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玖)》近日公佈,凡五篇:《治政之道》、《成人》、《廼命一》、《廼命二》和《禱辭》。[1]現就其中一些名物提出一點小意見,以求教於方家。 一、《治政之道》簡28:“青黃金、玉、珠、、璿、(飾)”。 整理者指出:“各種顏色的金玉珠寶。,从終聲,玉屬,或謂‘琮’。……,當是玉石之名。,讀爲‘飾’,指寶物。”[2]網友羅小虎指出:“疑‘黃’或可讀爲‘璜’。《說文》:‘璜,半璧也。’”[3]網友悅園指出:“‘青黃’當指兩種顏色礦物,如《周禮·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之‘丹青’之類。”[4] 我們認爲,這句話與《山海經》中記載物產的句子很相似。這裡的物品更可能都是原材料,而非成品。 “青黃金”,可能指“青”和“黃金”。《周禮·秋官·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鄭玄注:“青,空青也。”[5]《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其土則丹青赭堊”,顏師古注:“張揖曰:‘青,青雘也。’……師古曰:‘青雘,今之空青也。’”[6]《漢語大詞典》:“空青,孔雀石的一種。又名楊梅青。產於川贛等地。隨銅礦生成,球形、中空,翠綠色。可作繪畫顏料,亦可入藥。”[7]其主要成分是Cu₂(OH)₂CO₃。 “”,疑讀爲“璁”。“夂”,章紐東部;“充”,昌紐冬部。此二字可通。故从“夂”得聲之字,可與从“充”得聲之字相通。馬王堆出土《帛五行·說》:“終(充)其不莊(藏)尤割(害)人之心,而仁腹(覆)四海;終(充)其不受許(吁)(嗟)之心,而義襄天下。”[8]“囪”,初紐東部;“充”,昌紐冬部。故从“囪”得聲之字,可與从“充”得聲之字相通。《荀子·議兵篇》:“功名之總也。”“總”,《韓詩外傳》卷四作“統”。[9]《說文》玉部:“璁,石之似玉者。”[10]錢坫指出:“《詩》:‘有瑲蔥珩’當用此。”[11] “”,疑讀爲“珅、珆”。從簡42“軔”作“”來看,“”亦可讀爲“珅”。《集韻·真韻》:“珅,玉名。”[12]“弋”,喻紐職部;“台”,喻紐之部。故从“弋”得聲之字,可與从“台”得聲之字相通。馬王堆帛書《稱》:“是胃(謂)身薄(迫)則貸(殆)。”[13]《集韻·之韻》:“,《說文》:‘石之似玉者。’一曰五色玉,或从台。”[14]《玉篇》玉部:“珆,玉名。”[15] 二、《治政之道》簡42:“(鑿)杜敘(除)(軔),被(甲)(纓)〈胄〉”。 整理者認爲:“鑿杜,疑指鑿高塞低以平路。除軔,猶發軔。”[16]從“除軔”、“被甲”、“纓胄”的結構看,都是動賓短語。據此可知,“鑿杜”也應該是動賓結構。“杜”當爲名詞。《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陵政則杜之”,鄭玄注:“杜之者,杜塞使不能與鄰國交通。”[17]《書·費誓》:“杜乃擭,敜乃穽,無敢傷牿。”陸德明釋文:“杜,本又作。”[18]《新方言·釋言》:“今浙江謂垛積木石以塞門曰門”。[19]簡文中的“杜”,可能是指用於杜塞的木石類障礙物。 三、《禱辭》簡19:“則區(驅)亓(其)虯(蚼)、螻、(螟)、(蟊)、(螽)、(蛆)、(蛹)、蝓。” 整理者指出:“虯,或即‘蚼’,是一種爲害禾稼的蟲。《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麥,不蚼蛆;先時者,暑雨未至,胕動蚼蛆而多疾。’螻,《說文》:‘螻蛄也。’,讀爲‘螟’,《說文》:‘蟲食穀葉者。’,从舀聲,或讀爲同在幽部的‘蟊’。《詩·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毛傳:‘食根曰蟊。’,字見《說文》,从蟲聲,讀爲冬部的‘螽’,《說文》:‘蝗也。’,讀爲‘蛹’,與蛆一樣都是幼蟲。蝓,即蛞蝓,也就是蜒蚰,是一種軟體的害蟲。”[20]按:從“虯”、“螻”、“”、“”、“”、“蝓”的情況看,“虫”當爲形旁,不作聲旁。據此,則“”當从“疒”得聲,而不當从“虫”得聲,疑讀爲“螏”。《玉篇》虫部:“螏,螏蟍,蝍蛆。能食蛇,亦名蜈蚣。”[21]《集韻·質韻》:“螏,螏䖿,蟲名。似蝗,食蛇腦。或書作,通作蒺。”[22]《廣韻·質韻》:“,《爾雅》云:‘蒺䔧蝍蛆。’郭璞云:‘似蝗,大腹,長角,能食蛇腦。’亦作䖿。”[23]“”,可不必破讀,見於《玉篇》虫部:“蟲也。”[24]關於“蛞蝓”,段玉裁認爲:“虒蝓……今生牆壁閒溼處。無殼,有兩角,無足,延行地上。俗延游,即虒蝓古語也。”[25]朱駿聲認爲:“虒蝓……今蘇俗謂之延游,語之轉也。其有殼者,如螺,古亦謂之蠃,即蝸牛也,蘇俗謂之背包延游。”[26]從段、朱二位的解釋來看,“蛞蝓”與蝸牛相似而無殼,其實就是人們所俗稱的“鼻涕蟲”。 綜上所述,清華玖所記載的名物涉及珠寶玉石、車馬兵器和昆蟲等三大類,內容豐富。今後是否還有更多品類的名物記載,我們拭目以待。 [1]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中西書局2019年。 [2]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中西書局2019年,第140頁注107。 [3]羅小虎:《清華九〈治政之道〉初讀》25樓回帖,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9年11月23日。 [4]羅小虎:《清華九〈治政之道〉初讀》67樓回帖,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9年11月26日。 [5]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881頁。 [6]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2535—2536頁。 [7]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第八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第414頁。 [8]白於藍編著:《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20頁。 [9]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6頁。 [10]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12頁。 [11]錢坫:《說文解字斠詮》,《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第1333頁。 [12]丁度等編:《宋刻集韻》,中華書局1989年,第33頁。 [13]白於藍編著:《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4頁。 [14]丁度等編:《宋刻集韻》,中華書局1989年,第16頁。 [15]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中華書局1987年,第6頁。 [16]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中西書局2019年,第144頁注152。 [17]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835頁。 [18]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255頁。 [19]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章念馳編訂:《章太炎全集 演講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31頁。 [20]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中西書局2019年,第188頁注46。 [21]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中華書局1987年,第118頁。 [22]丁度等編:《宋刻集韻》,中華書局1989年,第190頁。 [23]陳彭年等編:《宋本廣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8頁。 [24]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中華書局1987年,第119頁。 [25]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71頁。 [26]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華書局1984年,第364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9年11月27日17:2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