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20-03-30 中国民俗学网 杨庭硕 参加讨论

         摘要:地方性知识是指各民族的民间传统知识,其使用范围要受到地域的限制。通常的科学研究虽然也会接触到地方性知识,但是很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则不然,它不仅高度关注各民族的各种地方性知识,而且致力于发掘、整理和利用地方性知识去开展生态维护。这样的研究取向容易引起世人的误解与责难,也因此造成了地方性知识保护与利用的困难。为此,文章列举我国各民族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性知识事例,说明它们在生态维护中的特殊价值,借以重申生态人类学关注地方性知识的深层考虑。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地方性知识;普同性知识;生态维护;生态价值
    生态人类学高度关注地方性知识,是因为地方性知识[1]在维护人类生态安全上,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提到生态维护,人们总是习惯于单纯动用技术、法律、经济或行政的手段,去完成既定的维护目标。然而类似的手段只能在特定的时段内,解决某些局部的生态维护问题,这远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原因在于人类的生态安全是一个全局性超长期的复杂问题,人类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与人类的生态安全直接或间接相关联。[2]维护人类的生态安全当然需要各种工程维护措施,但更需要的却不是单一的对策,而是协调一致的可持续社会行动。协调的社会行动又只能建构在并存的各种社会行为之上。[3]为此,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任务正在于,搜集整理不同人们群体的社会行为资料,辨析梳理不同人们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分析归纳各种社会行为造成的不同生态事实,探索总结不同生态事实的各种生态后果,并以这些研究为基础,进而探索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意义与生态运行规律,从中找出人类社会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以便更好地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人类的社会行为始终受到各种知识系统的规约和引导,除了普同性知识外,各民族各地区的地方性知识,一直在潜移默化中规约和引导着不同人们群体的社会行为。把握了一种地方性知识,也就获得了预测和引导特定人群社会行为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自然不难运作该社区的社会行动。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将社会行动引入有利于生态维护的轨道上去。生态人类学主张凭借地方性知识去推动生态维护,其理论依据是地方性知识必然是特定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固有的综合性和可自主运行性,地方性知识自然也会具有同样的秉性。[4]于是地方性知识规约下的社会行动,同样会具有至关重要的自主运行和综合作用秉赋。这就使得有利于生态维护的社会行动一经正确启动,即使没有外力支持,也能自行运作,综合发挥多种作用,不断地收到生态维护效益。
    鉴于生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5]生态维护的办法自然也需要多样化,并具有必要的灵活性,才能确保生态维护成为全方位的并相互协调的人类社会行动。为了使维护办法尽可能多样化,这就必须发掘和利用各种地方性知识,使我们拥有尽可能多的生态维护经验与技能,并如实地了解这些经验与技能的利弊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建构起全方位的生态维护体制。有了这样的体制,即使遇到生态维护失误,或碰到不测的生态变故时,我们也才有可能灵活地选用不同的对策,加以有针对性的补救。为此,生态人类学正在努力探明各种地方性知识及其存在与延续的前提和范围,辨析不同的地方性知识作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时,会造成哪些不同后果,以便对不同的地方性知识作出准确的使用价值评估。只有奠定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弄清各种社会行为聚合为社会行动的机制,协调一致的生态维护体制也才可能建成。与此同时,各种地方性知识与普同性的技术、法律、经济或行政手段的结合也才能作好。因此,只有珍视各种地方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利用并存的各种地方性知识,人类社会才可能获得真正的生态安全。
    不言而喻,生态人类学全面发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识,大力推动地方性知识与普同性知识有效结合的研究任务,是一项超长期的艰巨使命,这应当是生态人类学研究的长远目标。在短期内,生态人类学还做不到这一步,但是却可以就特定地区的某些地方性知识,进行系统发掘和利用,并在促成与普同性知识结合的前提下,使这些地方性知识获得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的可能,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维护效益。这是生态人类学近期内可以实现的研究目标。总之,不管在近期还是在远期,地方性知识在生态维护上肯定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其独特性归纳起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地方性知识具有不可替代性。一切地方性知识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表露形态,相关民族文化在世代调适与积累中发育起来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都完整地包容在各地区的地方性知识之中。地方性知识必然与所在地区的生态系统互为依存,互为补充,又相互渗透。相比之下,普同性知识则不可能具备如此强的针对性。若能凭借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发掘和利用相关地区的地方性知识,肯定可以找到对付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佳办法。如果忽视或者在无意中丢失任何一种地方性知识,都意味着损失一大笔不可替代的生态智慧与技能。[6]
