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新背景、新环境等社会趋势的发展下,我国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的推进达到了一个高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近年来相关工作的快速推进,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的关注。“文化遗产”“文物”“考古”等名词迅速成为热度较高的社会词语,逐步普及并深入到社会公众的视野之中,家喻户晓。与此同时,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诸多新的增长点,更是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宣传了文化遗产,提升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对地,发展较快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含了文化遗产的专业学术性探讨和文化遗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两大类问题。随着国内文化遗产学科体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与国际研究领域的接轨,专业学术性的问题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文化遗产在社会普及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与社会较为完美的融合并发挥其价值作用也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尤其是目前较为关键且基础的问题,即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态度,甚至影响着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和发挥。 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问题 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公众有了“经济基础”,之后逐步发展“上层建筑”,更多人开始关注文化、艺术、休闲等精神领域的生活品质,进入博物馆、艺术馆等场馆进行参观,及前往著名的自然和文化景区旅游等等,多样的文化和艺术休闲行为日渐成了新兴的社会活动和良性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不断陶冶个人情操,丰富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伴随着这些社会行为的繁荣,文化遗产慢慢成了每个人都接触得到的事物,且成了社会诸多领域中的重要部分,这为文化遗产的普及和价值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但是由于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多种因素,导致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依然存在着部分问题,较为明显突出的是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具体对象和类型的认识问题,比如认识的偏差、“片面化”等。 一方面,当前部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涉及了文化遗产的具体对象和相关概念,即古董、文物、文化遗产等名词的解释和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形式在国内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而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即是文物,且逐步从少数群体发展至整体社会公众的群体之中,成了家喻户晓的事物;同时国内部分媒体开创了文物、“鉴宝”等相关宣传栏目,进一步拓展了这种影响力。结合实际情况而言,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在逐步提升,但是目前尚未能完全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较多人依然保持着对古董或者文物仅仅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认识,坚持价格导向行为和理念。这就使得社会公众对很多文化遗产的第一疑问是简单的值多少钱,并非关注该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形成了一种“误解性”的认知。 另一方面,近年来“世界遗产”的发展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各地区和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由于“世界遗产”具有很强的标杆性、典型性和知名度,进而容易导致部分社会公众产生片面化的认知,即只有世界遗产才是有价值的遗产,社区或地方区域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往往被忽视,这也形成了一种由于世界遗产的高大上而导致社会公众对其他社区或地区文化遗产认识的“片面化”现象。从遗产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情况、参与群体和调查反馈情况等方面也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参观者较为容易接受被认定的、名誉度较高的文化遗产,却往往忽略其所在地周边的文化遗产,且由于多种因素而产生一种只有评选为“世界遗产”才是具有价值意义的文化遗产,进而保持一种欣赏和尊重,其他的仅仅作为普通的“旧事物”而理解,甚至产生对其破坏的行为。 就当前而言,以上现象普遍存在于城镇区域,尤其是大量乡村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手工技艺、表演形式、文化艺术等具有地方特征的文化遗产被认为是“落后的”生产生活形式和艺术形式,而非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这些在一种程度上应该与逐步更新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有关系。虽然当今社会文化、信息传播不断普及化、全面化,但是由于区域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部分城镇地区对当地保存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仍未有清晰的认知,且在管理和宣传层面更缺乏相关的科学理念与方式,故而这些均导致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本身和社会价值方面的认知的偏差。 社会公众认识的探讨 在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中,从未停止对文化遗产价值方面的探讨,且涉及了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相关学科,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且这些价值内涵是所有文化遗产都具备的,并不是仅“知名的”或“世界遗产”的特有。但是对比已确定的文化遗产价值类型,并结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版)及当前研究成果中的论述能够发现,前四项价值具有明确的价值属性,特指着文化遗产本身与生俱来的内涵与特性;而社会价值强调的是文化遗产在当前甚至未来发展中的价值发挥,即文化遗产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所以,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其社会价值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不仅体现了文化遗产对社会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影响,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反馈。那么,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问题,就应该在充分把握文化遗产社会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讨,并进行科学的宣传和普及。 在关于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方面认知的偏差方面,应基于国内社会公众的整体认知水平和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注重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引导。在肯定文化遗产具备的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前提下,引导社会公众反思这种经济价值的根源,深入认识和理解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价值内涵,进而改变社会公众的传统观念,提升对文化遗产的全面性认知,以及对文化遗产的文化享受和艺术欣赏。 同时,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文化遗产,还是保护等级不同的文化遗产,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具备着文化遗产的统一特性,应坚持一视同仁的保护管理和认知态度。尤其是部分城镇区域或社区的文化遗产,其更具有当地的传统文化特征和科学艺术意义,代表着当地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与理念,这对于当前普遍强调社区认同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故而应统一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从国家到地方逐步重视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避免出现只关注“世界遗产”而忽视地方文化遗产的现象,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文化遗产,不仅能够改善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且更能够使社会公众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树立其对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提升社会公众的整体文化素养。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增强社会公众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认同感。 结 语 当前,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也直接关系着社会公众的文化艺术享受。故而为了更好地保护管理和发挥其价值意义,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成为较为关键的一环。应基于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意义,坚持对文化遗产的统一态度,不仅注重相关研究,更增强现实的行动工作,积极宣传地方或社区文化遗产,提升其历史文化影响,改善社会公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有效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