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出自哪首诗?韦应物的诗因什么而出名?

http://www.newdu.com 2019-10-2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出自哪首诗?韦应物的诗因什么而出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千多年前,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在一座幽静的寺庙里,奔波在外的诗人韦应物辗转难眠。此刻周围是那样的静,静得能听见树叶一片片掉落的声音。这片片落叶击打在诗人的心房上,使他更感觉到孤单和冷清。在这样的时刻,他想到了自己的朋友崔主簿。于是心中更有千言万语不诉不快了,索性披衣下床,捻亮青灯。
    给朋友写点什么好呢?怎样才能抒发自己的胸臆呢?诗人坐在灯下思索。夜越来越深,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一直没有停歇,黑暗中,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往高阁上飞去。这天籁的声音,这美丽的自然景色,无一不让诗人感怀。一阵寒风袭来,他打了一阵哆嗦,摸摸自己单薄的衣衫,不禁感慨万千。秋夜的薄凉、命运的坎坷,让他心潮澎湃眼睛发酸。于是一提笔,龙飞凤舞的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句: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我们成天以生活为借口,脚步匆匆,何曾体会过自然的那样孤寂之美呢?秋雨中的落叶声,往高阁上飞的美丽萤火虫,这些是我想都不敢想的美丽画面。就连感慨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像古人那样,提起笔来给朋友写一首诗,然后经过千山万水,天长日久的等待,最终朋友收到了信,也了解了写信人的心意。而那份友情,因为经过千山万水和时间的沉淀,也如一坛老酒般异常的醇厚和迷人。我们现代人有电话有电邮有微信有QQ,千言万语只要一眨眼的功夫就能送达。可以做到说曹操曹操就到,可以闪电快传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可是跟古人比起来,总少了那么一点贴心贴肺牵肠挂肚的真滋味。
    

    以前时间很慢但诗书却散发香而悠长。放慢生活的脚步,静下来读一首诗词,不求烂熟于心,只为体味诗中的那份美好。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去听一片落叶的心事,去分享秋雨淡淡的忧伤以及随遇而安的小小喜悦,那样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质!
    以王维为代表的唐代山水派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山水诗派,包括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以山水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些诗人,他们是盛唐时的王维、孟浩然、裴迪、常建、储光羲,中唐时的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从这派诗人的身世、创作及其社会活动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艺术风貌上,他们都与修炼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深受修炼的熏陶。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空明淡远、神韵天然、超脱尘外、意境悠远。
    

    他们渲染山水的宁静与远离尘世喧闹、静谧的氛围。实际上写山水也正是为了写这种遗弃尘世的静谧,于外间世界的风云变幻不取不舍。他们乐于与大自然打交道,也乐于栖息于山林,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其实,山水中的静谧氛围,并非全然是客观描写,主要是一种心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首《饮酒》,说明此意最为恰当。他们都与修炼人多有来往,诗风也深受修炼的影响。王维的诗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诗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此外还有大量以佛教修行为主题的咏禅诗。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无生”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清净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王维的临终最后一着,也是颇有意味。《旧唐书·王维传》云:“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卒。”
    

    王维一生与佛教的因缘及对于佛理的修习,一览无余。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韦诗中与禅寺禅僧有直接关系的也有近三十首之多。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禅学意识是自觉的,也是很浓厚的。如诗中说“心神自安宅,烦虑顿可捐”(《赠李儋》)“缘情生众累,晚悟依道流”(《答崔主簿问兼简温上人》)。及今天所学:《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还有“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晴明一登望,潇洒此幽襟。” (《善福寺阁》)“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学习韦应物的另一首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苏东坡很爱此诗,甚至依原韵摹写了一首《寄邓道士并引》:“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诗中几处用笔,如“醉卧松下石”相比于“归来煮白石”、“空飞本无迹”相比于“何处寻行迹”等等,写得很用力,却恰恰离韦应物自然无迹的诗风要更远了,评论都以韦应物最佳。
    

    韦应物(737—792)是唐代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自幼聪慧绝伦,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被乡人所怨。15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自由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韦应物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退职,闲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初卒于苏州。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应物的诗歌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流传至今的作品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韦应物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和地方官,而且还是一位佛教信徒。在他的佛教诗歌作品中,有描写游赏佛寺的诗歌,有描写与高僧情谊和赞颂高僧的诗歌,还有抒发修学体悟和感叹世事无常的诗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