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刘半农考察时染上“回归热” 其弟刘天华在天桥染上猩红热—— 刘半农去世前留下诸多谶语

http://www.newdu.com 2020-04-07 北京晚报 刘永加 参加讨论

    
    刘半农(1891-1934)
    清明节是追思故人的时节。1934年7月,北大学者刘半农因为身患传染病,在北京去世。他是在赴归绥(今呼和浩特)的考察途中,感染了“回归热”而病发身亡。这位生性诙谐幽默的学者,在出发前说了很多“生死离别”的玩笑话,没想到一语成谶。
    就在两年前,刘半农的弟弟、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在北京南城天桥收集锣鼓谱时,不幸被传染猩红热,没过多久便因病去世。
    诸多因素,使得刘半农的病逝,蒙上了一重悲凉的色彩。1935年5月,刘半农与其弟刘天华的棺木,一起安葬于香山玉皇顶。
    刘半农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对联、咏诗。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同年夏,刘半农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刘半农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1925年,刘半农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8月,在回国的海轮上,刘半农写下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他在这首诗中首次使用“她”字。
    1935年2月19日是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七十大寿。1934年,瑞典皇家地理学会计划出版赫定的纪念文集,并向刘半农发出约稿邀请。
    他们为何会向刘半农约稿?原来,斯文·赫定与刘半农不打不相识。斯文·赫定曾要到中国西部考察,以刘半农为首的中国学术界,呼吁政府禁止外国人在中国进行考古发掘。刘半农与斯文·赫定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激烈交锋,他们还因此走到了谈判桌前。经过两个月的谈判协商,最后决定由双方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共同前往大西北进行野外考察,所有的考古发掘物都留在中国。正是这次的交流,斯文·赫定与刘半农成了朋友。
    刘半农出于对斯文·赫定的尊敬,从1934年5月起就开始着手写祝寿文章。后来刘半农决定再写一篇有关北平、绥远沿线方言声调的论文,为斯文·赫定祝寿,这才有了刘半农的归绥之行,也正是此次考察,使刘半农染上了疫疾。
    在此之前的1933年3月,北平美术学校校长王悦之为刘半农画了一幅画像,刘半农非常喜欢,他在画上亲笔题上打油诗一首,诗末题字为“二十二年三月,王悦之先生为余画像,金耐先女士在旁参谋,以打油诗纪之。半农。”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小文中提到的金耐先,是当时著名的摄影家,因为刘半农喜欢摄影,经王悦之介绍,两人便认识了。
    有一天,刘半农指着这幅画像对友人说:“要是把这像放大两倍,将来死后,出殡时设在灵像亭中,最是适宜了。”
    1934年6月,刘半农启程去归绥时,许多好友都设宴为他饯别,有人请他写打油诗,刘半农有一句这样写:“人生已逾不惑年,何必再留徒供万人嫌?”没料到,一语成谶。
    1934年6月下旬,刘半农偕历史学家白涤洲、沈仲章、周殿福等人,从北平出发,到归绥考察。他们到达归绥后,又远足塞外,翻越大青山,其中有一晚夜宿于乡村的草房。当时,刘半农自备了一张行军床,晚上他就在屋中架起行军床,一个人睡在上面,同行的其他人都睡在土坑上。刘半农故意在行军床上作僵卧状,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在场的同行者听后大笑了之,可是大家绝没想到,这时死神已悄悄向他逼近。
    刘半农一行完成考察任务返回归绥后,应归绥中山学院院长张国宝的邀请,为师生演讲。演讲中,刘半农身穿春绸长衫,神采奕奕,侃侃而谈。然而令在座的听者没有料到的是,此番演讲竟是刘半农的谢世之音。
    据张国宝院长后来说,刘先生演讲时,他看到一只虱子在刘先生头颈间爬来爬去,但当时碍于面子,不便向刘先生指出。后据白涤洲讲,在张家口时,刘先生曾在衣上找到一只白虱子。显然刘半农在考察时不慎被虱子盯上了。当时归绥一带正流行“回归热”,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故称“回归热”,而虱子正是这种传染病的媒介。
    果然,回京路过张家口时,刘半农便开始发烧,医生诊断为感冒。7月10日刘半农抱病返回北平,7月14日入住北平协和医院,医生确诊为回归热,但是为时已晚,当日下午刘半农便与世长辞,年仅43岁。
    10月,刘半农的追悼会在北京大学第二院讲堂举行。生前好友胡适、钱玄同、赵元任、周作人等前来吊唁,赵元任的挽联流传最为广泛:“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需要提及一下的是刘天华。刘天华是刘半农的弟弟,少年时代刘天华便自学音乐,1912年赴上海,参加话剧团体“开明社”乐队。刘天华后来师从民间音乐家学习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1922年受聘赴北京,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等处教授二胡、琵琶。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用西方的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的音乐家,他还创作了《病中吟》《良宵》等不朽名曲。1932年5月底,他到北京南城天桥搜集民间乐曲,感染了猩红热病,6月8日逝世,年仅37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