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太阳崇拜传统,从考古学上观察,太阳崇拜在史前时期已紧密联系着中华诸族。先秦及其以后历史阶段,太阳崇拜传统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本文以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为基础,解析我国太阳崇拜的文化源头及其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文化的形成 城背溪文化在三峡及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中,被认为是时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距今约7800~8500年。城背溪文化时期,三峡地区出现有太阳神石刻、太阳形红陶盆等,这是我国最早的太阳崇拜文化现象。 1999年,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发掘出城背溪文化时期的太阳神石刻。太阳神石刻以长条形灰色细砂岩为原料,石材正面经细致打磨,生产出一个平整的图像制作面。图像制作面凿刻有一个直立的男性人形神像,其头顶凿刻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腹部两侧各凿制两个象征星辰的圆形球体。神像头部有一直线,指向头顶的太阳,把太阳与该神像直接联系起来。该幅图像有把超自然力加于人身,把自然界力量人格化的思想。这件体现“宗教思想”“神话的人”的作品,应是我国时代最早的“太阳神”。此外,还出土一件特意仿做的太阳形红陶盆,应是神职人员的专用品。 城背溪文化中首先出现太阳崇拜观念,具有其历史时代、地域环境及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缘由。三峡地域位处峡谷地貌区,植被丰茂,云雨较多,人类对太阳具有特别深厚的强烈感情。眷念、敬仰、膜拜太阳,易在原始人类心中产生。城背溪文化阶段,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开始定居,农业经济兴起),人类社会随之开始普遍出现原始宗教,并且原始宗教逐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此外,从文化意识及加工技术方面观察,三峡地区也存在有该方面的长期积累。 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文化的传承 城背溪文化期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文化产生后,其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对此继承和传播,并且,在太阳崇拜文化形态上也发生了变化。其最重要的变化,即是“太阳轮”的出现,及太阳纹在日用陶器中的推广。史前时期,古居民观测太阳犹如旋转之圆轮,东升、西落,朝夕运转,在太阳崇拜观念下,人们便创作出如太阳似可旋转的圆轮,以之为法器或崇拜物。重庆巫山县大溪遗址中,便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太阳轮。太阳轮的出现,是人们对太阳崇拜及宇宙观的一次革新。大溪文化时期,除新出现有太阳轮外,在有些实用器物表面(陶罐为主),还常见被装饰有戳印的太阳纹。在实用器物上戳印太阳纹装饰,该现象反映太阳崇拜文化思想已发生了转变,体现出从早期神圣膜拜和神职专用意识,已把崇拜观转变为一种符号或图腾,渗入到民众普通生活之中。太阳崇拜文化在大溪文化时,已分布至整个三峡区域。 在夏代三峡地区继续继承新石器时代已有的太阳纹装饰传统,太阳纹装饰用于日用陶器。商代时,三峡地区崇拜文化迹象进一步增多,并且出现新的崇拜形式。较多遗址陶器表面仍然保持有以太阳纹为装饰的传统。在三峡大坝坝址三斗坪,还发掘出上、下两面均饰有太阳纹的陶纺轮。这一现象反映太阳纹装饰传统从生活器具上已延伸到生产工具中。此外,“日中有踆乌”、以神乌(金乌)代表太阳的思想,在三峡地区商代时开始出现。三峡地区商代开始流行以神乌代表太阳的思想,显然是对新石器时代“太阳轮”思想的又一次革新。 西周时期,三峡地区崇拜文化继承夏商时期的内容。在陶器上继续出现有一些太阳纹装饰。需关注的是,在西周时期巴文化遗址里,也发现有太阳纹装饰的陶器,或者用凤鸟等图形表示太阳崇拜的现象。东周时期,三峡地区崇拜文化杂糅于巴文化,有多种文化意识及其作品出现。比较重要的有巴人铜印章中太阳纹和凤纹的发现,巴人陶器表面凤形印章的发现,巴人刀具太阳形徽号的发现,以及巴人陶豆所饰太阳纹的发现等。郭沫若考证,金乌(玄鸟)亦为凤凰。巴人崇凤或以凤为标记,其缘由就是巴人崇拜太阳神。巴人图章上的凤图案,是巴人崇拜太阳神的映射。 秦汉及其以后太阳崇拜文化仍深深根植于三峡。其文化传承方式有继承,也有发展。继承方面:在巴人印章中,仍然可见简化太阳纹或金乌负日的图像。发展的方面比较多,包括太阳崇拜思想出现于房屋建筑、墓葬建筑、陶塑作品、服饰文化,以及特制出象征意义的手杖等。 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文化的传播 太阳崇拜文化在三峡地区最初形成后(距今约7800~8500年),迅速向其他地区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区域化发展和相互影响的特点。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文化传播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时,先后发展出以凤图像代表太阳的思想(分别以湖南高庙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为代表,均距今约7000年),以及使用八角形徽号表达太阳崇拜的思想(分别以湖南汤家岗遗址和上海青浦崧泽等遗址为代表,均距今约6500年)。三峡地区崇拜文化向我国西北地区马家窑文化、中原地区晚期仰韶文化和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等都形成传播,分别在各文化中发展出变形鸟纹、日鸟组合、日火组合等文化形式。三峡地区崇拜文化向其他地区传播时,对其他地区的文化也进行了较多吸收。此外,三峡地区用崇凤(或凤体之一部分)体现崇日的思想,应该是吸纳长江中下游太阳崇拜观后的自我革新。 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传播和影响是持续和强烈的。如江汉平原雕龙碑遗址西周文化陶器上,仍然可以见到和三峡夏商时期完全一致的太阳纹装饰。我国内蒙古及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保存有汉唐及宋元时期的许多刻石,其中发现有较多太阳神刻石。其加工方法和主题图像,与三峡地区城背溪太阳神石刻具有很大相似性。 三峡地区崇拜在西南地区影响很大,并且形成多种有特色的文化传统。首先,通过尊崇神乌或凤凰来反映太阳崇拜的文化传统,在四川盆地得到极度夸张的体现。其次是三峡地区大溪文化中的太阳轮思想,在三星堆遗址得到沿承,该遗址出土有我国最大而精致的青铜质太阳轮。后期历史时期,太阳轮思想的物质形态未得到发扬光大,但思想意识在我国文化传统有踪迹可循。肇兴于春秋、绵延至明清的我国西南铜鼓文化传统,实际为太阳崇拜文化的传承。这些铜鼓表面的主题纹饰,都是以太阳纹为主。太阳纹铜鼓以西南为核心流行区,并向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广为传播,是我国西南文化向东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文化思想。 结语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出现太阳神、太阳纹及太阳轮崇拜意识;先秦时期太阳纹符号普及,并且嬗变出崇尚金乌、凤凰的太阳崇拜观;秦汉以至于近现代,持续流传太阳纹、金乌、凤凰、鸠鸟等多种形式的太阳崇拜观。这就是发源于史前、延及近现代的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文化传统。三峡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的太阳崇拜观,史前时期已从该地区向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广泛传播。先秦时期,这一文化传统已深深渗入到我国很多区域文化中。如南方的楚人崇凤、崇日。文献记载楚先祖祝融本为日神。而中原地区的商人也认为,族人是太阳神子孙。解析中国太阳崇拜文化,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廓清考古学文化传承与交融关系等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四川文物》201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