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 张剑 “一尊易致蒲萄酒,万里难逢鹳鹊楼”是陆游《杂感》诗的名句,这里提到的尊,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宴饮酒器和祭祀礼器。 1976年12月,江苏镇江丹阳司徒公社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共出土青铜器物26件,其中2件棘刺纹尊(图为其中1件):一件通高27.8厘米,口径29.3厘米,一件通高23.2厘米,口径24.9厘米,皆侈口,扁鼓腹,高圈足有直裙,颈、足饰密集的锯齿纹、几何纹,腹饰带有纤细而密集的青铜芒刺的棘刺纹,颈腹足间界以圈点纹。这种三段式扁鼓腹棘刺纹尊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两件棘刺纹尊器型在上海松江、安徽屯溪、武进淹城等地亦有发现,其锯齿纹亦见于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墓,密集的棘刺纹等饰纹特色在广西恭城地区的器物上也有发现,这类器物既结合了中原商代铜尊的器型特征,又融和了吴越等南方百越地区的纹饰风格,迥异于中原商周青铜器。除此之外,研究者的目光也被器物的棘刺纹饰吸引,这种芒刺样的纹饰是如何铸作出来的呢?经多年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该类器物花纹的制作方法十分复杂,大概是以范作纹,由于是徒手刻划,致使纹饰单元排列并非整齐划一。在底纹刻就后,再于各个纹饰单元上以针刺范,做出棘刺的型腔。从铸型工艺上看,形成棘刺并不复杂,只是要求掌握好刺范时范的干湿度,若范太干,无法刺入,若范太湿,刺入后泥范变形后毁掉棘刺的型腔,但是总的看来,铸造棘刺纹青铜技术难度是相当大的,主要在于凝固后如何脱范,从考古发现得知,吴国的铸造匠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制度的变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演变成很多种表现形式,尊初作器的共名,铜器铭文中常将“尊彝”二字联用,宋代才将尊作为盛酒器的专名。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象征古人身份、地位,“以待祭客之礼”。尊在中原地区盛行于商和西周,春秋战国时少见。地处江南的吴国境内情况有所不同,当西周晚期后尊类器在中原大地上渐渐退出舞台时,吴地的尊则以新的面貌展现出独特的风姿,形制不断演变。具体表现在器型增大,腹部更加扁鼓、膨出,饰纹更为繁缛,如勾连纹、棘刺纹等,沿用至春秋晚期。 光阴荏苒,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两件青铜棘刺纹尊现藏江苏镇江博物馆,它们的身影已经能描绘出那个遥远的、非常辉煌的青铜时代,它们以其图案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有节奏美,一改中原青铜器浑厚凝重端庄神秘的面貌,而以其轻巧纤秀、生动活泼的形态展现出异于中原风格的特色,可谓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