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黄母王莫二氏合葬瓷志 图2 青花麒麟龙纹博陵第墓志铭瓷板 图6 瓷砖墓志 图5 清光绪青花“永远不朽”图纹墓志铭 图4 八角形青花墓志铭 图3 青花釉里红捏花纹墓志铭 图7 瓷板墓志 图8 哥釉墓志铭特大素盘 图9 青釉瓷盘墓志 图10 清晚期青花缠枝纹长方印盒墓志 图11 瓷罐墓志(缺盖) ■陕西安康 刘勇先 墓碑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印象中的墓碑,通常指的是竖立于墓前的条石(明碑)和埋藏于墓葬中的墓志铭(暗碑)。可很少有人知道,在宋、元、明、清时期各地区的民间,却存在着一种将墓志铭(暗碑)刻在或写在瓷器上的葬俗。 安康市白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存有一件黄母王莫二氏合葬瓷志(图1),系清道光十三年(1833)镌刻,无撰、书者姓名。1983年6月出土于白河县城长春寺旧址附近。 该瓷志铭刻于一青花釉里红鱼纹瓷盘外侧,该瓷盘口径23、圈足径14、高5厘米。瓷志铭文楷体,右行竖书,绕圈足自内向外旋读,共3周,计137字。保存完好,未见著录(张沛制作拓片)。 图2,青花麒麟龙纹博陵第墓志铭瓷板。高41、宽29.5厘米。青花描绘牌楼造型两层,飞檐翘壁,两侧绘二龙戏珠龙柱,下边两侧各置一麒麟;两龙头间置“博陵第”匾牌;其下为青花楷书墓志铭。这是一位瓷窑主的墓志铭。 图3,青花釉里红捏花纹墓志铭。高40、宽30厘米。牌楼式瓷墓志,上方捏制大红菊花8朵,两侧饰青花凤、鹿纹,凤鹿之间饰长方篆书“墓志铭”匾额;下方左右各饰菊花柱,每根柱上捏制红菊花5朵;下边绘墓门,们壁上绘云龙纹,4根墓门柱上各饰菊花1朵;墓门内墨书楷体墓志铭。这是一位享年68岁古董商的墓志铭。 图4,八角形青花墓志铭。直径21厘米,双青花边框纹,其内用青花书写楷体墓志铭:“贯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东山下。先妣王氏茶夏孺人,阳命至己丑年(1530)四月二十五日酉时生,不幸于嘉靖九年(1530)十二月初六日弃世。生长男李德芳,次男德宪;长媳刘氏,次媳程氏;长孙李文魁,(次孙)文潮,孙女金兰。今择嘉靖十五年(1536)闰十二月初三日安葬,请厝坞祝山木龙作已山离向其地埋入青山,万古千秋。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初三日,李德芳、李德宪谨具。” 图5,清光绪青花“永远不朽”图纹墓志铭。长30、宽21、瓷板厚约2.5厘米。墓志铭板体不够平坦(有轻微的弯曲度),但字体规整,用文规范,结构严谨。上为梯形花框,内横书青花楷体字:“永远不朽”。其下青花双条竖格,中间较宽网纹竖格内青花楷书:“故显妣胡母刘太君老孺人之墓”;其右侧三竖格内青花楷书:“原籍生岐山场丈尺形局山向,俱以家乘详载。后裔浩繁均以未备”;左侧:“(刻字)‘孝’(以下青花楷书)男培根 余裔未详。大清同治年,后镌刻改为‘光绪十七年’吉月良日安厝。”背面素平墨书“上埠芳佈岭马小兴造”,边角见磕碰及粘接糕泥痕。 图6,瓷砖墓志。长31.5、宽23.5、厚6.3厘米。回纹青花四边框,其内墨书(因高温变成赭色)隶体铭文。 图7,瓷板墓志。长30.8、宽19、瓷板厚约2厘米。青花文武边框,其内中间青花竖书楷体墓志铭。 图8,哥釉墓志铭特大素盘。高5、口径26.5、底径15厘米。工艺精湛,釉面肥厚盘内有手工墓志铭刻字填黑漆。其墓志铭楷书。 图9,青釉瓷盘墓志。高4、直径19.6厘米。竖刻楷书墓志铭:“故邹母余太君欧际行老孺人”(中间一行),接右侧“化命生于道光壬寅年(1842)十二月十一日午时,殁于今光绪乙酉年(1885)二月十九日戌时,寿终内寝。”接左侧“孝男自来,孝媳艾氏等。葬于佳穴,为不朽之处。” 图10,清晚期青花缠枝纹长方印盒墓志。长10.8、宽7.7、高4.8厘米。右盖背刻楷书铭。盒下层内底刻楷书。 图11,瓷罐墓志(缺盖)。直径9.7、高19.4厘米,通体上下施青黄釉,釉面匀净光滑泛出光泽,是典型的越窑罐型。专家们断定,有字的瓷罐可能就是一尊墓志铭。其制法也相对比较复杂,先拉坯胎,之后在素胎瓷罐刻墓志铭,施加青釉后烧制完成,再为墓主人随葬。 该罐表面文字的内容证明了该罐为墓志铭,其中内容大致为墓主一生的概括,以及家庭成员的介绍,而最让人们重视的一句话为“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意思就是说,在唐代光启三年(887)的时候,墓主人在贡窑北山被下葬。 1977年浙江慈溪县上林湖村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一件青瓷罐(缺盖),表面有墓志铭。在该段墓志铭文记载的内容中,有两点价值值得肯定,其一是关于贡窑的发现,其二是关于贡窑的具体位置,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 第一,根据上面所提到的“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确定了在唐光启三年,上林湖地区已经有了所谓的贡窑,这让专家们在研究陶瓷的历史上,对贡窑出现的时间有了准确的时间节点,从而为贡窑存在的历史,提供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二,墓志中对贡窑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人们的印象中,贡窑所指的一般是五代时期的吴越国,这在《宋史》与《宋会要辑稿》中都有所记载,认为贡窑所进贡的瓷器,多为贵族使用,而庶民是无权使用的。该瓷罐的出土,恰恰纠正了这一点错误,不仅证明了上林湖附近的确有过贡窑的存在,还为日后对陶器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