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张静]《北美民俗研究》与美国民俗学的理论建设和学术转型(3)

http://www.newdu.com 2019-09-19 中国民俗学网 张静 参加讨论

    二、60-70年代:学科建立和理论构建
    北美民俗学一直呈现一种开放的格局,广泛吸收欧洲和北美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英国民俗学,英国和美国的人类学派,德国的比较神话学和故事学研究,芬兰的历史地理学派。50-60年代,北美民俗学不仅继承以往的学术传统,还融合了当时北美学术界的其他理论思潮,如功能学派、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语言民族志等,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北美民俗学界有意识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和方法论,主要成果有两个,一个是道尔森主编的Folklore and Folklife一书的出版,另一个成果是Toward New Perspectives in Folklore(1975)一书的出版,该书以理论和方法为主,原为《北美民俗研究》1971年第331期,奠定了北美民俗学基本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该期包含14篇论文,一改期刊以具体个案为主的惯例,集中讨论理论问题。主编亚美利科·帕里德(Américo Paredes)在前言中谈到该专刊的筹备过程以及背景,专刊的筹划可追溯至1966年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Mar del Plata)举办的国际美洲人大会,会议期间,拉丁美洲和北美的民俗学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前者认为后者是没有足够理论基础的实用主义者,后者认为前者执着于古物研究,理论争论持续的结果是双方筹备各出一本理论专刊或书籍。该特刊表现出当时北美民俗学界迫切的、有意识的理论诉求,以及强烈的学科意识。序言中说:当前仍有很多学者对理论不以为然,或者将研究建立在不可靠的前提之上,以之前流行的芬兰历史地理学派为代表。当前理论含混的根本原因是对基本理论和概念没有达成共识。美国民俗学者抛弃了欧洲长时间盛行的历史地理学派,也认识到当时社会科学理论性的不足,明确提出构建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参与讨论和写作的学者大都在30岁到40岁,正处于学术上升期,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丹·本-阿默斯(Den Ben-Amos)、罗杰·亚伯拉罕(Roger D.Abrahams)、戴尔·海姆斯(Dell Hymes)、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肯尼斯·戈德斯坦(Kenneth S.Goldstein)等人成为民俗学家的中坚力量。讨论的目的在于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从操作性的角度在具体情境中界定民俗,以及可以解决问题的各类方法和工具,即民俗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理论方法。
    鲍曼在导言中说该特刊主要是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从整体上看,呈现的是全面和高度自觉的学术转型,以往将民俗视为“事物(item)”——民俗的事象,而现在视为“事件(event)”,即民俗的过程(the doing of folklore)。
    阿默斯的《在承启关系中探求民俗的定义》(Toward a Definition of Folklore in Context)一文为整个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集中讨论民俗的定义。在阿默斯看来,定义民俗本身十分困难,一是民俗性质本身,二是由于概念的历史发展。民俗本身十分复杂,一旦创造出来,就是一个超有机体,其本土的环境和文化承起关系便不再是其继续存在的必备条件,但是民俗很大程度上是有机现象,是文化的一个集合部分,与其产生的场所、时间等紧密相关。以往的民俗定义将民俗作为事象的集合,阿默斯认为在其文化承启关系中,民俗不是事象的集合,而是一个进程——更准确的说民俗是一个交际的进程,进程和结果不是分离而是一体的。民俗是发生在一定时候的行为,是通过艺术媒介表现的一种社会交往。作为一种交际进程,民俗也有它的社会局限,即小群体,这是民俗独特的承启关系。群体大小不同,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展现出同一群体的特征。阿默斯的民俗概念否定了传统、口头等作为定义的要素,表明北美民俗学对民俗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彻底摆脱了静态的、文化遗留物的观点,更加注重过程以及语境(承启关系)。
    亚伯拉罕呼应阿默斯的以小群体为单位的研究,将研究对象由以民俗现象为主转移到“人”上来,肯定了“人”在民俗中的核心作用,他们不仅仅继承传统,更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凸显了“表演”在民俗中的地位。
    具体来说,该专刊取得了以下成果:
    1.民俗的再定义:阿默斯将民俗定义为“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际(artistic communication in small groups)”,强调是交际进程(communicative process)。该定义突出了民俗的现在时,打破了以往界定民俗的对“folk”的种种认识,将民俗研究限定在具有共同背景可交流的群体内部,增强了研究的实践操作性。这种研究完全不同于流行于欧洲的以文本为基础的故事学和神话学研究,这些研究忽略故事和神话的讲述者及其产生和传播的环境,存在巨大的漏洞。
    2.以表演为核心的民俗学研究导向:阿伯拉罕和和戈德斯坦努力建立以表演为导向的民俗研究,侧重民俗的行为和过程,从人类学角度考察民俗在社会中的存在,表演者、观众、特定的社会环境都成为需要考察的维度,只有在这样的系统中,民俗才能被正确地阐释。
    3.民俗学术语体系的初建:北美民俗学多源的学术源流提供了多样的术语,民俗学家们在继承学术传统的同时联系研究实际,对一些术语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和解释,并用于个案研究中,主要有verbal art、human expression、performer、performance、context、text等。这些术语不仅成为民俗学通用的术语,也是民俗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交流的基础。
    4.多维度的理论方法:本刊的14篇文章中大部分是运用特定理论方法的个案研究,近半数的论文以民族志作为基本方法,但仍有部分学者坚持文本分析并引入了多学科的方法,Robert Jerome Smith的符号学和心理分析方法,Brian Sutton-Smith的发展心理学和文学批评方法,Alan Dundes从世界观的角度考察民俗观念,Heda Jason将传说的分析至于特定的历史文化中,考察其深层内涵和结构。
    总体来说,该专刊构建了北美民俗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摒弃了以往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静态事象的观点,也批评了将民俗事象从其生存环境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方法,将民俗--表演者和参与者--语境(特定的社区或文化)视为一个体系,关注民俗的过程,确立了以表演为导向的研究方向,肯定了科学严谨的田野调查和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对于学科的重要性,整合来自民俗学、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
    该专刊的出版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职业民俗学家走上并占据学术的舞台,运用学科武器研究人类文化,此后,北美民俗学以表演理论,或更准确的说,以表演为导向(performance-oriented)的研究为主,以民族志式研究为基本方法,涌现大量的个案研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