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博物馆:让传统牵手未来

http://www.newdu.com 2020-02-10 宝鸡日报 王星 参加讨论

    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和“全球博物馆周”(5月13日至5月19日)来临,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该主题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生活方式,如何当好教育、休闲、交流、研究的重要机构,诠释好“文化中枢”的涵义,成为我市博物馆亟待攻克的“关口”——
    博物馆:让传统牵手未来
    本报记者 王星
     
    宝鸡精美的文物吸引国际友人参观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用漫画的形式为孩子讲解
    小学生参加博物馆日体验活动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用雕像呈现历代考古人的工作状态
    手绘小鹿为展览增添情趣
    用文物讲好故事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个神奇而伟大的地方,它蕴藏着人类最精华的智慧和最绚烂的艺术。每一件文物,都是价值巨大的宝物,它们或有着曲折坎坷的身世,或有着非凡的艺术高度,或代表着一个时期极为先进的工艺成就……
    宝鸡,是中华文明发祥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各类文物点3436处,全市馆藏文物59783件(组),计614283件,等级以上珍贵文物10719件(组),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9座。
    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是宝鸡的“城市名片”,不要让藏品一直沉睡在博物馆的库房之中,“讲故事”是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文物是现代人与古人“对话”的有力证物,在传播多元化的前提下,公众不能仅仅满足于文物基本信息的介绍,还需要有一些深度解读的产品。
    有学者说过,“文物是有‘文’之物,‘文’是通过人的技艺,把思想文化渗透、融合、糅进各类物品载体中,使其有灵魂、有艺术、有品位。”让文物更多、更好地展示,博物馆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把文物中的历史渊源、文化关系、背后故事等展示出来,让公众感兴趣。
    201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精心策划了“止戈为武——两周青铜兵器与军事文化展”。为了避免展品的机械堆砌和千篇一律,博物院用独特的视角和逻辑性有效组织藏品。此次展出两周时期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等文物337件(组)。在展览最后一个部分,博物院将宝鸡地区西周墓葬历年来出土的近百件各式“毁兵”兵器,进行了集中展示。因为“毁兵”习俗所蕴含的既是止息兵戈、追寻和平的理想,又是禁暴止暴、与民休息的治国之道。
    而在这些“毁兵”文物旁,是堆积的沙粒与洁白的和平鸽,营造出一个折戟沉沙的情境,为观众创造出“止戈为武”的展品形象,探析文物背后的军事文化、人文精神和治国之道,启发观众透过文物来思考,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治世武功。
    所以,博物馆要在“润物细无声”中拉近观众与文物、与历史的距离,更要增强观众与展品的亲近感,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和内涵,进而从中有所启迪和收获。
    用展览吸引观众
    出色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无疑是博物馆吸引人的核心。博物馆必须打破传统的展陈方式,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对更为年轻的观众。但令人担心的是,当下的许多博物馆,展陈形式雷同、内容酷似、方法固化,屡屡出现“千馆一面”的问题。
    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近年的展陈工作,受到了行业专家、观众的肯定及认可。
    如何办出老少咸宜的展览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室主任、考古学博士任雪莉表示,展陈工作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上下功夫,打破固定的静态展览模式,增加表现形式上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让其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引起观众的兴趣。
    2016年10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常设专题展览“明月照琼琚——古代玉器与艺术生活展”,在展陈时,除了展品的年代、功能、历史背景等信息外,策展人更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将静态的玉器利用光影、线描等手段,置身于动态的空间内,再配合利用石鼓山上的砾石绘制的插画图,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个展览也成功跻身该院的“网红展”,吸引不少市民及游客前来“打卡”。
    有专家曾坦言,博物馆不能像象牙塔般“高冷”,观众不是专家,博物馆面向大众,需要专业精神,更需要古道热肠,才能把文物完整、生动地“还给”大众。为了将展览办得好、办得活,我市多家博物馆也在“发力”。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在馆内的基本陈列中,在“一代代考古人的足迹”部分,以雕像、照片,结合考古工作者的手铲、手稿、书籍、书包等实物,带领观众回望了周原考古70余年的风雨历程,感受一代代考古人在此倾注的心血和汗水,及他们为中国考古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为纪念北首岭遗址发掘60周年,2018年9月,北首岭博物馆主办了“渭水曙光——宝鸡史前文物精品展”,展览分为“骨石之具”“饮食之器”“爱美之心”三大部分,共展出农耕工具骨耜、吹奏乐器陶埙、彩陶罐等文物50余件(组),也让观众从先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去了解宝鸡史前文化的丰富内涵。
    为了让更多文物从沉睡中苏醒,我市博物馆不断尝试不同的展陈方式,让展览变得有意思,将“养在深闺”的文物资源盘活,为公众提供更加多元、更有价值的服务,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用创新传承文化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现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曾说:“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如今的博物馆在保持其原始使命——收藏、保护、交流、研究和展览的同时,也在逐步承担起社会教育的功能。
    “不断增加社教活动,增强参观体验,才能真正使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文化内涵和生命力。”我市多家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博物馆与教育是不能分离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说,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如何让一个展览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年龄结构人群受教育需求,是博物馆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儿童来说,时下博物馆除了策划一些互动教育活动外,很少从展览本身去考虑和兼顾这个群体的需求。
    2018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策划开展了“血池祭天——凤翔雍山秦汉祭祀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以往的博物馆展览中,一个展览很难同时兼顾成人与儿童两个受众群体。此次展览策划之初,针对成人与儿童的身高、智力、偏好的不同,博物院提出成人与儿童“一个主题,双线展示”的概念,让大人带着孩子参观时,能够各取所需。
    通过对目标受众的调研,针对两者的身高、喜好差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确定了一块展板、两个展线的预设高度和展陈重点:“成人线”以出土文物、背景图版、发掘纪录片等形式介绍血池遗址的发现、经过及意义;“儿童线”则采用漫画、卡通视频形式介绍祭祀文化,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这是一次成功的创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观展后感慨道,孩子能在参观时搜寻和解答,有效地参与其中。以往儿童在博物馆展厅喧哗、乱跑的现象少了,随之而来的是他们认真观展、静静思考。该展览也应观众的要求,将原计划三个月展期,延续了半年。
    为了让观众在参观中获得深度体验,我市博物馆不断升级参与度高的社教服务,精心准备了“我们的节日”“青铜乐坊欢乐行”“小小讲解员培训班”“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据统计,我市已有近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孩子们逐渐对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假期,他们带着问题又一次走进博物馆,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陈亮表示,新时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理念,让现代博物馆以多元化的形态、全方位的视角,保护和传播着人类文化遗产。当下的博物馆应当立足自身藏品优势,策划有特色、有温度、有灵魂的展览,树立起一种积极互动、启发引导式的教育理念,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其教育职能。用多样化的陈列方式激活文物资源,挑起文化自信的大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