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是个怎么样的人?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应该怎么去理解《天道》这首诗里的文化属性? 天道 冯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五律,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冯道。 冯道是个精彩的人物,可惜被后世腐儒们骂得抬不起头,从欧阳修、司马光到当代的余秋雨,都用自己的“风雷之笔”把他定性为十足的小人。具体怎么骂的,就不引用了。 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这些正派人士觉得如此不堪?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所谓之四朝元老,十帝之师。这可是了不得的荣耀,为何到了冯道这里就变成了耻辱呢?因为这些皇帝不是一个姓。 吕布阴阳反复,还只是得了个“三姓家奴”的诨号,这冯道服务的朝廷就超过四个,还对辽太宗称臣,岂不是罪该万死? 可他一生荣耀,勤俭对己,宽于待人,保护文化,阻止杀戮,当世之时官声极好。追封瀛王,谥号文懿。老百姓的眼光其实雪亮,后世的文人不过是出于宋理学的忠君思想,对他横加指责。却不知道他才是真正践行先秦儒学的人:“为百姓事,非为帝王事;为天下,不为国事也。” 即便在靠近他时代的北宋,对冯道的看法也是一分为二。因为在整个五代十国中,皇帝走马灯一样的换,哪个官员不是送走前朝迎后朝?五代中诗成就最高的王仁裕、冯道、和凝,哪一个不是换了几个朝堂呢? 王仁裕甚至比冯道还多“投降”了一次,为什么这些人要拿冯道开刀? 因为冯道在每一次改朝换代中都积极参与政治,为天下苍生做了很多事情。王仁裕只是个名士,和凝是个词臣,这两人在官场的作为和影响都无法与冯道相提并论。所以冯道就成为宋儒们强烈攻击的靶子,成为了一个反面的“榜样”。 宋元明清的文人对他的看法局限于思想,可以理解。当世的余大师却还抱着这种忠君思想来对他提出批判,就让人不得其解了。 了解了诗人的传奇人生,再来看这首诗的文化属性,就比较清楚了。 冯道这首《天道》其实很有宋诗的味道,前面两联“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就是讲道理,和唐诗大不同,已经完全没有赋比兴的起笔味道,直到第三联才有比喻手法的出现:“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这是用冬雪消融,春草自生来比喻天理的循环有道。 虽然是讲道理,但是讲得非常深刻,同时体现了冯道本身的价值观。 他是什么态度?他就是随便你们谁当皇帝,只要对老百姓好,就可以。正是这种价值观和态度就决定了他的行为,他才会出使契丹,用近似于阿谀奉承的吹捧避免了中原百姓的战乱,用贬低后周皇帝不如唐太宗的方式劝阻了御驾亲征平叛,减少了百姓的牺牲,以至于自己失宠隐退。这正是一种大写的奉献精神。 为什么北宋的苏轼、王安石对冯道比较推崇? 一方面喜欢他的诗风,另一方面也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理解。 这首诗本身理解起来并不难,可是背后的人生和后世的冤谤十分沉重。我们看冯道另外一首诗: 偶作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生于乱世,只有学会“狼虎丛中立身”,才能真正力扫“方寸恶”,通舟“道德津”。 希望大家能看懂冯道这个人,看懂了他这个人,也就看懂了他的诗。 文学、历史、哲学——文采、时事、思考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是不分家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