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与论争:“英雄神祖”的当下形塑 族谱作为早期宗族意识兴起下集体行动的产物,在地方社会结构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同时围绕神祖建构的历史化、官方化、名门化的一些策略实现了宗族群体的边界建构与宗族认同,然而族谱书写下的牵强附会及宗支嫁接等现象逐渐成为他族讨论话题及其影响宗族建构的权威性。杨氏人群也注意到族谱文书类围绕飞山神杨再思“英雄神祖”建构下的牵强附会,其在《杨再思氏族通志》卷首序“穿凿讹谬、辩解疏驳”也明确指出一些杨氏族谱硬套“文广即再思”生拉名门望族,炫耀祖宗……。伴随地域社会生境的时代变迁,民间族谱编修下的“英雄神祖”建构虽未缺位,但逐渐让渡给以知识份子、地方官员为代表的杨氏精英人群主导下的“英雄神祖”建构,主要体现于杨氏精英人群推动成立研究会、编写氏族通志、批判有关杨再思历史小说等策略。 杨非然老人作为靖州杨氏知识份子一员,是杨氏建构飞山神杨再思“英雄神祖”的典型代表,其长期从事杨再思研究,搜集、整理了大量唐末宋初以来该区域社会相关资料,积极策划成立杨再思研究会。早至2004年邀约了一批杨氏向县委呈递《关于请求批准成立“五代诚州杨再思研究会”的报告》,但被以“不能用个人姓名成立研究会”为由给予了拒绝,后又改为《关于请求批准成立“飞山蛮民族文化研究会”的报告》继续申报,但再次被以“该研究会虽然名义上研究‘飞山蛮民族’的历史,实际上是以杨姓为主要会员的宗族姓社会团体”而拒绝。虽历经曲折,但以杨氏推动成立杨再思研究会的努力从未停止,直至2013年靖州在以发展民族旅游经济的背景下最终成立“飞山文化研究会”。而在贵州黔东南凯里地区,经过杨氏努力,由湖南、重庆、广西、云南、贵州等5省(市)100余名代表组成的“杨再思历史文化研究会”于2009年率先成立。以知识分子、地方官员为代表的杨氏精英人物推动杨再思研究会的目的在于对杨再思进行深入研究以纠正早期族谱突出的牵强附会,并通过编写《杨再思氏族通志》扩展家族支系、壮大家族势力,通过研究视角下的文本展开飞山神杨再思的“英雄神祖”建构。杨氏人群心中“英雄神祖”有一个标准模式,正如杨非然认为的杨再思像的形与神应该是: 土著不“土”,蛮酋不“蛮”。全身立式,稳如泰山。身材魁伟,气宇轩昂。脸带方形,双耳垂长。目明似水,浓眉粗长。青须美髯,面容慈祥。浩然正气,菩萨心肠。头戴酋巾,手按宝刀。内穿铠甲,外罩素袍。既非唐宋官样,不似山寨大王。赋英雄豪杰神韵,现中华民族灵光。总之,应是古代少数民族文武双全的杰出首领形象。 理想化下的杨再思形与神兼具民族性、地方性、官方性等。杨非然也表达了想利用《杨再思氏族通志》(第二卷)和《中华杨氏通谱》编纂欲出版的机会,统一杨再思画像,刊入这两部谱志,普及于全国及海外,以免各地乱画乱塑影响这位历史伟人的形象。同时,以杨非然为代表的杨氏与某吴氏在网上长达几年有关杨再思是“民族英雄还是叛徒”的辩论,可以看到杨氏心中的杨再思是维护地方稳定、发展地方经济,对地方作出突出贡献人物,是完美的“英雄”形象,因而容不得他人对该形象的颠覆。由杨再思历史文化研究会、《杨再思氏族通志》编委会名义联合刊发于《杨再思历史文化》刊物上的“祭先祖文”表达了杨氏群体心目中杨再思的“英雄祖先”及神明的整体形象,其称: 公历五代乱世,曾授诚州刺史,不奉梁,亦不附楚,受唐密诏,奉唐正朔,虽偏安于南陲,保境安民,开王化之道,施仁政于民,民爱之戴之。历宋、元之世,曾九次受朝廷追封,或侯或王……。公是万民心中神灵,释道奉为南岳之祖,明代《贵州通志》载曰:“飞山神杨再思”。宋朝廷诏始建飞山大庙于诚州(靖州)飞山头宝鼎,清同治七年朝廷下诏黔、湘、川各州府、县建飞山大庙(令公庙、杨公庙)祭之,使公灵有凭依,血食有尝,享万民之祭祀,以绥先灵,千百年来香火如薪,非公之神灵无以致。 就是在这样的“英雄神祖”标准化下,有关杨再思形象文本的取舍或者说对不合符杨氏“英雄神祖”形象的文本群体性发声批判,则成为杨氏建构、维护杨再思“英雄神祖”的集体举措。