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性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是将其办新、办靓、办活、办好的重要途径。虽然基层博物馆在藏品资源和办展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但同一区域内的基层博物馆往往因历史、文化方面的相通性形成文物藏品间的交叉联通。所以基层博物馆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创新性的主题策划和馆际沟通协作, 开展区域间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 更好地服务大众。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区域间文化交流;展览策划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就是利用博物馆收藏的文化和自然物证资源, 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满足群众的审美享受, 培养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与省市级博物馆相比, 基层博物馆在藏品资源和办展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同一区域内的基层博物馆往往因为地方属性和人文、地脉等因素, 具有历史上的相通性, 文化上的共生性, 藏品上的互补性。如果这些基层博物馆能够重视并加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协作, 就可以弥补各方面的不足, 激发自身活力, 创新性地发挥博物馆职能, 将博物馆办新、办靓、办活、办好。 本文以同处于吴文化区的苏州、无锡地区的基层博物馆为例, 在分析其自身局限性的基础上, 提出促进区域间基层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一、基层博物馆自身的局限性 基层博物馆受各种条件限制, 在独立策划展览、服务公众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有以下几点: 首先, 基层博物馆收藏的是一个较小区域内的文物, 部分文物价值比较高的藏品还会送到省市级博物馆收藏。所以, 相对于省市级博物馆, 基层博物馆藏品数量少, 代表性文物占比小, 且断代性严重。 以苏州地区博物馆为例。作为国家一级馆的苏州博物馆, 拥有馆藏文物4万余件, 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而各基层博物馆中, 太仓博物馆馆藏文物2000余件, 但可展陈文物只有368件, 从年代序列来看, 元明以来的文物较丰富, 而新石器时代至宋代陈列所需展品明显不足。昆山博物馆虽有可展陈文物1039件, 但文物同质化程度较严重, 实际可展出文物远远少于太仓博物馆。至于常熟、张家港等其他基层博物馆的情况大多与太仓博物馆类似。藏品数量少, 就难以形成比较突出的主题;代表性珍品少, 就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断代性严重, 就不利于当地历史脉络的完整阐述。对比来看, 基层博物馆的弱势十分明显。 其次, 进入信息时代后, 较大的博物馆更加注重观众的体验, 不仅将实体陈列与虚拟陈列有机结合起来, 在信息的传输与共享上也更加具有时代感, 观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APP或微信公众号等获得博物馆信息, 并参与互动体验。而基层博物馆由于运营经费少、技术落后、信息交流不对称等, 多数仍采用实物+图片的展览模式, 展览数量和质量远逊于省市级博物馆。以太仓博物馆为例, 除常规展览外, 每年只有四五个临时展览, 而且展览形式单一, 根本无法满足新时代群众的文化需求。 再次, 与省市级博物馆相比, 基层博物馆经费少, 等级低, 无法招聘到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 也很难聘请到专家学者为业务工作出谋划策,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能力较低的情况普遍存在。如昆山博物馆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为零, 而且除极少数工作人员是来自公开招聘外, 大部分是由非文博单位调入的, 这种情况在其他基层博物馆中也十分常见。另一方面, 许多基层博物馆的负责人也非相关专业出身, 对文博业务不够熟悉。非专业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对博物馆先进理念的接收程度浅, 对外文化交流的经验也十分欠缺。对比来看, 南京博物院仅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就有68位, 这种人才素质是基层博物馆难以望其项背的。 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博物馆工作会受到很大影响。以展陈策划为例, 一个好的展览, 需要策展人具有先进的办展理念、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展陈经验。