    其次,发掘和利用一种地方性知识,去维护所处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所有维护办法中成本最低廉的手段。地方性知识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当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事的个人在其日常活动中,几乎是在下意识的状况中贯彻了地方性知识的行为准则,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智慧与技能在付诸应用的过程中,不必借助任何外力推动,就能持续地发挥作用。[7]由于不必仰仗外来的投资,而是靠文化的自主运行去实现目标,因此这是一种最节约的生态维护方式。
    最后,地方性知识具有严格的使用范围,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维护方法的误用。地方性知识之间总是处于相互制衡格局之中,这样的制衡格局又必然是并存多元文化交互依存、交互制约的派生结果。地方性知识的制衡格局可以确保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冲击均衡化,从而大大降低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在这样的制衡状况下,维护方法一旦被错用,就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牵制,及时得到纠正。同时,利用地方性知识去维护生态安全,既不会损害文化的多元并存,也不会损害任何一个民族的利益。因此它是副作用最小的稳妥维护办法,也是不容易被用错的维护办法。[8]
    生态人类学得到学术界承认前,人们习惯于认为,生态维护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离开了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指导万难生效。按照这样的维护思路,各民族的地方性知识自然被贬低为无补于事的雕虫小技,甚至被看成愚昧落后的历史垃圾。可是我国半个世纪的环境救治经历,却对我们的救治办法不断地提出质疑。反省半个世纪的努力,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少环境救治工程采用的恰好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的还是高价从国外请专家指导施工完成的。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工程,也大多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理目标。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不少工程技术人员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多年来防治沙漠化的努力,仅仅是“局部好转,全局恶化”。耗费巨资兴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竟然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了一半的有效库容。
    类似的失误不是科学技术的过错,而是生态维护的思路有失偏颇,没有看到地方性知识的不可替代价值。其实就在这些工程兴建的相关地区,早已并存着发掘利用并不困难的各民族地方性知识。遗憾的是,当事人一直没有意识到应该提供一个机会,让这些地方性知识发挥作用,以便提高生态维护的成效。
    生息在我国西南水土流失敏感地带的侗族、水族、苗族、土家族,其传统的治水治土办法是,在陡坡地段预留一到三米宽的水平浅草带。靠这样的浅草带去降低山坡径流的速度,截留顺坡下泄的水土,实现了重力侵蚀严重山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除了防止水土流失外,这种办法还有四重好处:一,可以形成小片牧场,放养家畜家禽。二,可以构成防火带,保护森林、农田和村庄免受火灾的威胁。三,由于这样的浅草带会自然生长,因此无需额外投资维护,一经形成就可以持续生效下去。四,这样的浅草带还丰富了生态构成的内容,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可以支持更多种类的生物生长繁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9]其成效持续而稳妥,并不比任何高精尖工程逊色。
    不幸的是,多年来的生态维护工作,一直没有认真地发掘和利用类似的地方性知识,致使维护工程投工大而收效差,个别特殊地段还可能导致灾难性悲剧。2003年7月,湖南省永顺县永茂镇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山体滑坡,不仅村庄被泥石流掩埋,焦柳铁路也因此中断了一个多月。事后人们都认定这是一次纯粹的自然灾害,其发生具有不可抗拒性,就是不愿深究其发生的人文社会原因。然而类似的特定地段在我国西南地区还很多,若不从中吸取教训,同样的假性自然灾变还会频繁地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