湖南洪江邓学奎根据区域历史及杨再思传说故事等完成70万余字的《封侯演义》章回体历史小说,这也是有关杨再思第一部小说。该小说的写就恰好迎合了杨氏一直想写一部有关杨再思长篇小说并拍成电影的愿望,《杨再思历史文化研究会》编委会表达了极强的兴趣并表示将通过杨氏集体捐资以资助其出版。但是没想到的是,杨氏细读完其中各章节内容后,却开始对该小说及其作者展开了措辞严厉的批判。杨氏于2009年在黔东南州的凯里召开了《杨再思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大会,会上专门讨论了邓学奎所著的《封侯演义》一书,认为该书“侮辱了唐末五代杨再思的光辉形象及直接损害了祖国西南腹地500多万杨再思裔孙的形象”,紧接着于《杨再思历史文化》创刊号刊发附有杨姓代表签名的集体抗议,并在该期刊后续不同期次设立批判专栏并分别刊发《卫国卫家,清除糟粕》《对邓学奎撰“封侯演义”初稿的建议》《邓学奎著“封侯演义”侮辱杨再思一家》等文章,指出有关杨再思的书写应该按照《杨家将演义》来写,这才有利于杨再思形象的塑造,并认为杨再思及十子孙的世系应该以杨姓编著的《通志》为准。 作为小说,再加历史文献对杨再思的相关记载非常有限,可以说绝大部分的情节都为虚构,并不能和历史契合,从这个角度来说邓学奎的小说无可厚非,但《封侯演义》书写偏离了杨氏对“英雄神祖”形象的设定而招致批判。也基本是在同一年,靖州文化局副局长陆大君写出了另外一部以杨再思为主人翁的小说《飞山蛮演义》,基于杨氏宗族意识及集体批判影响,在出版之前,陆将小说送给杨氏代表通读了一遍,杨氏也提出了某部分不合符杨再思形象需要修改的意见。也就是在笔者田野调查期间,靖州文联主席谢克全也正在创作一部名为《杨再思传奇》的小说,其表示写作过程中也很是注意描写杨再思的文字。 三、结语 连瑞枝认为姓氏是王权用以整合社群的政治符号,但依附在姓氏之下的祖先论述则表达不同社群的个别认同。在有关飞山神杨再思“英雄神祖”的论述中促进了跨族群、跨地域的杨氏人群的宗族认同,而历代中央王权向边疆族群社会的推广在对地方宗族势力采借的过程也进一步促进了宗族意识的觉醒,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湘黔界邻区域以杨、龙、吴等大姓的出现并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湖南会同沙溪等地诸多《杨氏族谱·威远侯再思公传》皆称:令公控制溪峒所有龙、陆、吴、谢、姚、蒋、林、曹、李、粟诸姓。宗族作为地域社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的强大是获取地域社会权威与话语的重要资本,所以杨氏在早期族谱文本书写中强调对其他大姓的控制。专祀飞山神杨再思的飞山庙遍布湘黔界邻各侗乡苗寨,这成为早期或当下杨氏唤醒、强化宗族意识的物质载体,将杨再思神明与祖先的多重身份置于历史、族群、边疆管理、经济发展等地域社会多重情景之下,是“英雄神祖”建构的最佳对象,早期建构策略主要通过将杨再思传说历史化、官方化等,但是面临着宗支嫁接和攀附名门望族等问题,如《镇远府志》就认为五代梁朝再思据诚州称刺史,然惠爱于民,故民视之,入宋追赠英惠侯,据此相距年代太远,恐非正堂之父。对于杨再思与当地杨氏之关系提出了质疑。可以说早期建构策略多基于族谱文书等方式的杨氏一家之言,而当下策略则侧重于杨氏精英人群倡导下的杨再思历史研究,通过研究会、期刊、网络等公众平台将“英雄神祖”建构推向公众,我们当下也可以看到更多政府、及诸多的外来学者等共同参与杨再思研究,通过挖掘历史、争辩等方式,以“史实”说话,进一步将飞山神杨再思“英雄神祖”形象学术化、官方化、历史化,这是地方社会宗族意识与集体行动的成果,更是当代地方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本文刊载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