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功举办“译音对勘的材料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

http://www.newdu.com 2019-12-12 中国民族语言学网 麻晓芳 参加讨论

    2019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译音对勘的材料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来自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青山学院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以及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同就“译音对勘”的材料与方法在汉语方言、民族语以及域外语言对音中的应用,推进译音对勘研究深入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古文献研究室主任孙伯君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聂鸿音研究员致欢迎辞。
    王延中所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经常发生接触与融合,对音资料就是各民族间文化借鉴和交融的见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的互证代表了当前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字学”研究往往只注重研究汉文资料,不利于深入理解历史语言学的语言演化规律和文字发展规律。民族语学界往往只重视现代语言的描写,对民族古文字记载的古代民族语言的了解不足。同时,由于不熟悉汉字古音,对汉字记载的古代民族语言更是知之甚少。译音对勘的理论与方法是架起汉语与少数民族语与域外语言的桥梁,在沟通民族语、域外语言与汉语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汉语与民族语的研究,同时对于传承发展“绝学”也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全部采用大会报告的形式,围绕“译音对勘研究法”的原则、“译音对勘研究法”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运用、“译音对勘研究法”在民族语研究中的运用以及汉字古音在民族语与域外对音中的变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译音对勘研究法”的原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刘广和教授提出了梵汉对音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例如校正《大正藏》中的梵音转写;译音汉字传抄、传印中的错讹现象;佛教梵语词音与经典梵文词音的区别;梵汉对音中的音近混淆现象等。社科院民族所孙伯君研究员介绍了民族语与域外语中“此方无”音节注音方法问题,西夏时期夏汉对音和佛经梵汉对音中采用的大字加小字、切身字等注音法是对唐宋时期梵汉对音法的继承与创新,明清两代“华夷译语”类字书等注音法又与之一脉相承。安徽师范大学储泰松教授围绕梵汉对音的原则探讨了五个问题:梵汉对音中的音译与意译的分立;音译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音译用字的选择;音译技巧的摸索与演进以及音译对汉语语音认识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李建强教授以《佛顶尊胜陀罗尼》与《大孔雀明王咒》为例强调梵汉对音研究要注意文献校勘,例如《大正藏》中若出现误字应比对《高丽藏》等其他版本。此外通过汉文文献的校勘也可以反推梵词与梵文的规律。
    “译音对勘研究法”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运用方面。社科院民族所聂鸿音研究员探讨了梵汉对音所见鼻声母在西北方言中的分化。鼻声母的分化是12世纪西北方言的特点之一。西夏译经中陀罗尼等对音资料显示出的对音规律的例外,可能是党项人口中变读的汉字音,古鼻声母字在西夏的分化就是这种变读的突出反映。山西大学王为民教授从现代晋语部分方言蟹摄和梗摄二等字带有i介音的现象,推测12世纪末河西党项式汉语所有二等字全都带有i介音是可能的。现代晋语的底层是母语为少数民族语的人所说的西北方音,应与一般汉语方言相区别。南开大学孔祥卿教授探讨了五种《猓猡译语》材料所见的相关问题,涉及彝、汉基础方言,彝文与标音汉字的关系,彝文与标音汉字的实际音值,以及如何利用对音材料研究彝、汉方言音变等。四川师范大学王振博士根据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中的对音资料,结合现代方言材料,探讨了四川官话泥、来母相混的条件、方向与类型等问题。
    “译音对勘研究法”在民族语言研究中的运用方面。首先,关于满文文献的对音研究。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竹越孝教授介绍了《兼满汉语满洲套话清文启蒙》这种清代流行的满语会话教材,并将其与《清文鉴》等规范性对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了清代满汉对音中呈现的声母的尖团音、入声字的文白异读等几个问题。台湾故宫博物院胡进杉研究员介绍了一部康熙时代依据藏文原本翻译的满文佛经《正等觉大毗卢遮那佛所讃至圣救度佛母颂》。他分别介绍了汉文、藏文、蒙文佛经中专有名词及术语的翻译方法,对照从藏文翻译过来的满文佛经《佛母颂》中专有名词、咒语及经题的音译,解答了满文佛经的翻译方式、原典来源等问题。
    其次,关于西夏文文献的对音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林英津研究员回顾了西夏语对音材料的研究历史,对西夏对音语料的处理方法展开讨论。她介绍了龚煌城先生的对音研究方法及其对汉语研究的价值,并以《孙子兵法》与《类林》对音材料为基础,探讨了西夏语与汉语完全叠合表象下如何呈现汉语。宁夏大学段玉泉教授以丰富的例证介绍了译音对勘法在西夏文献解读中的运用。译音对勘的方法为解读西夏文佛教史料提供思路,可以为辨识考证西夏文疑难词语提供帮助,同样也可以用来考证汉文文献中的疑难词语。北京语言大学麻晓芳博士介绍了《佛说智炬陀罗尼经》西夏文译本中陀罗尼的对音情况,梳理了元音与辅音的对音细则,并依据对音中腭音五母字的对音、顶音和齿音的对音、辅音韵尾的对音等几个规则判定西夏文佛经中是否存在藏传佛教的背景。
