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合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1届青年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两个单位的50余位学者与会,其中26位青年学者提交论文并报告了研究成果。青年学术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传统学术活动,旨在通过论文撰写、会议报告、同行互评、资深学者评点等环节,全面培养青年学者在学术写作与进行建设性批评等方面的学术能力,以期哺育青年学者成长,形成中国近代史学科代有传承的研究队伍。 提交会议的26篇论文视野开阔,议题涵盖了从清前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近三百年来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学术思想、国际关系、文化习俗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迁,以郭阳《从黄土地到黑水洋:台防同知梁尔寿述论》为首篇,以王康《让小提琴说中国话》为收束。前文运用了大量地方志及日文史料,考察清前期的选官任用制度与战后重建问题,追问官员追求仕途与清朝统治技术的关系。后文考察经典小提琴曲《梁祝》的诞生过程,探讨新中国的文艺政策及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创作体制,及其与文艺实践的关系,回应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民族化与大众化的问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帝制向共和体制的转型与现代国家的建立,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均发生深刻变迁。卢树鑫《晚清巡道监察职能的运用与地方治理的强化——基于贵东道的分析》一文,通过解读光绪二年至六年贵州省贵东道道员易佩绅所作《贵东书牍节钞》,呈现了汉苗杂居的黔东南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湘人治黔之后的统治秩序修复与社会重建,揭示了“同光中兴”局面在巡道一级的体制与人事运作,及清后期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潘建华《秩序的重建:北伐时期国民党政权战地各省政务的筹办(1926~1928)》一文,通过考察国民党“北伐”过程中的地方军政整合与行政规划,讨论国民党政权应对晚清以来地方军事化积弊及重建军政关系的措施。池翔《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奉天国有林与林业诉讼》一文,以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推行国有林制度,从而对东北传统地权定义提出挑战、引发产权纠纷的案例,梳理东北地区林、地权关系及管理结构的演变。郝昭荔《汉奸的经历、自我认知与政治重塑》一文,以青岛伪市长姚作宾为个案,呈现了急遽变迁的时代中个体的选择、判断及戏剧化的人生历程。 近代中国的历史,与全球化的进程同步。李稳稳《外国人在安多藏区的考察活动及阶段特征探析》展现了19世纪欧美日俄列强在争夺亚洲内陆的背景下,在安多藏区的考察活动,及其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争夺与博弈。魏兵兵《五卅运动与上海公共租界华洋关系的演变》在全球种族问题的大背景下,讨论殖民地的华人参政问题。彭鹏《怀疑与利用: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与国际联盟》揭示了日本与国际联盟之间既矛盾又共谋的关系。冯淼《太平洋视野下的民国经济与政治:三十年代太平洋国际学会知识界关于民国建设运动的讨论》利用太平洋国际关系学会圆桌会议记录,呈现20世纪30年代英美学院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政治经济问题及苏维埃运动的认识。张燚明《1942年蒋介石对罗斯福总统特使威尔基访华的因应》与皇甫秋实《危机中的美国总统特使:1944年纳尔逊使团对华经济调查》加深了人们对抗战后期中美关系的理解。李珊《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英文书写与民族主义》与张会芳《英雄·亡国·国贼:清末民初安重根题材戏剧中的叙事转移》讨论了中国存亡绝续危机下民族主义的兴起。马建标《恭亲王奕、蒲安臣与咸同之际中西“合作模式”之形成》则试图在侵略与反抗的历史认识之外,挖掘中西“合作模式”的历史实践及其可能性。赵妍杰《以礼服定文野:婚礼标识所见之中西互动》反映了日常生活方面中西文化的融合。 左翼知识分子的活动、群众运动的兴起、革命政党对群众的组织动员及其领导的武装斗争以及政党自身的组织建设,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政治的核心内容。王毅《20世纪30年代左翼职业记者的革命之路及其影响》,彭姗姗《作为“群众运动”的讲演会——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李志毓对国民党左派领导的民众运动的关注,姜涛对“党团员从军”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研究,吴敏超《新四军向苏北发展中的国共较量》,梁馨蕾《脆弱的联合:抗战时期的朱家骅与黄埔系》,分别回应了上述问题。 近代中国经历传统秩序与社会生活的瓦解,由此引发了深远的文化危机。优秀的思想家无不直面危机,在价值崩毁的时代,探求人生的意义与尊严,在“西潮”裹挟的时代,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彭春凌《人兽之辨的越洋递演:从沃德、岸本能武太到章太炎》,王波《文化主体的重构:邓实及其新“国学”思想的建立》,分别呈现了章太炎与邓实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众多资深学者,以担任会议主持和自由讨论的方式参加了论坛,对青年学者起到了良好的点拨与示范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肯定了青年学者的成果,鼓励青年学者在关注现实、坚定政治方向的同时,发扬近代史研究所以学术为本的传统和扎实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在专业研究中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