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世界考古 >

高句丽大型建筑址试论——从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谈起

http://www.newdu.com 2020-04-10 《北方文物》2020年第1期 王飞峰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主要见于桓仁、集安和平壤地区,大型建筑依其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官署建筑、祭祀建筑和佛寺建筑四类。根据其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可以将高句丽大型建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的发掘及大型建筑址的确认为我们提供了高句丽大型建筑可能存在的一种规制,即大型建筑位于经过修整的四个(或几个)台地之上,这也正是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及青石岭山城大型建筑址发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五女山城; 国内城; 丸都山城; 平壤城; 建筑址
     
    青石岭山城位于辽宁省盖州市青石岭镇,201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盖州市文物局联合对青石岭山城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大量高句丽时期的遗迹和遗物。2015年我们在金殿山遗址东南侧发现了大型建筑址,通过钻探确认大型建筑址分布于相邻的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四个台地上,建筑址由北向南分别为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建筑址(图一)。目前通过钻探确认的大型建筑址区域长约150、宽约90米,2015年、2016年我们对二号建筑址进行了全面揭露,发现二号建筑址东西两端均被破坏,中间部分保存较好,目前建筑址残长110、宽9米,残存41列础石(图二)。二号建筑址的发掘结果与钻探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青石岭山城一号、三号、四号建筑址的发掘同样值得期待,如此大型的高句丽建筑址出现在辽东腹地的青石岭山城,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笔者将通过对国内外发现的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梳理,来探讨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类型、特征、发展演变、原因、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及大型建筑址发现的重要意义等。
    一、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发现
    高句丽历史上曾经“两迁三都”,与之相应的是高句丽每个时期均有“平原型都城”和对应的“山城型都城”。卒本时期(公元前37—公元3年)的都城为下古城子古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下古城子古城)和五女山城(今桓仁县五女山城),国内城时期(3—427年)的都城为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市区)和丸都山城(今集安市丸都山城),平壤城时期(427—668年)的都城为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市区)和大城山城(今平壤市大城山城)。下古城子古城仅有初步的调查和试掘,国内城和平壤城由于后期城市建设频繁等原因高句丽时期的遗址尤其是大型建筑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以上三座“平原型都城”的大型建筑址及附属建筑也有一些发现。与之相对的是三座“山城型都城”不但后期人为破坏较少,考古工作进行较多,而且目前均发现有高句丽时期的大型建筑址。高句丽南进时期(475—551年)曾一度控制韩国首尔及其以北地区,但是目前为止韩国境内没有发现高句丽时期的大型建筑址,因此本文将首先对卒本、国内城和平壤城地区的高句丽大型建筑址进行梳理。
    卒本地区的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仅在五女山城发现三座,分别为一号建筑址(J1)、二号建筑址(J2)和三号建筑址(J3)。J1(图三)位于五女山城西北部,平面呈长方形,方向220°,长13.8、宽6~7.2米,南部现存成一排的6块础石,相邻础石间距1米左右,础石多为菱形或不规则四边形,石面比较平整,有加工痕迹。J1周围的稍晚地层中也发现5块与南侧础石类似的石料,推测建筑基础原来应有柱网。出土遗物仅有五铢钱和大泉五十各一枚。
