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圆明园凤麟洲形象的多重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9-10-25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清帝御制诗来探讨其对圆明园凤麟洲形象的书写。在清帝的笔下,圆明园的凤麟洲经过陆续叠加而塑造出多重形象。它既是避暑佳处、人间仙境和祥瑞之地,又体现出重农思想。这不仅蕴含自然景观和个人观感,还承载着时代的斑斑印痕,负载着清帝的统治理念。
    
    关键词:圆明园 凤麟洲 书写
    
    
    
    凤麟洲位于圆明三园(即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之一绮春园的东湖之中,由东、西两座岛屿组成。此二岛占地约3800平方米,岛上的建筑面积约1150平方米。在乾隆年间,绮春园已经并入圆明园,而凤麟洲岛上的建筑则在嘉庆十二年(1807)改建而成。凤麟洲的东岛较小,置值房院。其主要建筑为西岛上的凤麟洲和绣漪轩。凤麟洲为七间两卷殿接前抱厦五间,外檐悬“凤麟洲”匾,内额为“祥征郊棷”。凤麟洲大殿东侧跨院为三间两卷殿。殿内前卷明间设床,殿前为花窗小院,南设月亮门。绣漪轩为凤麟洲前敞厅三间,外檐悬“绣漪轩”匾,此轩后边与大殿有回廊相连,前设游船码头。此外,绣漪轩尚有外檐匾“映碧”和内檐匾“寰海镜征”, 悬于何址不详。东、西二岛由曲桥相连。清仁宗、清宣宗和清文宗三帝均喜至此游赏,并留下不少题咏。清仁宗颙琰作《绮春园记》称:
    
    
    
    园(即绮春园)北平湖百顷,碧浪涵空,远印西山,近连太液,洲屿掩映,花木回环,殿宇五楹,高深明达,楣梠额曰“凤麟洲”。
    
    
    
    在嘉庆朝,绮春园已然成为清仁宗园居理政的主要场所,凤麟洲的地位遂愈发重要。
    
    贾珺提及圆明园的凤麟洲是一处海上仙山型景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样式雷《凤麟洲平面图》,体现道光、咸丰时期的格局。《圆明园百景图志》概述了凤麟洲的建筑布局及功能。郭福祥介绍过清仁宗的两方关于凤麟洲的宝玺,指出该景观的构造、布局出自六朝人《十洲记》的典故,凤麟洲为道教传说中的“十洲”之一,并简要分析了清仁宗吟咏凤麟洲的诗句。“十洲”传说渊源于古代神话、巫术、纬书中的河图地理,经过道教的改造和吸收,成为道教仙境说。“十洲”说流传于六朝社会,至唐代为教内外普遍接受,并以“十洲三岛”说象征仙境,与“洞天福地”说结合。“十洲”传说发展至明末,即随着道教而固定化。
    
    清仁宗、清宣宗和清文宗在圆明园园居理政时,撰写了一批描述凤麟洲的诗句,其史料价值尚未充分发掘。本文拟通过解读这些御制诗来分析清帝对凤麟洲形象的书写,以求教于方家。
    
    
    
    一、避暑佳处
    
    
    
    绮春园东湖中的凤麟洲作为避暑的绝佳之地,成为清帝反复吟咏的主题。
    
    嘉庆十二年(1807) 六月,清仁宗作《凤麟洲》曰:
    
    
    
    平湖扬清风,纱疏纳新爽。
    
    锦漪漾轻纹,霞光印晃朗。
    
    远汀茂林围,鸣蝉送繁响。
    
    静觉烦暑消,心神乐安养。
    
    古书默探寻,稍助知识广。
    
    学问总无停,加益善日长。
    
    
    
    其中“平湖扬清风”、“纱疏纳新爽”、“静觉烦暑消,心神乐安养”云云,充分体现出这是避暑胜地。不仅如此,清仁宗还进一步指出此系读书、做学问之佳处。
    
    在这一年,清仁宗作诗《凤麟洲》道:
    
    
    
    避暑无逾此,芳洲舟可通。
    
    回廊环曲折,虚牖启玲珑。
    
    庭印一奁镜,窗含四面风。
    
    远峰清影蘸,茂树碧阴充。
    
    月问南楼上,亭开北渚崇。
    
    虹桥连岸右,松嶂峙池东。
    
    胜境诚难绘,游心兴岂穷?
    
