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随笔 >

风雨兼程八十载 砥砺前行铭初心——记甘肃省博物馆建馆80周年

http://www.newdu.com 2019-09-19 中国文物信息网 贾建威 张东 参加讨论

    甘肃省博物馆现有馆藏历史文物及自然标本约8万余件(组),尤其是馆藏彩陶、汉代简牍、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等更是珍贵绝伦,异彩纷呈。东汉的铜奔马、魏晋时期的“驿使图”画像砖,已分别成为中国旅游标志和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
    春风化雨催千树,玉露滋花香满园。1939年1月1日,由管理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拨款在兰州创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正式开馆,是为甘肃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甘博”)前身。八十载风雨历练,八十载跨越发展。甘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草创到完备,从蹒跚学步到步入一流。80年来,甘博人坚守信念,甘于清贫,默默奉献,演绎着一个个不同凡响的精彩。80年来,甘博坚持充分发挥博物馆保护、研究、教育、宣传等职能,改善旅游环境,强化服务管理,坚持学术立馆,力促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甘博活动丰富多彩,是甘博历经80年风雨征程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筚路蓝缕八十载
    1939年1月1日,由管理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拨款,在兰州创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正式开馆。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了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设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更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起隶属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改称“西北人民科学馆”。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文化部建议各省建立地志性博物馆的精神,成立甘肃省博物馆筹备处。1956年2月12日,甘肃省博物馆正式成立,为省级地志博物馆。2006年,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开放。至今,甘肃省博物馆已经走过80个春秋。
    经过80年的发展和积累,尤其是最近10年的求变创新,甘博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巨大提升,特别是在陈列展览、智慧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创新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首任馆长梅贻宝
    公共文化结硕果
    80年来,甘博充分发挥文物藏品优势,把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功能有机结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陈列展览,形成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陈列体系,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甘肃彩陶”:甘肃是彩陶的故乡。展览分“文明曙光——大地湾文化彩陶”“锦绣初展——仰韶文化彩陶”“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彩陶”“余辉流艳——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陶苑奇葩”和“陶艺再现”6大部分,通过400余件精美彩陶,反映了甘肃远古彩陶文化概况。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览分“丝绸之路的前奏”“丝绸之路的开拓”“丝绸之路的繁荣”“丝绸之路的绵延”4个单元,通过550余件历史文物精品,展示了自青铜时代起至宋元时期甘肃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文明的演变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甘肃古生物化石”:甘肃境内的生命现象有着近20亿年的历史,古生物化石是历史的直接见证者。展览分“海洋动物厅”“恐龙厅”和“黄河古象厅”,分别展示了古生代时期发现的各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中生代时期发现的恐龙、鱼类、植物、昆虫等化石和新生代时期发现的各种哺乳动物化石。
    “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览分“佛风东渐”“胡风汉韵”“盛世梵音”“花落人间”“花萼同辉”“敦煌藏经洞遗珍”6个单元,全方位展示了十六国至明清近1700年间,佛教在甘肃的传播历程和甘肃瑰丽的佛教艺术。
    “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展览由“火种篇”“抗争篇”“铁流篇”“激荡篇”和“曙光篇”5个单元组成,共展出革命历史文物299件、珍贵史料图片290幅,通过7个大型场景,再现了甘肃革命鲜活生动的历史画卷和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社教活动
    以上五个展览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构思独特、制作精良,2007年,“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荣获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1年,“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荣获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3年,“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荣获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秀奖,实现了博物馆展览精品化。作为基本陈列的补充,甘博每年举办20个左右的临时展览,2009年以来还策划了“丝绸之路”主题的系列展览“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相映成辉——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联展”“对话与交流——十三省市区馆藏精品文物展”“从洛阳到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从平城到敦煌——甘肃与大同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唐蕃古道——八省区文物展”“古道·天马——丝绸之路的交通与交流”“车尘马迹——丝绸之路的交通与交流”,系统地向公众展示了“丝绸之路”的文明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被誉为创新的、活起来的丝绸之路主题系列展览。
    互联网+未来博物馆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展赴尼日利亚展出
    创新探索求发展
    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力度。近三十年来,甘博不断提高文物科技保护水平,有三项文物保护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获得国家专利3项,具备“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陆续建成了纺织品文物、金属质地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工作站。除对馆藏文物提供日常维护外,还承担省内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职责、制定和评审全省文物科技保护方案以及人员培训的工作,为提升甘肃文物保护修复水平、提高文保修复人员业务素质、推进甘肃文物科技保护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近五年来,甘博参与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重点科研项目、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9项。获得国家出版奖1项,国家建筑装饰工程金奖1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专业技术人员出版专著、各类馆藏文物图录、论文集等30余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多篇。
    积极拓展社会教育职能。甘博始终将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任务,建立了完备的馆校合作机制,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配合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教学的同时,在博物馆“少儿艺术中心”开展“丝绸之路我来走”“甘肃彩陶”“红色故事”“中华传统文化”“科普”“非遗”“环保”等品牌教育活动,参与的青少年人次过万。同时,设计的教学课程“小小一张纸 承载大历史”“传情达意的远古乐声”“一滴水的秘密”被评选为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优秀案例”,充分发挥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以及公民素质教育“终身课堂”的社会教育功能。自2013年起,“流动博物馆”走进学校、社区、军营、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等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养分不断滋养人民心灵,惠及民众达60万人。