    J2(图四)位于山顶西南部,西距蓄水池约130米,平面呈长方形,方向237°,长24.5、宽16米,推测可能为半地穴式建筑,西、南、北三面砌筑石墙,东面利用山坡凿出土坎为墙壁。石墙有内外两重,南侧外墙偏西位置有一段长2.7米外突部分,推测为门道。地面为略向西南倾斜的基岩,较为平整。出土遗物主要有高句丽时期的陶器、铁器和晚期遗物等。
    J3位于山顶东南部,基础为人工修整的平台,平台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平台较大,长20.6、宽8米,西部平台略低,长13、宽5.1米。建筑址主要位于东部平台,目前发现三列础石,每列础石9~11块,相邻础石纵、横间距1.4~2.4米。部分础石经过修整,有的础石底下及周围铺垫小石块。西部平台上的础石因被晚期房址打破,柱网结构不清,推测西部平台为附属建筑。出土大量高句丽陶器、铁器等。
    国内城地区的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主要包括丸都山城宫殿址、东台子遗址、国内城体育场地点遗址和民主遗址等。丸都山城宫殿址(图五)位于山城南部平缓的台地上,坐东朝西,平面近似平行四边形,四周有石砌宫墙,南北长95.5、东西宽86.5米,西南300米处有蓄水池。宫殿区整体东高西低,自西向东依次有4层人工修筑的长方形台基,4层台基上共发现11座(组)建筑。基础为经过夯打的黏土。多数础石经过修整,台面为圆形或八角形,础石底下及周围铺垫经过夯打的河卵石和黏土。西宫墙上发现两处宫门遗迹,1号宫门位于西宫墙中部且形制较大,应为宫殿区正门;2号宫门位于1号宫门北侧17米处,形制较小。此外在宫殿区及其周围还发现较为系统的排水系统。遗址区域发现大量红烧土块,出土遗物包括陶器、各类瓦件、鎏金铜器、铁器等。
    东台子遗址(图六)因位于集安市区东郊的台地故名,从1958年的发掘结果来看现存建筑遗存只是原来建筑中部偏西的一部分。目前的东台子遗址主要包括正屋的东室(Ⅰ室)和西室(Ⅱ室),西室北面的北室(Ⅲ室),东室东南侧的东南室(Ⅳ室)。其中正屋东西长35、南北宽36米。地基经过夯打处理,础石台面多为圆形或八角形,础石底下和周围铺垫多层河卵石。I室发现有用河卵石掺杂黄土垒砌的墙壁,长2.3、宽0.5、高0.4米。根据建筑结构推测屋外有回廊结构,出土高句丽陶器、瓦当、铁器、石臼等。
    体育场地点遗址2003年发掘,揭露出四座高句丽时期的房址。F1破坏严重,从发掘情况来看应有四列础石,东西长约21米,南北长度不明。F2、F3和F4均为“回”字形,内外墙体之间有一定间隔,其中F2相对较好,外框墙体南北长约14、东西宽约13.5米。F2、F4内均发现有局部红烧土面。出土遗物包括高句丽陶器、砖瓦、青瓷器等。
    民主遗址因位于国内城西侧的民主村而得名,地表现存两个石柱。2003年发掘时发现3组东西排列的独立院落式建筑,由东向西分别编号为一号、二号、三号院落,各院落基址均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其中南墙保存较好。二号院落保存相对较好,东墙南段残长约14、基宽1.7米,南墙长约37.5米,南墙东端的豁口处发现疑似门址。一号、二号院落中发现有排水系统,各院落均发现有建筑础石或础石痕迹。
    将军坟西南建筑址位于将军坟西南约100米处的狭长台地上,台地南北长约150、东西宽约40~50米,遗址南部保存相对较好。推测原来存在大型院落,其中南墙残长33.5、基宽1.2~1.5米,东墙残长21.8、基宽1.5~1.8米。发现残存墙体、散水、排水涵洞、门址等,出土大量瓦当、板瓦、筒瓦、当沟等。此外在集安地区的一些王陵或疑似王陵的范围内也发现一些较大的祭台或门址等。
    平壤城地区的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主要有安鹤宫遗址、长寿山城1号建筑址、定陵寺遗址等。安鹤宫遗址(图七)位于大城山城南麓的平缓地带,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北偏东3.5°,平面为平行四边形,宫墙边长622米,周长2488米。东、西、北三面宫墙上均辟有一门,南宫墙则有三座城门,中间一座城门最大,南、北宫墙上东侧各留有一个水口。东西宫墙外均发现环壕遗迹。墙体采用土石混筑法砌成,现存高度约4米。宫殿区内目前已经发现南宫、中宫、北宫、东宫、西宫和池苑等遗迹。遗址内发现大量高句丽遗物。另外大城山城中部平缓台地处曾发现长度超过80米的粟、小米和高粱等碳化粮食的堆积遗迹,附近发现大量瓦件,其性质有待进一步探讨。
    黄海南道新院郡长寿山城1号建筑址位于长寿山城外城的一处半山腰地带,建筑基址为石砌的长方形台基,高约3.2、东西长35、南北宽13米。目前础石残存5行,第2行残留7个础石,第1和第2础石、第6和第7础石间距均为1.5米,其他础石间距较大,推测应有缺失。础石下均发现有直径1.2~1.6米的圆坑,坑内填有碎石,碎石厚约0.6米。建筑址附近发现有水井、哨所和大量瓦件等。
