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胡剑明 朋友收藏着一块康熙时期的青花碗底瓷片(见图),直径12厘米,内底瓷画为“道教题材”的“老子炼丹图”,老子端坐席上,手捧经书,一副神读姿态;一旁小火炉炉膛内火苗窜红,身后置有水葫芦……瓷片残口可见:瓷胎内侧显白,发色青亮,而外侧显暗,发色也弱于内侧,不知是不是与当时的“炉火”有关!据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专家王德安先生说“这是康熙年的民窑制品,应该算是瓷画中的‘上品佳器’了。” 我们知道,老子炼丹的郸城,原称“丹成”,因老子在这里炼丹成功而得名。“老子炼丹”是洺河流域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子炼丹”传说是郸城境内乃至大江南北最古老,且深入人心的历史传说之一。传说是郸城县另一则重要传说“王子升仙”的基础,“老子炼丹”的千古佳话,在中华民间至今仍是妇孺皆知。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传说,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称为“万法之师”。老君虽历代都有所显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诞生的机会。遂和光同尘,借以临凡传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这样,经过了80年。 有一天,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见日精渐渐变小,从天空坠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飞到口边,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从左肋下诞生一小儿。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动植众生……”到了6岁时,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阳。人们因他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便称他为老子。 在瓷画上,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身着的道袍上有许多补丁,又称为“百衲衣”,过去修行者为了表白自己“苦修苦练”的心迹,特地征集民间花花绿绿的杂碎布片,缝到一起做成袈裟或道袍,所以也叫“百衲衣”。老子是“为普渡一切动植众生”的人,当然在瓷画艺人的绘笔下是端庄清苦之态了。据说,老子“始炼丹于苦”(鹿邑),久练未果,南游于洺河岸边,见洺河之水清澈甘甜,洺河岸边蒲苇茂盛,洺河周围植物药材肥硕,随移“炼丹炉”于洺河岸边(现郸城大桥一带),“汲洺河之水,拔苇为薪”一举炼丹成功,大呼“丹成也!”此处遂称为“丹成”。《辞海》记载,隋朝时期此地建县,取谐音“郸县”。其后撤县,称“郸城集”或“郸城镇”,1952年建县,称“郸城县”。 在瓷画上,老子的“炼丹炉”像一个家用小煤炉,而传说中的“炼丹炉”高丈余,方圆数十丈“法坛”,被百姓称为“老君台”,老子当年在此施法炼丹,旺盛的炉火将洺河岸边的土都烧红了。历经千年,在老子炼丹支炉的那块地方的土壤,至今阴天下雨都可以看出来明显与周围的土壤不同。一代大师得道升仙,以至于在两千多年后,依然成为郸城境内乃至大江南北深入人心的历史传说之一,已成为洺河流域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康熙时期的瓷形与画意是千姿百态的,其中大多采用民间传说为绘本,题材、纹饰的范围也较广泛。山水总有人物,花鸟总有月色,神仙宝物总有传说,吉祥图案总有生活气息。另外,青花色泽深厚与淡雅兼用,施釉高超,釉面光亮。胎釉也显得厚重,而且器底施釉更厚更青,俗称“亮青釉”。作为今天的收藏爱好者,如果能从残瓷碎片中学习、掌握这个特点,不仅益于练就“淘宝”的慧眼,而且对识别这一时期的瓷器具有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