    建新仍蒨境,尚俭念卑宫。
    
    
    
    “亭开北渚崇”之下小注云:“问月楼在洲之南境,绿亭在洲之北。”所谓“避暑无逾此”、“窗含四面风”、“胜境诚难绘”,明确显示此乃避暑胜地。
    
    在这一年,清仁宗又撰《凤麟洲对雨》云:
    
    
    
    时行应律除炎暵,酝酿高空沛泽饶。
    
    雨注云浓风荐爽,窗虚庭敞暑全消。
    
    檐端银箭千条挂,水面骊珠百斛跳。
    
    嘉澍霏甘乐酣畅,郊原遥识溉禾苗。
    
    
    
    “窗虚庭敞暑全消”表达这里是避暑佳处,“郊原遥识溉禾苗”体现清仁宗关心农业生产。
    
    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再作诗《凤麟洲》曰:
    
    
    
    南园避暑最佳处,境届秋初景益清。
    
    湖影澄青浮岛屿,林光澹碧荫轩楹。
    
    荷汀掩映云霞绕,苇岸微茫鸥鹭盟。
    
    爽籁披襟庭院回,漪澜溶漾印空明。
    
    
    
    在该首诗中,清仁宗明确认定凤麟洲系“南园避暑最佳处”,并选取典型的景观和植物(如“荷汀”、“云霞”、“鸥鹭”、“爽籁”和“漪澜”)来映衬此避暑胜地。
    
    嘉庆十三年(1808),清仁宗作《凤麟洲》道:
    
    
    
    放棹南湖曲渚过,天澄雨足景舒和。
    
    芳洲据胜真超俗,佳境留诗不厌多。
    
    红逗余霞成绮绣,碧垂柳岸舞婆娑。
    
    化机静验无时息,又见田田出水荷。
    
    
    
    其中“天澄雨足景舒和”、“芳洲据胜真超俗”之辞,衬托出此乃水中避暑佳境。
    
    在这一年,清仁宗又作诗《凤麟洲》曰:
    
    
    
    海外奚能问阆壶,世间烦暑此洲无。
    
    薰含平渚萦青柳,烟暗遥汀织绿芜。
    
    悦目赏心真胜槩,求仙驻景实殊途。
    
    几余清课消长昼,习字敲吟仍昔模。
    
    
    
    在这首诗中,清仁宗将凤麟洲渲染为赏心悦目的避暑之地, 正所谓“世间烦暑此洲无”、“悦目赏心真胜槩”。
    
    嘉庆十五年(1810),清仁宗撰《南湖泛舟至凤麟洲》云:
    
    
    
    御园初夏气和畅,试放兰桡泛锦波。
    
    高柳临汀蘸翠缕,遥峰捲幔印青螺。
    
    桥东胜境开芳渚,楼北方亭近曲阿。
    
    延览仙洲趂几暇,怡情物外会心多。
    
    
    
    该首诗既抒发泛舟的乐趣(“试放兰桡泛锦波”),还选取典型景观“高柳”、“遥峰”、“桥”和“方亭”将此地描绘成避暑佳境。
    
    
    
    二、人间仙境
    
    
    
    凤麟洲原本是带有博物性质的海外仙山,后被道教吸收,成为道教中的仙境乐园。清仁宗在描绘圆明园凤麟洲的诗中常常讨论这一思想。
    
    嘉庆十一年(1806),清仁宗作《凤麟洲十二韵》:
    
    
    
    导堙开蒨沼,秋水漾清池。
    
    轩榭额仍昔,凤麟景擅奇。
    
    虚明百顷挹,凉燠四时宜。
    
    层叠浮青嶂,周围印碧漪。
    
    枫屏绘崖壁,雁字写川湄。
    
    一目天光回,半窗旭影移。
    
    拈题有所得,即景独含思。
    
    秦汉求无已,蓬瀛孰见之?
    