如2015年南京博物院的《南腔北调——传统戏曲艺术展》, 凭借本馆及苏州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的200余件馆藏戏曲文物, 完整地阐释了中国戏曲艺术从汉代到清代的演变序列, 如果没有专家的广泛参与和优秀策展人的精心策划, 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高质量的展览的, 而这样的策划对于基层博物馆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基于上述原因, 笔者认为, 基层博物馆想要更好地策划展览, 进行公共文化服务, 就需要“抱团取暖”, 将各自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 联合策划主题展览, 更好地服务民众和城市文化发展。 二、基层博物馆开展区域间文化交流的可行性和优势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基层博物馆虽然有着种种先天性不足, 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的优势, 有利于区域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地域接近, 历史相通, 文化具有共生性, 为特定区域内基层博物馆的藏品互补和交流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同一区域内的基层博物馆, 往往因历史、文化方面的相通性形成文物藏品间的交叉联通。如同属于吴文化区的苏州、无锡, 在地域分割和文化特色上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而它们下属的地方县域更是在大文化的范畴内分别发展出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反映在博物馆层面, 就是各博物馆的藏品和所代表的文化类别既有同一性又各具特色, 在举办陈列展览时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例如, 苏州辖区内的昆山、太仓、张家港、吴江等地和无锡辖区内的常熟、江阴等地, 在历史文化上同根同源, 藏品资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策划主题展览时, 一个博物馆缺少的藏品可以用其他县域的藏品补充。良渚文化是江南地区史前时期的代表性文化, 昆山博物馆馆藏的飞禽纹黑皮陶贯耳壶是良渚陶器的典型代表, 吴江博物馆馆藏的良渚时期泥质黑皮陶贯耳壶、夹砂红陶甗和云雷纹红陶罐等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江阴博物馆的良渚陶器则以宽板耳黑陶壶为主, 另有装饰红色菱形交叉纹的彩陶。在展示良渚文化的陶器时, 一个馆的藏品往往有局限性, 如果能将这几个馆的藏品对比展出, 就能够充分展现良渚时期江南地区陶器的特征。 再比如, 受“东晋南移”“宋室南渡”等几次历史大迁移的影响, 江南地区保留了比较独特的江南文化, 具有文化的共生性。这在文学和书画方面尤其明显, 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学和书画流派, 如“吴门画派”“娄东画派”“浙西诗派”等。“娄东画派”的代表人物“四王”中, 王时敏、王鉴、王原祁都是太仓人, 王时敏、王原祁还是明万历首辅王锡爵的后裔, 太仓王锡爵家族的祠堂内就有“娄东画派”的陈列。而另一个代表人物王翚则是常熟人, 他的作品集中在常熟博物馆。如果太仓博物馆和常熟博物馆联合举办“娄东画派”展览, 不仅能完整展示“四王”作品, 而且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画作具有的区域性艺术风格和魅力, 让观众充分领会娄东古文化的风采。 此外, 发源于无锡梅山文化的吴文化, 也是江南地区的代表文化之一, 影响范围较广, 在策划相关展览时, 除了无锡本地的出土物和藏品外, 还可以借助其他吴文化区域的发掘成果和藏品。以最典型的稻作文化为例, 崧泽文化发现的稻种把稻作文化的时代提早至6000年前, 而吴江龙南良渚文化村落遗址发现的碳化稻谷、家猪遗骸, 昆山绰墩遗址发现的农田灌溉系统和稻作耕种遗迹, 也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江南地区稻作文化萌芽、起始、发展、繁盛的进程。如果各基层博物馆能够相互协作, 组织配合, 就能够成功策划出主题鲜明的稻作文化展览。 三、基层博物馆开展区域间文化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毋庸讳言, 基层博物馆开展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笔者建议, 各博物馆应该加强自身实力, 为开展区域间文化交流夯实基础。 首先, 要加强对藏品及其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的普遍研究。不仅要研究自己馆的藏品, 还要了解其他兄弟馆的藏品以及一些藏品的扩展性知识。比如研究一件良渚时期的黑皮陶器, 就要了解其周边出土的同时期陶器的特点、良渚时代的江南文化特征和气候水文等情况, 全方位把握该文物的内涵与外延, 更要到有同类藏品的博物馆学习考察, 提升文物研究水平, 为提出优质的馆际文化交流活动方案奠定基础。 其次, 开展区域间文化交流, 不是简单地拿出自己的藏品与别人共享, 而是要赋予每一次展览交流以特别的“灵魂”。即在进行展览策划时要深入研究, 寻找契合民众心灵的主题。如无锡、苏州一些基层博物馆收藏的许多良渚文化陶器上带有刻符, 可以将刻符文物组织起来, 辅以相关的研究成果, 策划“图案还是先民文字?——良渚神秘刻符”的主题展览。鲜明的主题可以使原本平淡、刻板的文物展获得灵魂, 地方特色更加凸显。 