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琼 宝鸡是一座与文字、书法缘分深厚的城市:民间传说中,有仓颉在岐造字的故事;出土青铜器中,有“宅兹中国”等数量众多的铭文;碑刻中,有九成宫醴泉铭碑等书法名碑……其中,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也出土于陈仓。十面石鼓上的文字可谓一字抵万金,古今文化名流视其为文化信息波,书法家及爱好者视其为临书习字宝物。 天下文物何其之多,石鼓文有什么样的魅力,使韩愈、苏轼等文人作文讴歌?使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名家为之击节赞叹,甚至于为了一张石鼓文拓片欣喜至极?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彭曦,以及部分爱好书法的市民,共同探讨石鼓与书法的不解之缘。 书法家与石鼓文的长情故事 时间拨转至唐贞观年间,陈仓北坂今石鼓山上,十个长相怪异的花岗岩石礅被发现。石礅外形似鼓,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鼓面上刻有古文字,一般人不识。一传十、十传百,懂行的人来一看,这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着十首四言诗篇,讲的是秦人游猎、祭祀的事儿,说车多么精美、马多么强健、勇士多么威猛、河水多么丰沛、道路多么畅通等。 十面石鼓一经面世,就引起世人关注。唐代的书画家、诗人争相一睹石鼓及石鼓文的风采,歌咏、临摹石鼓文成为雅事。书法圈里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张怀瓘等人看过石鼓文拓片之后,赞叹“古妙”,张怀瓘评论石鼓文是“仓颉之嗣,小篆之祖”。明代收藏家安国为购买《石鼓十拓》耗费万金,其中后劲本是用良田五十亩交换而来的,可见其珍贵。 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的石鼓文线条饱满浑圆,结体错落多变,字体遒朴有“上古风”。古往今来,临习石鼓文的人数不胜数,晚清篆书家吴昌硕曾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文》,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30多岁时,吴昌硕开始临习石鼓文;43岁时,友人赠给他石鼓精拓本,吴昌硕如获至宝,终日挥毫,心摹手追,写诗说:“有此精拓色可舞。”吴昌硕临石鼓文临了几十年,浸淫其中,融入个人感悟,终成一代篆书大师。 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的书法造诣也颇高,1932年,他在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看到一套拓片照片,仔细辨认,原来是石鼓文后劲本的照片,十分欣喜。根据这一资料,郭沫若写成了《石鼓文研究》一文,提出了新见解。 为什么书法家们钟爱石鼓?彭曦认为,什么叫书法之美?不论真草隶篆,汉字的笔画纵横行距空灵、有序,文字上下内外表现一种平衡、匀称,就形成了书法。书法不能单独拿出来谈,得把它放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去看。中国的汉语言古文字从殷商到西周,已形成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西周金文自成康之后,达到了很高的审美水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文字上各有个性,如吴越地区的“鸟虫篆”、三晋的“蟹爪体”等。与此同时,周金文的审美特质也逐渐丧失,许多地域文字难认难写难读,唯独秦国的《石鼓文》忠实地继承了西周金文的审美意识,是金文大篆到秦始皇“书同文”秦小篆的过渡。彭曦说:“石鼓文属于把文字艺术化的作品,具备了书法审美的时代神韵,这正是1300多年来历代书法家以临摹石鼓文为幸为乐的原因。”石鼓文的书法气韵出自哪里?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中,彭曦不断临摹甲骨文、金文,也曾多次临摹石鼓文。他说:“在临摹石鼓文中,我总会感觉到一种大气在涌动,产生酣畅恣意的美感。