    诞词真刺谬,妄念动愚痴。
    
    漫植三株树,谁夕九叶芝。
    
    迷途去不返,正道见难期。
    
    图治祛邪诡,荡平臻皞熙。
    
    
    
    清仁宗首先描述凤麟洲如仙境般的美景。所云“秦汉求无已”,为引用秦始皇、汉武帝求海中仙山的长生药之典故。而“蓬瀛孰见之”,则表明清仁宗认为此举不可取。
    
    
    
    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作诗《凤麟洲有会》:
    
    
    
    达士能安常,哲人贵知止。
    
    御极抚万方,宅心凛顾諟。
    
    莫为天下先,妄念不可起。
    
    静待事几来,澄中观至理。
    
    平易近众情,大道无奇诡。
    
    题额屏痴愚,三山隔弱水。
    
    
    
    其中“三山”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方壶(方丈)、蓬壶(蓬莱)和瀛壶(瀛洲),或称“三岛”。而清仁宗却认定到传说中的海上三山求成仙只是“妄念”而已。
    
    嘉庆十四年(1809),清仁宗作《凤麟洲晴望》曰:
    
    
    
    林收积蔼放新晴,候转初秋景倍清。
    
    窗纳商飔挹神爽,庭辉皎旭印心明。
    
    寰中化未臻淳茂,海外境空标阆瀛。
    
    建极治民除妄想,德功言立即长生。
    
    
    
    其中“德功言立即长生”之下小注云:
    
    
    
    神仙之说,起于周之季世,盛于秦皇汉武之朝。虽术士荒唐,逞其邪说,而人之受其愚惑,亦由骄侈之心先自中之。试观秦皇汉武之锐志求仙,盖欲得长生耳。故时或觉其诈妄,而终于不悟也。然究其所谓长生可致者,固安在哉?因思人君御宇,惟当以正心诚意为修身之本,而措之于治平之要道。凡所谓德、功、言三者之立,仍本之古圣王治世之大经大法, 乃可与易象典谟并垂天壤,传之无穷。此长生真诀,不朽良规,当不外是欤?
    
    
    
    以此视之,清仁宗认为凤麟洲之自然景观确如人间仙境,但是对秦始皇、汉武帝运用神仙方术求长生之举不以为然,认定君主正心、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德、功、言立才是真正的求长生之道。清仁宗的这一理念明显源自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
    
    嘉庆十九年(1814),清仁宗的《南湖春泛至凤麟洲》吟道:
    
    
    
    一湖新水漾清涟,缓放兰桡芳渚前。
    
    目极山延楼外绘,坐游身在镜中天。
    
    柔苞红坼桃舒颊,弱缕青梳柳起眠。
    
    弭棹仙洲探静赏,绮春胜槩付吟笺。
    
    
    
    “镜中天”、“仙洲”和“胜槩”之语充分点出这里是园中胜地、人间仙境。
    
    嘉庆二十年(1815),清仁宗撰《凤麟洲》曰:
    
    
    
    建极御臣民,治功六合广。
    
    万几最纷烦,勤敬寸心养。
    
    正己饬四维,必先除妄想。
    
    秦汉鉴戒存,求仙致邪枉。
    
    海外极渺茫,奚能涉漭沆。
    
    观额自省衷,澹泊襟怀爽。
    
    
    
    显而易见,清仁宗不赞成秦始皇、汉武帝向海中求仙之举,强调君主勤政、治国和自省。
    
    嘉庆二十五年(1820),清仁宗作《凤麟洲》云:
    
    
    
    三篙春水漾芳洲,放棹晴波偶泛游。
    
    暖旭扬汀金浪叠,和风拂渚碧漪浮。
    
    柔莎冉冉轻茵展,嫩柳依依细线抽。
    
    延览园林欣润泽,关心武陟靖黄流。
    
    
    
