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建设发展与考古是不可分割的。考古工作不仅是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基本建设中的抢救性发掘就是一种文物保护。各类规划和方案的编制、科技考古工作的实施也都是本着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原则来做的。2019年,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同时,宁波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考古以及公众考古等工作同样有声有色,成果斐然。 田野考古 数量创历史新高 为服务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严格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土地出让“考古前置”规定,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9年共组织开展配合工程建设抢救性考古调查项目90项、考古勘探与发掘项目45项,项目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渔山列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 实施完成或正在开展的重点考古发掘项目有:奉化下王渡遗址Ⅱ期发掘、奉化何家遗址Ⅱ期发掘、奉化双马遗址发掘、镇海九龙湖应家遗址发掘、宁波城区西门口汉唐遗址发掘、镇海区澥浦镇ZH10-01-21地块发掘、奉化陈君庙山窑址群发掘、北仑小港平风岭窑址发掘、S203省道奉化段公路工程(一期)古墓葬发掘、鄞州横溪镇凰山岙建设地块(一期)古墓葬发掘、东钱湖建设村陶公山古墓葬发掘、甬港550KV变电站220KV送出工程古墓葬发掘。 其中,奉化何家遗址为探究河姆渡文化聚落演变过程和人群扩散迁徙路线等提供了新的线索,西门口汉唐遗址对探讨句章故城的迁建乃至宁波地区早期港城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双双入选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水下考古合作共赢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着力助推“海丝”、海防等海洋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展示、利用。合作完成国家科研项目——宁波象山渔山列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考古调查(Ⅰ期),通过水陆考古调查,在渔山海域发现晚清以来沉船遗骸10处、其他遗存31处,在岛礁上发现16种类型共63处具有海洋文化性质的遗存,初步摸清渔山岛礁及其附近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家底;继续实施“浙江海防遗存考古调查(宁波)”课题,完成张苍水兵营遗址调查与勘探工作,并重启镇海口海防(江南部分)炮台遗址群发掘工作。 奉化何家遗址 2019年10月19日至20日,中国考古学会水下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水下考古·青年论坛”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隆重举办,成功搭建起中国水下考古业界的学术组织和交流平台。 积极响应“水下考古全国一盘棋”号召,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完成“长江口Ⅱ号”2019年度重点调查工作;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舟山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合作完成2019年度舟山海域近现代沉舰(“里斯本丸”号)调查项目;派员参与2019年度广西北部湾合浦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受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委托完成全国7个水下考古、文物保护规划方案的专家评审工作。 科技保护学术研究并重 科技保护在文保工作中日益被重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利用先进的科技力量联合实施或指导开展宁波本地及全国各地出水文物保护项目。验收通过“小白礁Ⅰ号”船体保护修复(一期)项目,基本完成(二期)脱水定型方案编制;持续开展上海“长江口Ⅰ号”“长江口Ⅱ号”部分出水文物、福建“碗礁Ⅰ号”出水木质文物保护工作;合作完成舟山博物馆部分馆藏清代铁质文物保护工作;指导开展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日常保护维护工作。 同时,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推进“宁波文物考古研究丛书”和“宁波考古图录(图集)”系列出版计划。正式出版《丝路万里存此库——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图文集萃》;重印出版《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图录》;交付待版《青瓷千年映钱湖》和《鱼山遗址出土石器综合研究》;继续编著《鄞县故城——考古调查与勘探报告》《小溪(鄞江)——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报告》《“小白礁Ⅰ号”沉船保护修复(一期)技术报告》;启动编著《海岛之光——大榭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图录》《宝见古城——宁波余姚巍星路窖藏出土文物图录》等。 西门口汉唐遗址 央视多次专题报道 为了让公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余姚博物馆策划举办“宝见古城——宁波·余姚巍星路窖藏考古成果特展”;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策划举办“向海而生:古罗马海港的传说”特展。以上展览观众达数十万人次。 协助筹建明州罗城(望京门段)考古遗址公园,争取打造成为宁波城市历史文化的新坐标。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多部考古纪录片,其中《“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纪实》《余姚窖藏发掘现场》《丝路帆影》《探秘大榭遗址》2019年度先后在CCTV10播出,引起广泛关注。(记者:陈晓旻 通讯员:何华军 图片:何华军) (图文转自:《宁波晚报》2020年1月16日A12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