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

http://www.newdu.com 2019-09-19 “当代民俗研究”微信公 “当代民俗研究” 参加讨论

    2019年9月15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美学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在湖北恩施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工业大学、佛山科技学院等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就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彭修银教授主持开幕式,课题组首席专家南京大学高小康教授首先致辞,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其次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非遗的心灵”,也就是从物化的遗产中,寻找活化心灵的东西。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季中扬教授主持上半场会议,其后,康保成教授、高小康教授、李静主编、李庆福教授、李生贵教授、杨旺生教授、耿波教授、袁瑾教授依次做了专题报告。与会专家结合自身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当下学术前沿思考,对各个报告及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康保成教授指出,中国古戏台具有三重属性,其一是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即非遗载体;其二是古建的组成部分,属于物质性遗产;其三是仿古戏台营造技艺是非遗项目,三重属性的叠加产生了古戏台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时代演进,实用价值日渐衰落,而审美价值愈发凸显。他从宫廷戏台、王府室内戏台、会馆戏台、神庙戏台、祠堂戏台、私家庭院戏台、衙署戏台、乡村戏台八种类型的戏台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古戏台在外观上、审美上的差异,同时从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实用价值上进行了剖析。
    
    高小康教授在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到美学》的报告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与当下关系连续性的认识,是一种历史的概念,但是这一历史概念的保护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美学的保护。历史的进化必然伴随着衰落,要把历史从过去的生活经验遗存转化为当代人能够理解、感受、体验的审美,从而使得非遗对当代社会具有“活的”精神价值。这便需要基于非遗保护意识的美学研究,将美学视域从原有的传统美学的限定中拓展开来,形成大传统与小传统整合而出的“更大传统”的美学视域。他认为作为物质形态的过去遗留物只有通过心灵化才会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过去也只有通过心灵化的精神建构才会成为真正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世的心灵价值就是从经验记忆凝聚、转换升华形成的审美意象,因此,非遗保护的核心就是从生活经验向美学价值的生成转换。他指出,经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对隐秘的、非符码化的小传统审美经验及其价值的忽视。当美学传统和美学史的观念从主流精英文化形塑中解放出来,便会发现更为复杂生动、更为广袤深厚的审美生态传承发展历史与当下生活的整合景观。那么,在此视域下可以借鉴“民族志诗学”研究探索这种比“大传统”更大的美学传统视域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李静主编从新乡贤文化着手讨论了乡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功能和作用,她首先对传统乡贤与新乡贤作出区别,指出传统乡贤一般主持一定的乡村公共事务,且德行高尚、富有威望,是风俗教化的引领者,虽然现代乡贤已经淡化了原来传统乡贤的行政职能,但依旧是那些有德于民的乡村精英。因此传统乡贤和现代乡贤是有所差异但也有所传承的。如今的新乡贤尤其是那些“文乡贤”能以乡贤的身份在非遗保护及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新乡贤可以整理地方文化,其二新乡贤能够对民间文艺、民间文学进行传承、推陈出新,其三新乡贤可借助自身对乡风民俗熟悉的优势,将地方民俗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机创新融合。不过李静主编也指出,新乡贤需要依托民间组织的力量,将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真正融合具体能在多大的层面中展现依旧需要探讨,但这一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李庆福教授探讨了女书作为非遗的审美特征及其保护与利用,他以女书作为审美载体,详细展示和分析了女书的柔性美、古典美、动感美、和谐美。当代女书的实用功能几乎已经丧失了,但是女书作为一种书法的门类,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审美。女书审美得到了较大的认可,目前进行创新、开发,已经颇富影响。
    
    杨旺生教授讨论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他指出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建立良性、有效的平台才能将其真正落地。他认为,非遗美学从其研究价值来讲,一是提升民众审美的素养,传承审美基因;二是非遗美学具有一种文化修正的意义;三是传承,学术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都是非遗美学传承的核心内容,需要青年学者们的关注。他认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分割的,将二者分割研究是不符合文化本身存在的内在价值的。
    
    耿波教授对传统习俗与节日中的形式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当前传统与节日对人形成了被动的生活状态,人们却乐在其中,这种状态称之为“被动中的主动”。他从传统节日与习俗的无主体性特征、“被动中的主动”的思想史脉络与传统习俗与节日中的表现形式、“被动中的主动”中的节日形式意蕴展开论述,最终得出作品中的“冲突”来自作品作为人工制品,必然包含着人的内涵,而人的本质正 在于“被动中的主动”。他指出,节日中的“冲突”是它具有形式化的关键,也是它与艺术相认的关键。传统习俗与节日的传承,如果只是文化要素的记取,而忽视其中“冲突”的人生要素,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