    在清仁宗的笔下,“春水漾芳洲”、“和风”、绿草与“嫩柳”等共同构成绚丽的春景,彰显人间仙境之意涵。而且,清仁宗在欣赏春色的同时,还挂念着位于黄河北岸的武陟县(今河南武陟)的抗洪问题。据研究,在清仁宗时期,黄河频频泛滥、决口,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清仁宗耗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整治黄河,但是仍然停留在灾后防治的被动措施上,治河也是屡决屡堵,屡堵屡决。
    
    西岛上的绣漪轩为圆明园凤麟洲的主要建筑。清仁宗对此亦有几首诗吟咏。嘉庆十一年(1806),清仁宗作《绣漪轩》吟道:
    
    
    
    水天一色印高秋,四面清漪漾锦洲。
    
    岚黛林姿相映带,云光雁影共沈浮。
    
    开帘碧染阶前镜,捲幔青连汀外楼。
    
    静葆中和养几暇,集虚观妙匪他求。
    
    
    
    清仁宗除了描绘绣漪轩的美景, 还抒发在此养生、修行的愿望。
    
    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再作诗《绣漪轩》:
    
    
    
    百顷漪澜漾,澄光印素心。
    
    琢磨明镜朗,屏绝俗尘侵。
    
    鉴水知清浊,用才辨浅深。
    
    易盈必倾竭,无欲始渊沈。
    
    源濬流斯洁,形端影可寻。
    
    临轩神会远,兴寄五言吟。
    
    
    
    在这首诗中,清仁宗选取典型的景物水波和水面进行描写,起到比兴的作用,所云“屏绝俗尘侵”、“临轩神会远”,则将绣漪轩视为与世隔绝的神仙境界,其目的是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
    
    要而言之,清仁宗尽管不认同向海中仙山求长生药的做法,但他在吟诵凤麟洲的诗中, 仍然将其自然美景描述为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
    
    
    
    三、祥瑞之地
    
    
    
    《白虎通》谓:“德至鸟兽,则凤皇翔,…… 麒麟臻。”在古代,政治是否修明的证据就是凤凰或麒麟是否出现。清仁宗在吟咏凤麟洲的诗中频频将凤凰、麒麟的到来视为太平盛世的象征。
    
    嘉庆十三年(1808),清仁宗撰《游凤麟洲即景》:
    
    
    
    玉结南湖暎空碧,光凝洲屿渺无迹。
    
    冰床试放饮绿亭,宛如行车乘石陌。
    
    琉璃世界仙馆开,窗明几净澄纤埃。
    
    旭暎松崖荫满砌,雪含春泽香盈梅。
    
    蓬莱何有原寓意,一念宵旰图郅治。
    
    翔凤游麟漫征祥,秽岁安民诚上瑞。
    
    
    
    在该首诗中,清仁宗不仅认为凤麟洲是仙境,还特别强调太平盛世的祥瑞:“翔凤游麟漫征祥,秽岁安民诚上瑞”。
    
    嘉庆十四年(1809),清仁宗作《南湖泛舟至凤麟洲》云:
    
    
    
    和蔼晴波印碧流,南湖放棹溯芳洲。
    
    东崖幽秀平林接,西渚嵯峨远岭浮。
    
    心赏岂耽宫室美,德修庶冀凤麟游。
    
    卷阿胜境娱清暇,知命观生不妄求。
    
    
    
    清仁宗除了描述胜景,还声明自己不在此妄求长生,而希望通过自己的修德,感召凤凰、麒麟来游。
    
    嘉庆十五年(1810),清仁宗作《凤麟洲》吟道:
    
    
    
    漪澜四面绕芳洲,杨柳堤边试放舟。
    
    芬漾荷汀盖遥立,风来桐院叶初浮。
    
    气清绿野全无暑,云净青霄已报秋。
    
    自愧治民才德薄,奚能感召凤麟游?
    
