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 赵晓红 中国唐代国力强盛,对外贸易发达,造就了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多样性。唐代流传下来的唐三彩器物比较多,但三彩灯具却比较少,因而显得更为稀罕珍贵。巩义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三彩灯台(见图),器型端正,典雅美观,釉色均匀饱满。它高25厘米,柱口径4.8厘米,底径14.3厘米,是由两个灯盘、托柱、底座三部分连在一起构成。上盘内立一中空烛台,烛台内施浅黄釉,烛台外施绿釉,柱中空可插蜡烛。上盘内施黄釉,外施绿釉,上、下盘中间柱阳刻十道弦纹,上部施黄釉,下部施绿釉、浅黄釉。下盘内壁施绿釉,外部施黄釉。喇叭形圈足,内施绿釉,外施浅黄釉。灯台色彩绚丽,釉色温润。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代表器物之一。在唐代以前,陶瓷器多为单色釉,唐代之后,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运用。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外往来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强盛时期,唐三彩是唐代多姿多彩文化的折射。这件灯台施红、绿、白三色釉,虽深埋地下上千年,但釉色依然柔和自然。一直以来,唐三彩都被人们认为只是当做随葬的冥器使用的,但随着唐三彩实物出土的越来越多,人们发现,唐三彩也作为生活实用器来使用——灯具就是其中的一种。 我国最早的灯具始见于战国时期。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中提到“瓦豆谓之登”,揭示了灯的形制最早是从豆演变而来这一历史事实。而从战国、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各种陶、铜、玉和铁质豆形灯的造型来看,它们和同时代的陶豆并无明显区别。古代灯具种类繁多,其中陶瓷灯使用时间最长、普及范围最广,而三彩灯却不多见。古代灯具分为油灯和烛台两种主要形式。目前考古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唐三彩灯具器物中,油灯数量不多,烛台相对较多,是用来插蜡烛的。据文献记载,古代灯照明时的燃料,一开始不过是一种由易燃的苇一类的旧草或含油质较高的松和竹等的细树枝束成的火把而已,即为灯烛。后来,人们又发现动物油脂也具有易燃和耐燃性,便把动物油脂放入豆一类的容器中,在“灯烛”外用布一类的东西缠绕后,将其外层涂上油脂,可使灯亮得更为长久。公元前3世纪左右,有人用蜂蜡做成了蜡烛。到18世纪,出现了用石蜡制作的蜡烛,并且开始大量推广使用。 唐宋时期,灯烛不仅作为照明用具,同时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或缺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这一时期灯的材质主要是陶瓷灯。三彩灯一般为两层承盘,上有一圆柱体,既可直接插入烛把,又可承托小型灯盏。唐三彩反映出中国唐代多元的文化及高水平的制陶技艺,而作为明器使用的中国唐三彩也体现了中国唐代的厚葬之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