    创新志愿服务模式。2008年甘博志愿者团队成立,11年来,先后有4738名国内外友好人士参加了志愿服务,现有志愿者956人,从6岁的“小小志愿者”到近70岁的老年志愿者,覆盖了各个年龄段。截至2018年底,志愿者共讲解28251场次,接待观众978468人次,累计服务485797个小时。此外,还首创了全国博物馆志愿者讲解督导服务制度。2012年12月,甘博志愿者团队以最高分获得“牵手历史——第四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荣誉称号;2016年12月,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金奖;2016年12月,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2017年1月,在全国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被评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2018年,志愿者何逵荣获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金牌志愿讲解员”荣誉称号,是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志愿者。
    以科技赋能智慧博物馆。近年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给博物馆带来了全新发展的机会,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博物馆的传播方式。甘博自2014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经过不懈努力,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甘博以数字化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综合应用互联网+思维、新型数字化采集、海量数据处理、移动互联网、可移动文物环境监测与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主要从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个方面实施,包括馆藏文物数据采集、文物本体数字化保护、文物保存环境数字化管理系统、博物馆文物保护与数字交互展示系统等。甘博运用智慧博物馆创新成果,已在俄罗斯、埃及、约旦、蒙古、尼日利亚等国家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发挥对外文化交流作用。“互联网+”和智慧博物馆理念以创新的形式为甘肃省博物馆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延伸和补充,使博物馆突破传统工作方式,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实现数据开放共享,让文物通过“互联网”活起来。
    砥砺前行创未来
    未来,根据自身实际,甘博将在传统优势中求创新、求突破,继续坚持和发扬办馆特色。
    在硬件设施方面:计划对展览大楼两翼进行扩建,建成后展览大楼新增面积达到43000平方米,将涵盖展厅、文物库房、社会教育中心、公共休息区等功能区域,展览大楼两翼扩建后将更好地发挥馆藏文物的社会效益。
    在陈列展览方面:进一步丰富展览主题,将精心策划的“淳化阁帖展”“甘肃自然富源展”“甘肃民族民俗文物展”等反映甘肃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展览呈现出来,让文物说话、为观众讲述历史的智慧。
    在文化内涵方面:甘肃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丝绸之路重要路段,是陆路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这条东西方的交往之路,经过了长期多渠道、分阶段由间接到直接,由小规模到大范围的交流,由民间往来到官方往来的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遗留下大量重要的文化遗物,特别是史前时期闪烁着东西方文化最初接触火花的遗物,为研究东西交流和对外贸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我国和西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未来,甘博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在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展览推广、科技保护和智慧博物馆等方面继续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和平、友谊、交往、繁荣”的文化内涵。
    在智慧博物馆方面:未来发展规划中,甘博将继续把智慧博物馆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依托已经获得的文物高精度可视化数据,将文物本体、普查信息、考古报告、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文物、文献汇集起来,形成跨语言、跨系统的文本非结构化数据,提供各种基于信息化的数据开放共享服务;围绕公众教育的核心社会职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不断提升文物科技保护水平,着力拓展文物利用途径,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最终搭建起完整的动态化、智能化的“互联网+博物馆”生态系统。
    在文旅融合方面:博物馆参观游览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产物,兼具艺术观赏、历史溯源、科学研究、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甘博将逐渐打造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与有效载体,努力提升民众文化精神消费和生活幸福感。
    甘博在抗日烽火中创办,谱写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壮丽凯歌;在奋进中发展,树立了厚德笃行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甘博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存、阐释、展示和教育场所的功能定位,利用好博物馆这座“大学校”,让文物“活起来”,谱写甘肃文博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大事记
    一、初创始为兴科教(1939年~1949年)
    1936年,管理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决议拨款补助绥甘宁青四省教育,商拟在甘肃一省设立科学教育馆;
    1938年,聘任梅贻宝为首任馆长;
    1939年1月1日,甘肃科学教育馆在兰州正式开馆;
    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了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立甘肃科学教育馆,更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
    二、转型过渡地志馆(1949年~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起隶属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改称“西北人民科学馆”;
    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文化部建议各省建立地志性博物馆的精神,成立甘肃省博物馆筹备处。
    三、定向矢志求发展(1956年~2006年)
    1956年2月12日,甘肃省博物馆正式成立,为省级地志博物馆;
    1959年,原展览大楼竣工开馆;
    1960年,设立专业的文物保护实验室,与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修整室、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工场一起,并称为全国三大文物保护实验室;
    1969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武威雷台汉墓中发现收集铜奔马和铜车马俑队等200余件青铜器;
    1971年,发掘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重要青铜器400余件,为国内研究周代礼制、陇东方国、民族关系、科技水平的珍贵资料;
    1973年,发掘合水县“剑齿象”化石;
    1978年至1984年,通过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基本确立甘肃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对研究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986年6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从甘肃省博物馆分出,正式成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砥砺前行谱新篇(2006年至今)
    2006年,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7年,“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荣获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08年3月,甘肃省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
    2010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1年,“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荣获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荣获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秀奖;
    2013年,被中国科协评选为“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2013年,建立了常设机构“流动博物馆”;
    2014年,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
    2015年,成立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
    2017年,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工作站成立;
    2018年,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甘肃工作站揭牌;
    2018年,何逵荣获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金牌志愿讲解员”荣誉称号,是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志愿者;
    2019年,“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铜奔马”“驿使图画像砖”三件国宝亮相中央电视台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掀起观众关注和参观热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