    再次,回鹘文文献方面。中央民族大学张铁山教授介绍了两叶《礼忏文》残片,并推荐了三类有价值的回鹘文对音资料,即回鹘文献语言中的汉语借词、汉字记录回鹘语的文献材料和用回鹘文记录汉语的文献材料。中央民族大学赵洁洁博士利用番汉对音法分析18世纪多体分类辞书《西域尔雅》,总结回语字词对音资料所体现的声韵对音规律,并探讨该辞书中对音汉字所反映的语音面貌。中央民族大学崔焱博士考察了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中音译型佛教术语,通过对术语的汉文、回鹘文、词源、释义及语音对应情况的考察,分析梵文来源词音与回鹘语的对音规律。
    此外,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乌云高娃研究员探讨了洪武本《华夷译语》鞑靼来文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规则与特点,并与《蒙古秘史》对音字进行比较。江西财经大学聂鹏博士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四册《猓猡译语》相关材料,考察了清代以来彝语东部方言不同土语中出现的若干音变现象,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彝汉同步音变问题。北京大学向筱路博士结合汉文本、梵文本、于阗文本和藏文本对《无垢净光陀罗尼》进行校勘,分析咒语对音表现出的汉语语音特点及于阗语语音的一些线索。社科院民族所米热古丽•黑力力博士介绍了察合台文文献《东方五史》,考察了文献中所见的汉语字词及其拼写情况。
    汉字古音在民族语与域外对音中的变读方面。日本青山学院大学远藤光晓教授介绍了日本汉字音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早于吴音、汉音的最古老的日本汉字音。南开大学倪博洋博士和曾晓渝教授利用朝鲜汉字音、日译汉音、越南汉字音、当代汉语方言等材料探讨了汉语“腭音尾”的拟定以及梗摄字的演变路径。日本文教大学蒋垂东教授介绍了明代日汉对音资料的基础方言,以及所见16世纪吴语特征,如保留全浊声母、匣母脱落、蟹摄单音节化、咸深山臻摄鼻音韵尾的不稳定等现象。扬州大学李香副教授从声韵调三方面考察了日本西大寺本《不空罥索神咒心经》经文中的训点中的音译字和非音译字。音译字字音大体属于汉音系统,特殊读音是为了描写梵语语音。非音译字大体属于吴音系统,特殊读音为语流音变产生。
    此外,首都师范大学冯蒸教授将韵母的排列法分为传统型与创新型两类五种模式,并讨论了构拟《切韵》韵母主要元音的五个途径。他指出了解《切韵》音系对译音对勘研究有重要价值,因为对音资料多数要使用中古音来对照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罗自群教授通过梳理汉藏语系一语三族中非系字今读重唇音的语言,发现这些语言中有复辅音和单辅音并存、清音浊音并存、送气不送气音并存、浊音与送气不送气音并存等情况。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巴格达诺夫教授介绍了俄藏的一些西夏文残片,这些残片体现了西夏的佛教信仰与佛教神话元素,可以追溯西夏先祖的原始信仰。
    本次论坛闭幕式上,日本青山学院大学远藤光晓教授、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竹越孝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曾晓渝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分别做了总结发言。远藤光晓教授介绍了他主持的地理语言学工程。竹越孝教授介绍了日本研究团队近年编订“华夷译语”目录、满汉对音资料及研究目录等情况。曾晓渝教授介绍了她主持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明清四种“西番译语”藏汉对音的藏语历史音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孙伯君研究员指出现今的研究应该建起文献与语言的桥梁,也要架起汉语与民族语及域外语的桥梁。这次会议只是开端,以后各位学者要加强交流,共同运用“译音对勘”方法推动汉语及民族语研究向纵深发展。
    众所周知,汉语语音史研究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对古音音类的分析,一是对音值的构拟。汉语历代韵书和韵文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前一项任务;而由于汉字本身无法标示具体的读音,后一项任务则需要我们在对音资料中去寻绎,对音资料的重要价值即在于此。19世纪末,艾约瑟最早把梵汉对音材料引入到古代汉语语音的研究当中,此后钢和泰《音译梵书与中国古音》开始大量利用梵汉对音资料研究汉语语音,汪荣宝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首开国人应用梵汉对音资料研究中国古音的历史。由此产生的“梵汉对音法”使得汉语音韵学从观点、材料、方法到目的都发生了变化,走向了向现代音韵学发展的道路。
    此后,马伯乐《唐代长安方言考》利用梵汉对音、日译汉音、越南译音、藏汉对音等多种语言与汉语的对音材料研究唐代长安话。罗常培利用梵汉对音和敦煌发现的藏汉对音资料研究了唐五代西北方音。尤为重要的是,俞敏先生发表《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等论文,用梵汉和藏汉对音资料系统研究了汉语古音。在俞先生的教导下,尉迟治平、施向东、刘广和、聂鸿音、储泰松等先生利用梵汉对音资料分别研究了周隋长安话、唐初中原方音、中唐长安话、唐五代以长安话为中心的关中方音等。
    此后,庄垣内正弘、龚煌城、聂鸿音、沈钟伟、竹越孝、远藤光晓、照那斯图、杨耐思、冯蒸、曾晓渝、张铁山、林英津、胡进杉、乌云高娃、王为民等先生进一步把日译汉音、契丹-汉对音、夏-汉对音、蒙-汉对音、回鹘-汉对音、八思巴-汉对音、满-汉对音、明清时期编定的“华夷译语”等材料汇入,进而丰富了这一方法,为古代民族语和汉语方言研究另辟蹊径,找到了丰富的材料和研究路径。
    本次研讨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与会学者对“译音对勘研究法”在日译汉音、越南译音、藏-汉对音、蒙-汉对音、八思巴-汉对音、夏-汉对音、回鹘-汉对音等研究领域的运用,以及相关材料对拟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声韵规律的作用等展开了充分的讨论。视角多维,材料多元,对推动民族语文与汉语研究学者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