大理石制作人像外,也用它来制作各种器皿。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第一阶段已出现了模仿小猪形状的白色大理石有盖瓶(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285号藏品,盖子遗失)等精美容器。到了第二阶段时,基克拉泽斯群岛大理石与其他石材的容器生产已“几乎成为一种工业”(赫里斯托斯 · 杜马斯语),留下了许多大理石制作的碗、盘、有盖瓶(pyxis)和浅酒杯(kylix)等。其中,一个正中雕有一排16只小鸟的白色大理石圆盘(被称为“鸽瓶”[dove vase],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329号藏品)是基克拉底艺术中罕见的珍宝。 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的不同阶段都涌现出工艺上乘的陶器。有盖陶瓶是早期基克拉底文化常见的陶器。在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第一阶段时主要分为圆筒状(例如,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90号藏品)与球状(例如,大英博物馆第1884,1213.55号藏品)两种形态。进入第二阶段后,又从圆筒状有盖瓶发展出了线轴状有盖瓶(例如,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263号藏品)从第二阶段末期到第三阶段时,又流行各种鸟嘴陶壶(例如,基克拉底艺术博物馆第95号藏品)。早期基克拉底文化中,最有趣的陶器大概是一个“刺猬(或小熊)举碗喝水”造型的陶器(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第6176号藏品),形象憨态可掬,栩栩如生,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第6176号藏品,刺猬造型的陶器 05 青铜时代早期的基克拉泽斯群岛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早期基克拉底文化与周边地区的交往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公元前三千纪时,由于基克拉泽斯群岛在该地区相对领先的文化地位,以及其在航海交通上已取得的便利条件,使其对整个爱琴青铜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1.与克里特岛的交往 科林·伦弗鲁认为,在青铜时代早期基克拉泽斯群岛与克里特岛的交往对整个爱琴海的史前史有着重要影响。克里特岛的北部与南部都出土过冈波斯时期的陶器,表明基克拉泽斯群岛与克里特岛至少在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第二阶段开始时便有了交往。此后,基克拉泽斯的大理石人雕像被大量进口到克里特岛,以至于后来在当地产生了库玛萨型,形成了克里特岛自身的人像风格。而基克拉泽斯群岛与克里特岛在冶金工艺上也肯定存在着联系。另外,基克拉泽斯岛上的居民还可能在克里特岛东部的圣佛提亚(Ayia Photia)进行了殖民。不过,当时克里特的产品却很少被进口到基克拉泽斯。总之,在青铜时代早期,基克拉泽斯群岛对于克里特岛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进入青铜时代中期之后,爱琴海域文明的中心就转到了克里特岛,而基克拉泽斯群岛反过来深受日益强大的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的影响。 2.与希腊大陆的交往 早在石器时代,米洛斯岛的黑曜岩已被运往阿尔戈利斯湾的弗朗克西洞穴(见前文)。这应该是基克拉泽斯群岛与希腊大陆最早的联系。而在整个早期基克拉底文化时期,米洛斯岛上的黑曜岩仍在不断被运往希腊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从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第二阶段起,基克拉泽斯群岛与希腊大陆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在基克拉泽斯群岛邻近的阿尔戈利斯、阿提卡、波奥体亚与优卑亚岛等地区,早期基克拉底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阿提卡东部马拉松平原上的蔡陂(Tsepi at Marathon)遗址与波奥体亚的利撒瑞斯(Lithares at Boeotia)遗址都有明显的基克拉底特征。例如,蔡陂墓葬遗址与利撒瑞斯聚落遗址都出土了深具基克拉底文化特色的“煎锅”。在蔡陂遗址中还出土了两尊早期基克拉底风格的示意型大理石人像。 3.与爱琴海北部、东部及小亚细亚的联系 从考古情况来看,相比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东部沿海地区,爱琴海北部、东部与基克拉泽斯群岛的关系并不很紧密,但也存在着联系。在冈波斯时期,爱琴海东北部的陶器便传入了基克拉泽斯群岛。早期基克拉底文化的器物也在爱琴海北部与东部的岛屿上被零星发现。这证明了两个区域有一定的互惠关系。此外,公元前三千纪基克拉泽斯的岛民们很可能与小亚细亚海岸也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在卡斯特里时期,安纳托利亚的陶器风格影响到了基克拉泽斯群岛与邻近的希腊大陆地区而在卡里亚海岸地区的伊阿索斯(lasos on the coast of Caria)墓葬遗址中出土了米洛斯岛的黑曜岩,还有一些陶器残片或许也能反映基克拉底文化的影响。但有关早期基克拉底文化对小亚细亚地区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确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