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做好这项工作提出四个坚持:“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及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自觉以这些讲话精神为指导,把握时代脉络,回答时代课题,体现时代高度,奉献时代精品,引领时代风尚,努力建构“三大体系”,为阐释中国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作出新贡献。 “四个坚持”,实际就是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化“四个意识”,即时代意识、人民意识、精品意识、道德意识。这四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就我国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而言,“四个坚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深刻的指导意义。以下试就古代文史研究方面谈两点体会。其一,必须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时代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某个历史事件的年代考证、某个字词的训释、某部历史文献的传承争辩,这些都是文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容易陷入研究的碎片化。古代文史研究的最终任务应该是通过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归纳分析,总结其规律,再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古代文史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从而指导现实,展望未来。其二,要坚持精品意识,潜心科研,推出原创性的成果,从而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高度,体现国家发展的时代水平。 就古代文史研究工作而言,践行“四个坚持”归根到底就是要努力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总结中国古代文史发展规律,从而为当今中国文化自信提供坚定的历史依据。以下几个命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第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绵延发展,从未中断,这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当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坚强的历史依据。第二,西方古文明的发展,由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到铜器时代的奴隶社会,再到铁器时代的封建社会、蒸汽机时代的现代化社会。而中国古代在石器时代之后增加了一个文明起源的玉器时代,并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这种独特历史源流和文化内涵,需要深入挖掘和探讨。第三,中华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农耕生产、血缘管理,造就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最终形成中国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有别于以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化。第四,应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建立中国古代文史发展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中国化。第五,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实践,应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环太平洋模式的意义,最终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古代文史研究应围绕以上五个方向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历史学角度系统阐释,构建“三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溯历史,经历了五千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强大力量。”“放眼世界,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化素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的时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前景宽广,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规划项目“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研究”(16JJD720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