    定陵寺遗址(图八)位于传东明王陵南侧120米处,其中建筑遗址东西长233、南北宽132.8米,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其中塔基为八角形,塔基周围有佛殿建筑、与寺院相关的建筑,各建筑物之间以回廊连接并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建筑过程中础石部分采用磉墩结构。遗址发现了刻有“定陵寺”铭文的陶片和大量高句丽时期的遗物。此外平壤地区的清岩里废寺址,元五里废寺址,黄海北道凤山郡土城里废寺址等也发现了以佛塔为中心的大型建筑址。
    二、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类型和特征
    通过上述对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梳理,结合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宫殿建筑,以丸都山城宫殿址、安鹤宫遗址为代表,五女山城发现的1号建筑址(J1),考虑其建筑形制和出土遗物等应属于卒本时期的王宫遗址;二、官署建筑,以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国内城民主遗址、长寿山城1号建筑址为代表;三、祭祀建筑,以东台子遗址和将军坟西南建筑址为代表,其中东台子遗址为故国壤王时期下令修建、好太王时期完成的国社和宗庙建筑,将军坟西南建筑址从其位置和出土遗物等判断应属于陵园内的陵寝建筑;四、佛寺建筑,以定陵寺为代表,此类建筑以佛塔为中心,周围设置佛殿和经堂。此外部分大型建筑址的性质仍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五女山城发现的J2和J3时代,发掘报告认为在4世纪末5世纪初,当时高句丽王室成员主要居住于国内城地区,但是考虑到卒本作为高句丽的发祥地且高句丽王多次到卒本地区祭祀始祖庙,不排除高句丽王室成员或官员到卒本祭祀时在五女山城居住的可能性,因此J2和J3可能属于高句丽的离宫建筑或官署建筑。国内城体育场地点遗迹,我们通过对其时代和出土遗物等的分析,认为可能属于高句丽王宫与仓储有关的建筑,因此可以看做宫殿建筑的附属建筑。
    高句丽的大型建筑址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址、轴线、基础、础石、墙体、门址、排水系统、给水系统、建筑材料、设置回廊等,本文试从以上这几个方面论述之。
    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选址不但与其城址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而且在城址中可以看出其位置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平原城及其附近的大型建筑址周围地势比较平坦且相对较高,选择这样的位置营造建筑不但可以在平整地基等的工程建设中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地势较高可以免遭水患的侵袭且利于防守。山城中的大型建筑址或位于山顶的平缓地带,或位于背风朝阳的南坡地带,或位于山麓的平缓地带,视野一般比较开阔。部分大型建筑址的基址还选择对山城的平缓地带进行修整,营造出阶梯状的台地,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建筑在排列上表现出高低落差的感觉,体现了一种建筑美学,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出于体现政治权威或维护王权的需要,营造出一种政治氛围。目前丸都山城宫殿址和青石岭山城大型建筑址均位于经过修整的4个台地之上,其中丸都山城宫殿址每个台地的西、北、南三面均有石砌的护坡,因此高句丽山城中的部分大型建筑位于经过修整的阶梯状台地之上可能是一种规制。
    卒本时期五女山城发现的大型建筑址仅有1号建筑址,2号和3号建筑址根据其出土遗物,发掘者判断其时代应在4世纪末5世纪初。1号建筑表现出一定的轴线思想,但并未表现出严格的中轴对称理念。国内城时期的丸都山城宫殿址保存较好,整体建筑群表现出有轴线的思想,东台子遗址、体育场地点遗址、民主遗址等虽然建筑址本身受到一定的破坏,但是从其残存的建筑基础,特别是民主遗址残存院落来看,建筑址本身结构严谨,础石排列方正有形,因此不排除原来建筑址也存在轴线的设计理念。迁都平壤以后的安鹤宫遗址和定陵寺遗址除了表现轴线的设计理念,还体现了一定的中轴对称思想,反映了高句丽后期建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大型建筑址的基础均经过修整,卒本时期的五女山城1号建筑址,其北侧边缘直接将较高的土坎凿平,南侧部分则铺垫黄褐色土。五女山城2号建筑址选择相对平整的基岩作为基础,其他建筑址或是铺垫黄土直接夯打,或是以石块和黏土混合后夯打,重视建筑基础的整修工作。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的基础则较为特殊,营造建筑之前,首先对原来地形进行了平整处理,较高的地方进行削平,较低的地方用冶铁的炉渣、炒钢渣、高句丽瓦片和陶片做了铺垫,根据钻探结果,一号、三号、四号建筑址的基础与二号建筑址的基本相同,虽然没有夯打的痕迹,但是当时应该作了压实的处理。