    
    
    在这首诗中,清仁宗以凤麟洲的美景比兴,重点强调君主有才有德方能感召凤凰、麒麟游览至此。
    
    嘉庆十六年(1811),清仁宗作诗《凤麟洲》曰:
    
    
    
    稽古汉儒语,天人三策陈。
    
    感召理不爽,休咎原相因。
    
    主敬勿懈忽,以诚御众臣。
    
    大公示无我,胞与怀斯民。
    
    为君首立德,庶可致凤麟。
    
    予衷自强勉,寰宇期平均。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成为乾纲独断之君后,召集各地贤良,在面试儒生董仲舒之时,就天道、人世和治乱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策问,董仲舒一一作答,史称“《天人三策》”。此即是清仁宗诗中所言“稽古汉儒语,天人三策陈”。
    
    汉儒董仲舒非常强调君主“任德教”,“以德善化民”。清仁宗称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感召理不爽,休咎原相因”,其实意指董仲舒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体系,认为君主的德行、施政与祥瑞、灾异密切相关。清仁宗既引用此典,又指出君主有德,便能召来凤凰、麒麟,天下太平。
    
    嘉庆十六年(1811),清仁宗又作诗《凤麟洲》吟道:
    
    
    
    放棹南湖春水足,仙洲杰峙碧波环。
    
    霞辉北渚连青屿,云起西崖掩翠鬟。
    
    惟愿安澜朝四海,不求炼药访三山。
    
    农登民靖真祥瑞,几见凤麟游世间。
    
    
    
    清仁宗显然不赞成到传说中的三座仙山求仙药,而认为庄稼丰收、民众安宁才是真正的祥瑞,才能招来凤凰、麒麟。
    
    嘉庆十七年(1812),清仁宗作《凤麟洲》云:
    
    
    
    广厦含薰夏日宜,几余莅止每留诗。
    
    茂林青荫百重幄,虚槛碧浮四面漪。
    
    仪凤游麟岂可望,安民化俗尚无期。
    
    前修强勉敢疏怠,学业未臻天命知。
    
    
    
    清仁宗尽管明言“仪凤游麟岂可望”,其实内心对凤凰、麒麟这种祥瑞还是非常企盼的,认为自己“安民化俗”、“前修强勉”便有望感召凤凰、麒麟。
    
    嘉庆十八年(1813),清仁宗作诗《凤麟洲》曰:
    
    
    
    放舟东泊碧洲浔,遣闷溯洄胜槩寻。
    
    欲致凤麟修实政,渴思雨泽本诚心。
    
    求仙妄念屏邪说,希圣嘉谟矢素忱。
    
    水殿题楣具深意,排忧即境偶摛吟。
    
    
    
    由此可知:清仁宗主张以修实政的方式感召祥瑞凤凰、麒麟,认为以神仙之术求仙乃“妄念”、“邪说”。
    
    
    
    嘉庆十九年(1814),清仁宗作《凤麟洲》道:
    
    
    
    宇宙广大诚难治,六合之外应弃置。
    
    求仙炼药妄想生,秦皇汉武皆好利。
    
    一人心智对庶民,凛乎驭朽习未淳。
    
    浇俗鼓惑远正道,德薄奚能致凤麟?
    
    
    
    清仁宗在此重申不认同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炼药”以求长生的方式,主张治民、君主有德方能感召凤凰、麒麟。
    
    嘉庆二十一年(1816),清仁宗作《凤麟洲》云:
    
    
    
    年丰俗正瑞方真,德薄奚能致凤麟?
    
    念典无为先寡欲,守成有本在依仁。
    
    宅心端谨永刚健,妄合刀圭鄙汉秦。
    
    能者养之理精粹,自求多福勉修身。
    
    
    
    实际上,清仁宗就是一名守成之君。他认为农业丰收,君主修身、积德,才能感召凤凰、麒麟,求福得靠自身修行。
    
    嘉庆二十二年(1817),清仁宗作《凤麟洲》曰:
    
    
    
    放棹南湖漫问津,芳洲宛在绿杨滨。
    
    日烘锦浪晃文绮,风叠澄波皱麹尘。
    
    适性偶探溪壑胜,得间仍向简编亲。
    
    雨旸合序真祥瑞,孰见郊原来凤麟?
    
