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昆明池遗址展出的几件动物陶俑

http://www.newdu.com 2020-03-27 收藏快报 刘燃冰 参加讨论

    图1 陶马
    图2 陶鸡
    图3 陶猪
    图4 陶熊
     
    ■陕西 刘燃冰
    西汉昆明池遗址,位于西安城西的沣水、潏水之间的斗门镇。西汉元狩四年,汉武帝引丰水而筑成昆明池,周围四十里,原是练习水战之用,后来成了泛舟游玩的场所。《三辅旧事》中记载着昆明池,说它有三百三十二顷,池中有戈船数十艘,楼船一百艘,船上立戈矛,四角皆幡旄(mao)葆麾。《三辅旧图》中提到上林苑中的昆明池,周围四十里。《西京赋》上说“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曰:“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就是说汉武帝开池的时候得到了黑土,问东方朔,东方朔答复说西域的胡人知道这是什么,于是询问胡人,胡人回答说这个黑土是劫烧后的余灰。
    如今到昆明池遗址参观,摆放展出不少陶制动物俑,十分引人注目。
    汉代陶马(图1),1981年出土于陕西咸阳市汉阳陵汉墓。陶马长54、宽16、残高37厘米(四肢遗失),粗砂红陶,范制。鼻大、耳尖、颈长、膀圆,马张口吐舌、翼鼻,背有鞍(遗失),呈站立状(下部四肢遗失)。优美造型将可长途奔袭、可远程驮负,兼具西域宝马和蜀地良马之优良秉赋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代陶公鸡(图2),高约38厘米。公鸡是“五德之禽”: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它是民俗中的神物:鸡王镇宅、祠鬼神皆以雄鸡……古老的自然崇拜中,鸡具有无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从而通过祭祀、禳祝、衅礼作用于民众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它是礼乐制度的一羽:“巽为鸡,亦为号令。”树金鸡于长竿,成为颁布赦诏时的仪仗、帝王发号施令的象征。古今有大量关于鸡的风俗存在,汉代甚至发展为国家认可的“鸡卜”,也就是用鸡的骨头来占卜。如今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出生、婚姻、丧葬等重要的人生仪式上仍有鸡俗出现。
    汉代陶猪(图3),出土于咸阳市汉阳陵帝陵外藏坑,身长56、背宽20.2、高29厘米。身体圆润,腹部滚圆,四肢较短。汉代陶猪等禽家畜是当时常见的一类随葬明器。
    从以上三件陶俑,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畜牧业已有很大发展,尤其猪、鸡等应是汉代养殖业中首选的禽畜。这些禽畜不仅给当时人类提供丰盛的肉食品,而且也给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养殖业发展的历史。
    展品中的一件西汉陶熊(图4),憨态可掬给人印象深刻。这件西汉陶熊1976年在陕西兴平西吴乡北村出土,采用了“因势象形”的抽象技法,简括、传神地表现了具有生命力的陶熊艺术形象,带有浓郁的汉代雕塑艺术特点。这件雕塑高16.7、宽10.1厘米,呈蹲坐直身姿态的陶熊,脖与前肢腋间饰绳索,可能是主人驯养的宠物,躯干中空,应属于随葬的明器。其整体造型简洁,细部少有表现,憨厚的神态为刻画重点,风格颇为朴实。尤其是它那张开的大嘴,像是一辈子没有吃饱似的,特别令人忍俊不止。且其气势粗朴雄浑,肢体、身躯浑然一体,细部略加刻画就现出形象的本质特征。同时陶熊未作一般的张牙舞爪之态,表现手法亦为象征主义,其刀法却单纯洗练无华,且熊的形象显得非常的沉稳有力。熊作为古代造型文物的主题,而广受人们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为瑞祥之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