顺利开展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还需要基层博物馆在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基础上, 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基层博物馆在藏品资源、展陈设计等诸多方面的联系。相关的方法有很多, 笔者仅提供以下几种方案: 第一, 地区联合, 主题带动, 展示各博物馆藏品资源的典型文化特征。 苏州、无锡地区的玉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卓越代表, 也是江南地区博物馆藏品资源的典型特征。苏州博物馆馆藏的真山春秋吴国王室墓的玉殓葬饰件是玉文化的杰出代表, 但它并不是孤立地见证玉文化的物证材料, 而是江南同时期发达玉文化的一个代表。如果和其他基层博物馆的玉器藏品进行联系比较, 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文化传承脉络:往前追溯, 昆山博物馆的一件良渚文化玉琮在成型过程中使用了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 并采用减地浅浮雕的手法精工细琢, 代表了江南地区4500年前高超的玉器工艺水平;再向前追溯, 南京博物院的一件崧泽文化玉璜, 直接将江南地区玉文化的产生时间上溯到距今5500年左右。这样, 通过不同博物馆不同时期玉文化资源的合作交流, 江南地区典型的玉文化特征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现。 第二, 合纵连横, 突出个性, 体现藏品资源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合纵, 就是联合异质文化开展文化交流, 增加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连横, 就是联合同质博物馆的藏品开展文化交流, 增强藏品实力。如鸟崇拜是江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之一, 鸟纹饰是江南先祖图腾崇拜的原始记录, 也是良渚文化特有的纹饰之一, 在余姚良渚遗址、上海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器物上均有发现, 而昆山绰墩遗址出土的黑皮陶鸟纹宽把壶则是良渚陶器的代表性器物。对这些器物的对比、研究和解读, 可以反映不同地区鸟崇拜文化的不同特征, 突出博物馆资源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三, 首尾呼应, 史脉贯通, 突出博物馆文化的系统性特征。 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事件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文化正是这一壮举的内涵之一。太仓和昆山都与郑和有紧密的联系:号称“六国码头”的太仓刘家港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出海口, 昆山尚书浦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路, 而昆山人费信是郑和的得力助手, 其所著《新槎揽胜》是记录这一远航过程的重要资料。太仓博物馆很重视郑和文化, 并组织了相关的展览, 但是太仓拥有的郑和文化只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的一段, 如果能够和昆山博物馆联合, 展示内容就会更加完整, 观众也能更加清楚地看到郑和下西洋时在江南的行动轨迹。 再比如名人文化中, 明代状元毛滂主要的生活地在昆山, 但他的出生地和墓地均在太仓;闻名遐迩的昆山陈瑚书院, 也是太仓名士陈瑚所创。还有曲艺文化中, 太仓昆曲是昆曲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 昆山则是昆曲的发源地, 两地的博物馆均有昆曲文化的展示。上述这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都可以通过昆山和太仓地区基层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来实现。 基层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和学校、社区的联系与交流, 扩展陈列展览的可及性。也可以与地方文化场馆、名人故居、主题公园等文化单位取得联系, 开展各种跨界的文化交流。如昆山计划在胡石予故居筹建胡石予纪念馆, 而昆山博物馆藏有胡石予后人捐赠的胡石予手稿、信件等, 昆仑堂美术馆、柳亚子纪念馆等也收藏着胡石予的部分书画作品和手稿, 可以联合这些拥有胡石予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 资源共享, 共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真正让胡石予的教育精神走进民众心中。 综上, 基层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 能够弥补基层博物馆藏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难以举办大型展陈活动等缺陷, 也有益于促进同源、同质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的提升和深化。如果有鲜明的主题策划和相互之间的沟通协作, 基层博物馆同样能拿出优质的展陈内容, 更好地服务民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