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中以建交使犹太学在中国勃兴,以色列研究也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新世纪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建立,犹太-以色列研究成为我国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典型案例,其成长模式与发展态势值得总结与借鉴。 一 中国第一批犹太研究机构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的,有上海社科院上海犹太研究中心(1989年)、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中心(1992年)和山东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1994年),潘光、徐新、傅有德、肖宪等是我国犹太学研究的先行者。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社科院黑龙江犹太研究中心(2000年)、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2002年)、北京大学希伯来和犹太文化研究所(2009年)等陆续建立。伴随着区域与国别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强烈的现实关切推动原有的学术机构拓展研究领域,或者进行结构性调整,如山东大学组建了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并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拓展了原有研究基础,成立了以色列研究机构。我国一些主要的中东研究机构如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等也逐渐成为以色列研究的重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潮流,建立了一批新的犹太-以色列研究机构,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犹太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以色列中心、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等。 二 科研成果的快速增长、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并显现出热点纷呈的局面,是我国犹太-以色列研究最显著的特点。例如,犹太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也是比较深入的领域。肖宪的《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张倩红的《以色列史》和《犹太文化》、傅有德的《现代犹太哲学》、徐新的《犹太文化史》和《反犹主义:历史与现实》、潘光的《犹太文明》、徐向群的《沙漠中的仙人掌——犹太素描》等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新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有关犹太-以色列的立项超过了40项,其中潘光为首席专家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张倩红为首席专家的《犹太通史》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多视角、多维度研究以色列国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归纳如下: 第一,以色列的地缘环境、国家政治与安全问题。以色列特殊的地缘环境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围绕着阿以关系、巴以冲突以及中东变局、伊核问题对以色列的影响,中国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有见地的科研成果,如殷罡的《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及其相关成果被广泛引用。政党政治是以色列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以色列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学者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以色列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工党兴衰浮沉、利库德集团的政治轨迹、阿拉伯政党以及以色列共产党的政治参与等。近年来一些青年学者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色列的安全理念、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立法等问题。在面临中东地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威胁的情况下,以色列的反恐举措一直备受关注,中国学者研究了以色列的反恐机制、国家反恐战略、社会防控体系以及网络安全体系、网络犯罪的治理、涉毒问题的管制等。 第二,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创新体系研究。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经济的转型与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水资源利用以及高效农业的培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的立足点不仅仅是介绍以色列经济发展的状况,还着力于挖掘以色列经济对中国的启示;有些学者还就两国的现代化之路、从内向型经济到外向型的转型以及沙漠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总结以色列在高科技产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水安全战略及对水资源的控制与分配、海水淡化处理、废水和污水的处理与再利用、农业物联网发展、荒漠化修复、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国关于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发布,以色列成为继瑞士之后第二个同中国发展以“创新”为标志的伙伴关系国家,中国也掀起了研究以色列创新的热潮。学者们认为,以色列在加大教育投入、提升研发能力、着力于技术转化、健全法治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国际合作、完善城镇治理体系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对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三,关于以色列外交关系及中以合作研究。长期以来,学界一直重点关注美以关系,研究内容既覆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美以关系的演变、美以特殊同盟的形成等,也特别聚焦了美国中东战略调整对以色列的影响、奥巴马时期美以关系的裂痕与评估等。特朗普执政以来,中国学界持续密切关注美以关系的升温,尤其是美国大使馆迁馆事件以及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所引发的国际反应,并从不同视角分析了特朗普政策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关切。除了美以关系以外,学者们也关注以色列与伊核危机、以俄关系、以色列与欧盟的关系、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政策、以色列与土耳其的关系等。 近年来,中国与以色列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迅猛发展,学界在中以关系问题上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色列人的中国观、“一带一路”倡议在以色列的反响、以色列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以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的成立与工作机制、中以创新合作的成就与困难等主题,还探讨了中以创新发展模式的异同以及中以之间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机遇与挑战。 三 “弹丸之地”以色列能够成为中国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确实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作为区域与国别研究中的一道风景,中国的以色列研究既有国际视野,又不乏中国特色,其特点可概括如下: 第一,注重现状研究。犹太学初兴之时,中国学术界的聚焦点主要集中于犹太历史文化领域,如希伯来圣经研究、古代犹太社会研究、犹太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不同时期的来华犹太人等。新世纪以来,由传统的犹太历史文化向以色列国家的转向明显,更多的学人把研究领域聚焦于当今以色列国家的方方面面。从研究导向来看,现实意识与当下情怀明显上升;从成果内容来看,越来越多的人着力于探讨现实问题,描述以色列国家的特性与发展历程,挖掘以色列因素在中东地缘环境乃至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第二,注重从区域研究的视野中观察以色列个案。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世纪巨变,民族国家建构以及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中东国家不得不面对的永恒主题。整体来看,当今中东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普遍受挫,经济现代化模式纷纷失败,威权政治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处于中东地缘环境中的以色列却因为历史传统的差异而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今天以色列虽然存在着“犹太国家”与“民主国家”的激烈博弈,政治碎化与族群分裂的现实依然严峻,但以色列的经济现代化模式以及政治文化的建构历程在中东地区独树一帜。因此,中国学者从中东大格局中观察以色列个案,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分析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第三,关注非主流及少数族裔的学术表达。中国学术界一方面聚焦于以色列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官方历史叙事,尤其是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的回归历程、以色列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篇章、移民社会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成长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另一方面,对非主流的学术表达如后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以色列国家的异质表达者也予以关切。从研究对象上看,既聚焦主体民族在以色列的发展历程,也关注少数族裔阿拉伯人、贝都因人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诉求与现实困惑。 总体来说,中国的犹太-以色列研究兴起得较晚,但在学界同仁的努力下,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它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习惯于某些套路式的观点,深入的个案分析不够,富有学术深度与创新性的成果不足等。因此,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且与国际学术界深度接轨的犹太-以色列研究体系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张倩红,系郑州大学亚洲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