特别是临摹我方鼎、何尊等青铜器铭文后,再临石鼓文,这种对比感特别深刻。” 大气、流畅、韵美,石鼓文的书法气韵吸引着古今书法家不断去探索、接近、学习,这种书法气韵出自何处?彭曦认为,这种大气来自秦人。对比之下,秦石鼓文虽然继承了周金文的审美意识,但又有明显的创新,对比之下,周金文较为厚重稳当,秦石鼓文较纤细流畅。秦人是一个锐意进取、创新上进的群体,这种创新也体现在文字和书法上,大气而且富有变化,节奏感强。 秦人选取这十首诗刻在石鼓上,有以诗明志的意图。从字面上看,是说车、马、勇士,其实是在表现发愤图强的气概。十首诗中有五首是歌颂銮车、田车等各类车的精良牢固,马的健硕,驭手的高超技艺等,为何?彭曦解释说,当时,战争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所以车、马以及驭手就很重要。时人评价一个诸侯国的强大与否,不是以经济做标准,而是以战车多少来论。孔子曾有“千乘之国”的说法,认为拥有千乘以上战车的国才称得上诸侯国。石鼓文写车、马、驭手,也就是在彰显国力的强盛和战斗力的强劲,展现秦人的自信。 诗可以刻在石碑、竹简、器皿等许多器物上,秦人为何要把这十首诗刻在石鼓上?鼓的作用是什么?在战场上,击鼓进军,鼓可以鼓舞士气、激励前进,秦人将关于车、马、勇士等诗刻于石鼓上,目的就是激励奋进、昭示他人。彭曦说:“石鼓文是秦人追求强国梦的宣言和序曲,十首诗组成东进序曲,唱响天下,雄视东方六国。”自信、上进、追梦的秦人带着如此意图和气概,铸成的石鼓文焉能不大气?石鼓留给宝鸡哪些财富? 事实上,由于文物知识专业性较强,古文字一般人难以辨认,书法也早已不是日常书写形式,大部分现代人对石鼓及石鼓文的认知和感受是陌生而模糊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石鼓价值的消逝,恰恰相反,正因为它身上存储了神秘的先祖讯息,而被宝鸡人惦念、引以为豪、不断探索。石鼓通过文化信息、书法之美,传递给家乡人自信图强、拼搏进取的精神财富。 今年初,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栏目通过知名演员陈建斌等人在故宫探宝的过程,讲述了石鼓南迁的故事,石鼓再次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关注。我市90后书法爱好者杨卓在爱奇艺视频看完节目后,发了很长一段“弹幕”:“我知道石鼓是出土自宝鸡的,可没想到,围绕石鼓有那么多故事,文人墨客歌颂它,文物工作者保护它,文化学者研究它,我被石鼓故事感动,为中国人的护宝精神点赞。” 在石鼓山上遇到石咀头村村民,问为何叫石鼓山,村民说:“因为这里出土了石鼓啊。”在石鼓山周围,村民护宝意识格外强,村民在种地、盖房等过程中发现了文物,总会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部门,主动保护现场。在村民自觉保护、政府大力奖励的良性循环下,石鼓山周边村落形成了良好的护宝风气,涌现出一批批护宝村民群体,保护了西周贵族墓葬群等一批遗址及文物。 夜晚,在石鼓山下仰望石鼓阁,明月朗照,想起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若古物有知,得知它出土的地方,有如此民风正气,想必亦是欣慰的。 宝鸡地区是秦人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地方,大秦帝国从这里启航,秦人留在这里的石鼓宝物,将激励着这块土地上的后来人不断前行。前人如此上进,后人怎可懈怠? 如今,宝鸡人正以闻鸡起舞的拼搏姿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地域文化中,一个地方的人对地域内优秀精神遗产的认同与传承,是非常可贵的。恰如石鼓,石鼓之珍贵,在于上面的石鼓文,它传递着先祖的文化信息和精神风貌,那种精神气概和审美情趣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 正如故宫人在《上新了·故宫》解释的那般,石鼓如此沉重,文物南迁时为什么一定要带它走?当时的文化人一致认为:“国难中,虽然人人有什么都可以牺牲的决心,但是这种寄付着国家命脉、国民精神的文化品物,却是断断不可以牺牲的,要是连这种东西都可以牺牲,试问我们牺牲了一切,所争者果是何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