    大型建筑体量较大,为了增加建筑本身的牢固性和稳定性,除了五女山城2号建筑选择基岩作为基础没有发现础石外,其他建筑址均发现有础石或础石构成的柱网。在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营建活动中,既有直接利用天然石块的自然础石,也有经过加工的人工础石。人工础石根据其台面的形态又可以分为圆形础石、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础石和不规则形础石等。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础石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型础石底部和周围铺垫经过夯打的碎石和黏土(或铺垫没有夯打的碎石),通常大型础石底部有础石坑;一类是用小石块铺设一条小石列,然后在这样的小石列上放置大型础石。青石岭二号建筑址础石的处理方式采用后者方式,每列础石由5块大型础石及础石底部的小石列组成。础石底部和周围铺垫小石块的做法,可能是基于当地天气和建筑基础稳定的考虑,高句丽地区一般冬天较冷,容易形成冻土层,大石块底下和周围放置小石块的做法能够缓解冻土层解冻时对建筑基础的影响。大型础石铺垫经过夯打的碎石和黏土的做法可以称为磉墩,目前已知中原地区最早的磉墩结构见于陕西省扶风县西周召陈建筑遗址,东北地区最早的磉墩结构见于辽宁省北票金岭寺建筑遗址,集安地区的丸都山城宫殿址(图九,1)、东台子遗址(图九,2)、国内城体育场地点等大型建筑的础石均采用磉墩结构,联系到国内城时期高句丽与三燕政权的频繁交往,我们有理由相信发端于中原地区的磉墩结构,经过三燕地区传入集安地区。磉墩结构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大型建筑址(图九,3)使用以后,继续南传到半岛南部的百济和新罗地区,并促进了这些地区建筑技术的发展,半岛学者称磉墩结构为“积心石基础”,高丽、朝鲜乃至目前朝鲜半岛的建筑依然使用这种“积心石基础”。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础石之间间距一般不大,两个础石的间距一般在1.5~3.0米,密集的柱网不但会影响到建筑内部的空间分割,而且我们也不得不考虑部分建筑为干栏式建筑的可能性,而且从一些高句丽墓葬壁画的图像如德兴里壁画墓、麻线一号墓(图一〇)壁画中出现的类似粮仓的干栏式建筑来看,高句丽时期确实存在着干栏式建筑。此外从定陵寺塔基的发掘来看,八角形的柱网比较密集,因此复原和研究高句丽密集柱网的建筑形制时,高层建筑可能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辽东城冢壁画的小城内即绘有可能为三层的建筑。丸都山城2号和3号建筑址,基础为八角形,柱网相当密集,结合高句丽地区发现的八角形建筑址均为塔基等因素,我们认为这两个建筑址可能是与佛教相关的建筑(如佛塔),由于这两个建筑址并列分布,因此也不排除丸都山城2号和3号建筑是两座并列佛塔的可能性。
    墙体主要有分割建筑群与其他区域的围墙及建筑本身的墙体。围墙一般为石筑,石料就地取材,多为楔形石和梭形石,用石块直接砌筑,石块间填充碎石,丸都山城宫墙中发现石灰残块,因此部分大型建筑外墙建筑过程中应该使用了石灰。安鹤宫的宫墙一般采用土石混筑,即两侧包砌石块,中间填土或夯土。建筑本身的墙体一般为土石混筑,或是以石块分层砌筑,石块间直接填充黏土,或是墙体两侧以石块砌筑,墙体中间填土。部分建筑本身的墙体出现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的结构,内外两层墙体之间有一定距离,如民主遗址的院落建筑和东台子遗址的建筑。
    门址作为出入大型建筑物或建筑群的通道,一般位于建筑物或建筑群围墙的中部,大型建筑址的单体建筑通常在建筑正面辟有一门,门址处发现有门轴石。大型建筑群的围墙上通常在正面辟有一门至三门,丸都山城宫殿区正面宫墙上辟有两门,安鹤宫南面宫墙上辟有三门,东墙、西墙、北墙中部各有一门,其中南墙中门为目前发现的高句丽最大的门址,基址长45.6、宽18米。
    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排水涵洞、排水沟渠和散水等。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作为当时重要的建筑,为了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建筑周围都修建了比较完善的排水设施,这些设施已经被考古发现所证实。排水系统多为石砌,其中排水涵洞和排水沟是在地下开挖沟渠,沟渠底部及两侧砌筑石块,排水涵洞顶部以大型石条封闭,排水沟顶部通常以条石或板石封闭。丸都山城宫殿址及安鹤宫等大型建筑址范围内均发现有较为完备的石砌排水沟系统。散水则是利用石块铺设在建筑周围,为了排水的方便通常距离建筑墙基较近的部分略高。