    
    
    这首诗重在写景抒情,最后的落脚点在于雨天晴天符合规律,方能召来真正的祥瑞,即凤凰、麒麟游览郊原。
    
    嘉庆二十三年(1818),清仁宗作《凤麟洲》云:
    
    
    
    石矶缓放木兰舟,系缆桥东泊碧洲。
    
    日印波光叠鳞灿,风摇柳影漾丝柔。
    
    窗中列岫云容薄,槛外方亭松荫幽。
    
    题额凤麟勉修德,爱民养福自心求。
    
    
    
    该首诗的前6句写景,最后2句点出君主自身修德以感召凤凰、麒麟,爱民以养福的观念。
    
    嘉庆二十四年(1819),清仁宗撰《凤麟洲》言:
    
    
    
    闰夏小年曰引伸,泛舟方溆泊溪漘。
    
    松窗烟静笼青縠,柳岸风轻皱碧尘。
    
    拈咏怡情仍习旧,观书明理庶知新。
    
    民生总未臻康阜,德薄奚能致凤麟?
    
    
    
    清仁宗除了咏景抒情,还将民众的安乐富庶、君主修德与召来祥瑞凤凰、麒麟直接联系。
    
    在这一年,清仁宗再作诗《凤麟洲》吟道:
    
    
    
    秋水澄清红蓼洲,石桥西岸放扁舟。
    
    治铜偶设凤麟像,致此还须政治修。
    
    三岛十洲皆寓言,求仙炼药总浮论。
    
    由来仁者得其寿,立极保民养福原。
    
    
    
    由此可见,凤麟洲还供奉着凤凰和麒麟的铜像。清仁宗再次强调欲召来凤凰、麒麟,必须政治清明,所谓的仙境“三岛十洲”都是寓言,而在“三岛十洲”求仙炼药俱为空虚不实的言论,仁慈者便能长寿,为百姓做事便是为自身造福。不仅如此,清仁宗还将君主个人长寿视为祥瑞。嘉庆二十四年(1819)谕:“朕自周甲已逾,励勤未怠,真可谓国家祥瑞之大者。”
    
    嘉庆十三年(1808),清仁宗针对内阁因皇长孙诞生缓进刑名本章的情况,谕:“朕非好言祥瑞之主,惟知勤政爱民耳。”实际上,清仁宗并非完全不喜祥瑞之君。如前文所示,清仁宗在吟咏凤麟洲的诗中屡次反问“德薄奚能致凤麟”,可见他高度认同这套理论:君主有大德便能够感召祥瑞、迎来太平盛世。其实,在嘉庆朝,清朝的盛世气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吏治败坏、经济迟滞、武备废弛,社会危机四伏。清仁宗本人亦为遵循旧章、鲜有变革的守成之君。他追求太平盛世的理想与客观现实存在不小的距离。
    
    咸丰六年(1856)夏,清文宗《题凤麟洲》云:
    
    
    
    对时育物匪求仙,面面清流足旷然。
    
    郊棷祥征符圣德,丕基敬绍宝惟贤。
    
    
    
    在传说中,凤凰、麒麟这种祥瑞皆出现在“郊棷”,即郊薮。清文宗清晰明白地声明他在凤麟洲不是为了求仙,而是期盼自身的道德、贤明能够感召凤凰、麒麟来游,体现天下大治。实际上,在咸丰朝,整个国家已经积弊丛生,面临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和外患(外国侵略)两大难题,可以说不得一日之安宁。因此,清文宗在惨淡经营这一千疮百孔的帝国的同时,也只能在诗中憧憬自己的美好愿望。
    
    
    
    四、重农思想
    
    
    
    清仁宗和清宣宗俱为不折不扣的农本主义者。这两位帝王吟咏凤麟洲的诗中亦不时体现这一思想。
    
    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作诗《绣漪轩》吟咏凤麟洲的这一景观:
    
    律转新秋佳日多,临湖殿阁对岩阿。
    
    明霞绚彩萦青嶂,商籁含漪叠碧波。
    
    林际蝉声透清切,汀前鹭影舞婆娑。
    
    甫田百谷将成熟,乐与民同鼓太和。
    
    
    
