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一分为二的“宣统三年”银锭

http://www.newdu.com 2020-03-23 收藏快报 高次若 参加讨论

    图1
    图2
     
    ■陕西宝鸡 高次若
    文中介绍的这件银元宝,整体呈椭圆形,重366克;正面(图1)稍凹,有窄边沿,右左端分别铸有“宣统三年”、“匠兴顺源”内容的竖条印章式模压阳体铭文,铭文戳记清晰,字体工整美观;圜底,底部(图2)有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气孔。整个元宝被人为从中间切割成两块,整体厚重感强,银白色光亮中泛灰,色泽温润而沉稳自然。
    这件银元宝的最大关注点是有“宣统三年”的纪年铭文,说明它是清代末年宣统三年的遗物;铭文“匠兴顺源”是清代末年银锭上最常见的银匠铺戳记。这些对于古币收藏爱好者认识清末民初的元宝收藏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其次是它的一分为二,这在以往很少碰到。这也许是一个货币本身称重价值需要的分割,带有碎银的属性;也许它掩盖着一个破镜重圆的爱情故事,因为一百年以后的现在,被切断成两块的银锭又合在了一起!
    所谓“元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由于它在人们眼里是财富的象征,因此为现代人所熟悉。始自汉代,其后各代都有铸造,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到了元代才通称为“元宝”。如把黄金叫作金元宝,银锭叫作银元宝。“元宝”也就成了人们对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通称。还有人形象地说,“元宝”就是“元朝之宝”!这种称谓未必恰当,但起码表明了“元宝”名称演变的来历。
    实际上,银元宝到了明代才盛行。《明史》记载,此时“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成化以后,田赋、商税、盐钞、匠役以及言俸等项收支中,折银的范围日趋广泛。银两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此时,形式上银两与铜钱并用,但铜钱的价值太小,发行量又不大,不能适应大宗交易的需要,因此,在交易中银两使用的比重逐渐增大。有人估计,隆庆四年(1570)的市场交易中,十分之九以上用银支付,用铜钱不过十分之一。银在政府的财政收支中所占的比例更大。虽然如此,但它还不是当时的法定货币。直至清朝,银元宝始为主要的货币流通。鸦片战争后,外国洋银(银元)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的大量流行,银元宝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显现,成了我国货币史上登峰造极的大额货币。直到民国的1933年后,银元宝才不再作为货币流通使用。
    清代的银元宝多以马蹄形出现。但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银元宝,以致银元宝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形状、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如本文介绍的这件就与常见的马蹄形有所不同,是呈椭圆形的。然而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元宝时,相互兑换却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金银元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起源很早,但是今天很难看到元代以前的实物,存世的真正银元宝多是明清时期的,与其他古币相比,时代并不久远,而且其存世量并不多。拍卖市场上一枚清代“湖北省造光绪元宝”五十两银锭以10.6万成交,充分说明了银锭的潜在价值。事实上,银锭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收藏价值上看重的还是这些银元宝上所体现出的历史价值——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体制以及赋税、票号、货币流通等古代金融相关知识。如银锭上的铭文在收藏中的意义不可小估!铭记越多,承载的内涵越丰富,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就越高,收藏市场的成交价当然也越高。还有银元宝的形状、成色等,虽然在鉴定真伪与价格上不可忽视,但在承载历史信息上,远不如有铭文的元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