    给水系统以大型建筑址内的池苑或附近的蓄水池为主,同时利用城内的溪水和河流等,多数大型建筑址内并未形成独立的池苑,往往在建筑址附近修筑蓄水池,五女山城2号建筑址、丸都山城宫殿址、青石岭山城大型建筑址附近均发现有蓄水池遗迹,安鹤宫则在其建筑范围内设置了三处池苑,分别是位于北门南侧、南宫西侧和安鹤宫东南角。设置池苑或修建蓄水池,不但可以解决日常的人畜用水,改变局部的自然景观,而且关键时期尤其是战争时期还可能成为扭转战争局面的决定性因素。《三国史记》卷第14《大武神王本纪》记载,(大武神王)十一年(28年),秋七月,“汉辽东太守将兵来伐……(王)入尉那岩城,固守数旬,汉兵围不解。王以为尽兵疲谓豆智曰:‘势不能守,为之奈何。’豆智曰:‘汉人谓我岩石之地,无水泉,是以,长围以待吾人之困。易取池中鲤鱼,包以水草,兼旨酒若干,致犒汉军。’王从之。贻书曰:‘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帅百万之军,暴露弊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于是,汉将谓城内有水,不可猝拔。乃报曰:‘我皇帝不以臣驽,下令出师,问大王之罪,及境逾旬,未得要领。今闻来旨,言顺且恭,敢不籍口以报皇帝。’遂引退”。
    建筑材料除了上述部分提及建筑基础和墙体的用材外,主要包括屋顶的各类建筑用瓦,如板瓦、筒瓦、瓦当和半瓦当、曲背檐头筒瓦、当沟、兽面砖和鸱尾等。卷云纹瓦当在生活遗址、墓葬及附属建筑上均有发现,颜色均为灰图一一高句丽半瓦当1.变形忍冬纹半瓦当2.青蛙纹半瓦当色。高句丽莲花纹瓦当、忍冬纹瓦当和兽面纹瓦当,板瓦和筒瓦等瓦件在颜色上出现了其他地区少见或不见的红色,而且在国内城时期(3—427年)的一段时间内还出现了瓦件颜色和遗址性质密切相关的特征,即一般生活类建筑上发现的瓦件以红色为主,陵墓及附属建筑上发现的瓦件以灰色为主,这一特点在迁都平壤以后不再明显。
    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上发现瓦当的主要纹样有卷云纹、莲花纹、忍冬纹、兽面纹等,其中卷云纹瓦当年代大体可以从“太宁四年”(326年)一直延续到4世纪末,莲花纹、忍冬纹和兽面纹瓦当最晚在好太王十七年(407年)出现。高句丽半瓦当目前仅见于平壤地区,装饰纹样以莲花纹、变形忍冬纹(图一一,1)、青蛙纹(图一一,2)为主,半瓦当在当时的东亚地区是极为罕见的一类建筑材料。曲背檐头筒瓦是指连接瓦当背面的筒瓦瓦身呈弧线造型的一类瓦件,主要用于建筑垂脊或戗脊的翘檐部位,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此类瓦件首先在高句丽地区出现,以后还影响到渤海、统一新罗和日本列岛。丸都山城宫殿址(图一二,1)及平壤地区(图一二,2)的部分大型建筑址均发现了曲背檐头筒瓦。而高句丽瓦件中另一类特殊器物———当沟应是受到三燕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丸都山城宫殿址、安鹤宫和定陵寺等高句丽大型建筑址均发现有当沟,而且定陵寺遗址还出现了人面纹当沟。鸱尾主要见于东台子遗址和安鹤宫遗址等,安鹤宫遗址曾发现高达2.1米的大型鸱吻。
    大型建筑址从实用功能和建筑美学出发,往往设置回廊。回廊的设置一方面使得各个建筑能够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同时还增加了建筑的使用面积;另一方面作为大型建筑的附属设施延伸了建筑的装饰空间,更好地体现了建筑美学的内涵。安鹤宫各宫殿址周围都发现了当时回廊的基础,而且从础石判定当时宫殿建筑址和回廊应是一起建造的。
    三、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通过对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梳理,根据其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我们认为其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37年至326年以前;第二阶段,326年至5世纪末;第三阶段,6世纪初至668年。
    第一阶段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目前仅在五女山城发现一座(即J1),面积不大,利用简单加工的石块作为基础,柱网也比较简单,出土遗物也相对较少。这一时期高句丽正处于从建国到势力逐渐增强的阶段,建国之初国力相对弱小,不但受到来自扶余国的压力,而且隶属玄菟郡管辖、周围有沸流国等强敌环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高句丽始祖朱蒙从扶余逃到卒本地区建国后,出于安身立命和建国发展的需要,在五女山城及卒本地区建立王宫或官署遗址,占山割据,图存发展,因此五女山城的王宫建筑只是规模较小的单体建筑,地面处理简单,建筑屋顶覆盖茅草,周围没有宫墙设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王宫区。鉴于这一阶段发现高句丽大型建筑址较少且目前桓仁和集安境内相关工作进行不多,相信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桓仁和集安地区应该会发现更多这一时期的高句丽大型建筑址。