    清仁宗不仅选取典型景物颂扬凤麟洲之美景,同时还挂念庄稼的丰收,希望能够与民众一同庆祝丰登之岁。在乾嘉时代,人口激增,国家面临着空前的人口压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清仁宗自然万分关注这个庞大农业帝国的丰收与歉收情况。
    
    嘉庆十三年(1808),清仁宗撰《凤麟洲》曰:
    
    
    
    新波叠碧渚,清影印回廊。
    
    岸柳拖长线,汀花舒静香。
    
    授时念耕稼,观水鉴沧浪。
    
    源洁流斯澈,晴辉映远塘。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表达“授时念耕稼”的思想。
    
    嘉庆十四年(1809),清仁宗作《凤麟洲诸胜诗以志事》:
    
    
    
    甘雨透滋亩亩充,麦登禾长近天中。
    
    授时沐泽占逢稔,怀古临风漫吊忠。
    
    节度例陈九龙泛,心期乐与万方同。
    
    君舟民水臣操楫,共济感酬考眷隆。
    
    
    
    清仁宗强调君民的舟水关系,十分关注雨水的充足、庄稼的生长和丰收,并将之归于其父清高宗的眷顾和厚爱。
    
    嘉庆十七年(1812),清仁宗撰《凤麟洲》道:
    
    
    
    南湖试泛木兰舟,密荫千章绕碧洲。
    
    春夏时殷念农事,凤麟岂拟待仙俦?
    
    殚心惟愿寰中治,祛妄何须海外求?
    
    屏绝贪痴存敬慎,修身立命大丹头。
    
    
    
    清仁宗再次表达自己不屑于服食丹药以求长生的做法,注重农事、治理天下,君主个人的修身立命才是真正的长生之道。
    
    遗憾的是,清仁宗的农本思想走向了反面。在嘉庆朝,国家已经面临民生凋敝的困境。可是清仁宗却顽固地坚持“重本抑末”思想,为防止不稳定因素,采取保守的经济政策,限制矿业生产,禁止民人出关垦荒谋生。这种经济政策加剧了社会动荡。清仁宗片面重农的观念无疑与西方工业革命和世界潮流拉开了距离。
    
    
    
    至道光朝,社会经济日渐恶化,以圆明园为核心的清代皇家园林全面衰落。清宣宗仍然坚持园居理政,留下一批关于圆明园的诗文。道光三年(1823),清宣宗作诗《凤麟洲》云:
    
    
    
    非尚来游凤与麟,湖光山色景斯真。
    
    阴阴绿荫藏黄鸟,淼淼清波跃锦鳞。
    
    坐爱虚窗生爽籁,行看静境屏嚣尘。
    
    抚时念切农功急,伫望甘霖远近均。
    
    
    
    清宣宗在诗中明确宣称自己不崇尚凤凰、麒麟游览到此的祥瑞,而是急切地挂念着农事, 盼望上天能够均衡地向各地降雨,以利于庄稼的生长。与之对应,道光朝的经济政策也体现出“以农为本”的特征。此无疑有悖于世界大势。而现实情况是:在道光朝,国库空虚、吏治败坏、军事废弛、民变频仍、列强觊觎,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即使清宣宗本人勤政俭朴,采取过一些整顿内政、匡救弊政的举措,亦无法挽救王朝之颓势。面对内外交困的境地,谓清宣宗内心丝毫不渴望凤凰、麒麟来游、盛世重现,恐非实情。
    
    
    
    五、赘 言
    
    
    
    综上所述,在清帝的笔下,圆明园的凤麟洲经过陆续叠加而塑造出多重形象。它既是避暑佳处、人间仙境和祥瑞之地,又体现出重农思想。这不仅蕴含自然景观和个人观感,还承载着时代的斑斑印痕,负载着清帝的统治理念。
    
    其实,在清仁宗、清宣宗和清文宗时代,清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是,这三位皇帝依然在园居理政的同时,作诗吟诵圆明园的凤麟洲,热切企盼着作为祥瑞的凤凰、麒麟到此地游览,为自己的统治涂上一层太平盛世的光彩。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清王朝江河日下之势已不可逆转。
    
    
    
    *本文选自《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注释部分从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