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重酒,周人重食”,商代青铜礼器以酒器居多,觚、爵、斝、尊、卣、觯等,种类之多,是商代朝野嗜酒习俗的反映。青铜斝就是盛行于这一时期的盛酒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以圆形居多,有的有盖。作为礼器,斝用于盛酒或温酒,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在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宾客等重大仪式中使用。 ▲止斝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商代“止”斝,国家一级文物,器形高大,胎壁厚实,纹饰繁密,铸造精美,给人以庄严凝重之感,可谓商代青铜之珍品。这件青铜斝1952年出土于安阳,通高44.7厘米,口径20.7厘米,腹径15.4厘米。侈口,粗颈,平底微鼓,三足呈三棱锥状,腹壁有一半环形扁鋬,口沿上有对称铸造的方塔形立柱,柱顶上小下张,顶面微凸,形似帽状,亦有称之为伞形柱。因器内底部铸有铭文“止”,故名“止”斝。 殷人的审美观念,追求神秘和繁缛,很多青铜器的表面布满了奇异的纹饰,其中庄严凝重、狞厉神秘的兽面纹占有突出的统治地位。这件止斝即为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物,通体纹饰,近乎满工,从柱顶到足尖均以云雷纹为地,不留任何空隙,极其细致繁密。柱顶凸面上有圆涡纹,亦有论著称之为“火纹”或“囧纹”。伞身饰三角纹和云雷纹。颈部饰蝉纹一周,腹部以兽面纹为主体,有扉棱五条,中间有一凹槽,上下均为兽面纹。三个三棱锥足修长,内侧素面有槽,外侧面是通体云雷纹构成的三角纹,两腰略呈弧形,颇似叶状,又可称为“蕉叶纹”。 ▲止斝铭文拓片 王国维先生曰:“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商代早期之后,青铜器上开始出现文字,一般只有几个字,象形程度高。发展到商代晚期,青铜器胎壁变厚,花纹日趋繁缛,器种增多,但铭文仍很简短。直至殷末,都未有超过五十字的,数十字以上的铭文也仅有几例。总体来说,整个商代的铭文都很简洁,有的只记器主的族氏或名字,如“戈”“子”“妇好”,有的记所祭祀先人的称号,如“祖甲”“祖辛”“父乙”。这些简短的铭文,采用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依类象形”的造字方式,每每写得都很象形,保存了原始象形文字的显著特征。比如“象”字很像站立的象,有翘起的长鼻;“鱼”字的鳞鳍等,都清楚地表现出来。这件青铜斝也有类似的铭文,在器物的内底部铸有两对脚丫,一前一后,两两相并,前面一对脚丫还有圆圈圈住。古文字中,“止”通“趾”,本义为足,《说文解字》记载:“以止为足”,故此铭文应为“趾”的象形字,即脚趾。在前对脚丫外缘加上一圈,画地为牢,使该字生义为“停止”,有止步之意,称其为“止”斝,非常形象。 斝器形高大,容量较多,不能用来直接饮酒,一般认为它是盛酒以行灌礼的用具,兼有温酒之功用。《周礼·春官·司尊彝》:“秋尝冬烝,祼用斝彝、黄彝。”据马承源的说法,斝是“灌酌酒的专用器”,专用于祼礼中灌酒,一般在中等以上贵族墓中才有出现。“酒以成礼”,商周青铜礼器也反映出较明显的等级关系,花纹覆盖面的多少、精致程度高低和有无扉棱等,都反映出器物的等级差别。这件止斝有扉棱五条,纹饰也有六种之多,从口沿上看,胎壁十分厚重,整体铸造精美,在商代出土的青铜斝中,这件止斝可以说是顶尖级别的器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