    第二阶段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主要位于国内城和平壤城地区,五女山城2号和3号建筑址、东台子遗址、定陵寺遗址等属于这一时期的大型建筑址,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有:一,高句丽地区出现了表明建筑身份和等级的各类瓦当;二,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修建王陵(东明王陵)和定陵寺。高句丽大型建筑址大量出现,不但规模较大,而且多数大型建筑中大量使用瓦当,最晚至太宁四年(326年)开始出现了卷云纹瓦当,不晚于好太王十七年(407年)还出现了莲花纹、忍冬纹和兽面纹瓦当,其中不同颜色的莲花纹瓦当在生活遗址和墓葬遗址上的使用有所差别,而忍冬纹瓦当和兽面纹瓦当仅见于生活遗址。建筑基础修整较好,础石结构中出现了磉墩并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中,部分建筑中础石加工精细。建筑结构复杂,这一时期大型建筑址还出现了佛寺建筑和高层建筑——定陵寺遗址及其佛塔。大型建筑周围有了完备的排水系统和蓄水系统,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在设计理念上大型建筑址建筑开始追求坐北朝南、面南为尊的思想。在建筑过程中出现了轴线的理念,但是严格的中轴对称思想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大型建筑址不但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殿、官署和祭祀建筑、佛寺建筑,而且同一大型建筑群内部也出现了功能分区,同时还呈现出向独立的院落式建筑发展的趋势,宫殿建筑已经表现出前朝后寝的基本格局。以丸都山城宫殿址为例,1号、2号台基之间存在大面积的空地,推测为当时的中心广场。4个台基中3号台基最小,长82、宽7米,仅有两列础石,础石纵向间距(进深)为4米,报告书认为3号台基上的建筑为回廊建筑。根据宫殿区的建筑分布和特点等,我们认为2号台基东侧两座八角形建筑(2号和3号建筑)为宗教性建筑,西侧建筑可以视为前朝。4号台基位于整个建筑群的最里面,在建筑空间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私密性,其建筑可能为后寝,3号台基上的回廊建筑则具有分隔前朝与后寝的功能。1号台基紧邻宫殿区门址,其建筑可能是守卫宫殿区的士兵或处理公务的官员临时休息之处。究其原因,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以后,国内城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高句丽国力不断强大,同时受到中原地区汉文化、辽西地区三燕文化等的影响,突出特点是出现了各类瓦当并将其运用到各类建筑中,瓦当的大量出现并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高句丽大型建筑的重要特点,也是高句丽大型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上有了质的飞跃的体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型建筑营造中开始运用模数思想,有学者通过对丸都山城宫殿址建筑平面的研究认为该建筑是以0.75高句丽尺(26.85厘米)为模数进行设计建造的。
    第三阶段即6世纪初到高句丽灭亡,大型建筑追求坐北朝南、中轴对称思想,有的建筑物方向几乎为正南正北,反映了当时高句丽较高的建筑和测绘技术。多数高句丽大型建筑的平面没有固定模式,而安鹤宫和丸都山城宫殿址这样最高等级的建筑平面形态为平行四边形或接近平行四边形,这与中原地区的宫殿建筑追求方正有形的思想有所区别,其中原因我们认为除了这两座宫殿建筑本身位于山城之中受到地形限制之外,人为因素可能是其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型建筑址中除了宫殿、官署、祭祀遗址外,佛寺遗址数量增加,大型建筑内部功能分区更加强化。以安鹤宫为例,其整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理念,南门、南宫、中宫和北宫一起形成整个宫殿区的中轴线,各个宫殿区还有自己的轴线,中轴线两侧还分布有东西对称的东宫和西宫,南宫、中宫和北宫位于整个宫殿区的核心区域,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形成了以三大殿为中心的核心宫殿区;三座宫殿中,南宫不仅所处的位置极其重要,而且建筑的规模最为庞大,因此我们认为南宫应是当时大朝的正殿,相当于中原的太极殿,中宫应是处理日常事务的宫殿,北宫应是寝宫,三座大殿从南至北依次排列形成了前朝后寝的基本格局;宫殿之间以回廊结构相连接,柱础设置使用磉墩结构,宫殿区域内修筑池苑遗迹,东南部开挖池沼,整个宫殿区有贯穿南北的水流。关于安鹤宫的布局,日本部分学者认为安鹤宫南宫、中宫和北宫的中轴线及左右对称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南北朝时期邺城布局的影响。魏存成先生则认为与中原都城宫城布局相比,安鹤宫与北魏洛阳、东魏北齐邺南城以及隋大兴、唐长安城宫城内的布局是相似的,宫城布局上表现出明显的前朝后寝的特点,而且前朝实行的是两殿制,即南宫主殿相当于前朝的外朝,中宫主殿相当于前朝的内朝。我们认为安鹤宫作为高句丽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不仅在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等整体布局上受到了当时中原地区宫殿建筑的影响,而且在设置回廊、使用磉墩、修筑池苑等具体建造中也表现出强烈的中原宫殿建筑的特点。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高句丽时期大朝的正殿名称并不是太极殿,王仲殊先生认为当时高句丽崇尚中原王朝制度,纵使对“太极殿”景慕甚深,因其君主接受中原王朝册封,在法理上也不允许使用“太极殿”的名称。我们认为当时高句丽作为地方政权,在都城布局和宫殿建筑上都受到当时与之相邻政权或中原王朝的制约,都城布局和宫殿建筑作为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当时政治制度和等级观念的影响,高句丽地区的宫殿应该不能使用太极殿的名称。高句丽后期与隋唐战争频繁,加之荣留王十四年起开始修建“千里长城”等因素导致国力日趋衰落,部分大型建筑的工程应该受到影响,安鹤宫北宫东西两侧及北宫以南的中宫和南宫两侧建筑并不完全对称,且留有待用的建筑空地,我们认为可能是高句丽后期国力所限,安鹤宫的整体建设还没有最终完成所致,这一点也可以从北宫两侧尤其是东侧的建筑布局上得到提示。随着高句丽的灭亡,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也随之消失。
    四、结语
    高句丽大型建筑址在桓仁地区、集安地区和朝鲜平壤地区均有发现,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官署建筑、祭祀建筑和佛寺建筑4个类型。高句丽大型建筑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不但与高句丽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还受到了中原地区汉文化、辽西地区汉文化及三燕文化等的影响,此外高句丽大型建筑在某些方面又影响了朝鲜半岛百济和新罗等地区建筑的发展。以高句丽大型建筑为代表的高句丽建筑文化成为研究东北亚古代建筑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囿于目前的考古资料,本文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平原型都城的大型建筑址材料仍然存在一定缺憾,但是我们从一些未作发掘或没有全面发掘的高句丽遗址出土的器物,如集安地区的梨树园子南遗址出土的玉质耳杯,平壤地区的清岩里土城发现的大量瓦当等资料来看,上述这些地区都存在发现大型建筑址的可能性,这也为我们以后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
    青石岭二号建筑址的发掘及大型建筑址的确认为我们提供了高句丽大型建筑址可能存在的一种规制,即建筑位于经过修整的4个(或几个)台地之上。如果说丸都山城宫殿址的发现对这种规制是一个提示,那么青石岭二号建筑址及大型建筑址可以看做是对这种规制的进一步确认,也提示我们在调查和研究高句丽山城中的遗迹时需要注意的一个方向,这也正是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及青石岭山城大型建筑址发现的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7年度研究专项(17VGB002)、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研究专项(18VGB004)、国家社科基金2019年度研究专项(19VGH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飞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20年第1期此处省略注释,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