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随笔 >

再访昭化古城

http://www.newdu.com 2020-04-10 《中国文物报》2020年4月 丹青 参加讨论

    文脉之根:
    昭化古城保护经验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与全国众多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保护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然而很多极具影响力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遗产、历史遗存,还是在我们的眼前轰然倒塌,悄然湮灭。以至于短短几十年的工夫,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完全改变了模样。我至今在想,即使再显赫的人物,都不过是匆匆过客,转眼便会烟消云散,而唯有古城永恒!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以一己之短见,便肆意摧毁那些经过了无数艰难岁月才积淀下来的民族记忆和文化符号。
    这次重返昭化,我感到整个古城充满了鲜活的气息,绝对没有丽江古城里的那种热闹和喧嚣。古城里的老人蹲在街边说着话,从他们的眼睛和笑容里感受得到生活的乐趣。店铺也不算少,主要是当地的土特产、零食、杂货等,一些百年老字号因时间的关系未能深探。在暖冬阳光的照射下,古城外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好久没有闻到这种味道了,如此熟悉而又热烈,真切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扑面而来的气息,很淡、很柔和、很细腻。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厚土,把这座古城护理得特别温馨,而这温馨又构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人文环境。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昭化古城今天这样的鲜活和厚重,是历届广元市政府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对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的修缮和复原,必须尊重历史的原貌与建筑本体的结构。只有在动手前找到建筑活的灵魂,修缮工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修整后的建筑物本体和街坊才能符合历史。就算有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可能因历史的原因遭到了破坏,街道整修还是应该风格统一、完整,有利于生活的延续,这才是成功修复历史街区的保证。
    通过考察可以看出,昭化古城的形制基本符合历史的原真性,除原汁原味保留着中国传统建筑工程的特有元素,还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科学的有机融合,周围的山形和水色,更是古城的自然“借景”。横亘于嘉陵江大剑山之间、峰险势雄的牛首山,不仅是昭化古城的天然屏障,形似昂首之牛头(相传为太上老君坐骑青牛所化),也是衬托古城神韵风采的天然借景,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一条蜿蜒小道直通山顶,山顶即是全国100个最美观景点之一的“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距昭化古城约五公里的天雄关,也是昭化八景之一“牛首雄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内现存清代碑刻十余通,有古柏数株,关门尚存,是剑门蜀道上重要的古关口,也是中国雄关险隘中唯一能够见到的古关门遗址。
    另外,大朝驿虽然离昭化古城、剑门蜀道不足二十公里,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也是昭化古城历史上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邮驿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理应把它纳入昭化古城保护的核心区。古蜀道成就了此驿路曾经的繁华。再加上大朝驿沿线风景优美,古蜀道的众多遗址遗迹均完整丰富,无论哪个季节,这一段宛如绿色的苍龙,无论多少江山社稷的变迁,它都无怨无悔地盘旋于古蜀道的崇山峻岭之间。
    总体上看,古城文物的文化品位、街道肌理、民居建筑,绝大多数保护得非常好,有些院落虽貌不惊人,却都原汁原味,其遗产价值绝不低于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尤其是众多院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应该引起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希望尽快请专家深入调查研究,探究历史文化传承之源。
    记得当年,我在大朝驿、松宁桥考察,夕阳西下,烽烟俱净,古树参天,古道跫跫,芳草茵茵,流水潺潺,特别是松宁桥那一段驿道保护得特别好,古树参天蔽日,景色秀美怡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片土地留存了多少历史踪迹,至今还没有探明。记得郑振铎先生说过,中国是“地下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蜀道申遗项目呼吁了多年,现在应该是最好的时期。如果蜀道申遗成功,其他沿线遗迹也就顺其自然纳入其中。
    名城保护的现实意义,就应该按照以上原则把一切有价值的遗产点都纳入其中、相得益彰。记得在帮谢辰生老整理文案时,读到郑振铎先生的另一句话:“我希望人人都能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来保护地面和地下的文化宝藏,这不仅仅是为了学习遗产推陈出新的需要,还要为后代子孙保存文化遗产,作为对他们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力证。”先贤的教导吾辈当铭刻心底。
    昭化古城原真性的保护经验,对全国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是蜀道申遗的重要文化坐标,更是蜀道文化传承中最鲜活的例证。
    多元探究:
    蜀道明珠,文旅之花
    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更具有讲述不完的中国故事,其中许多精彩的故事还能发出独特的声音。对于遗产的认识、思考、研究、保护并与其共生,都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离不开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所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首先就需要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重塑遗产观,实现遗产的可持续传承与合理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遗产保护和发展之路。文化遗产又是旅游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对遗产地历史、艺术、科学或生活方式感兴趣才会造访和体验。而昭化古城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人文环境丰富绝伦,文化积淀深厚而又独具魅力,应该说是大自然的恩赐。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推动文旅融合的必然选择。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再激活文化,二者是在互动、互促中相互赋能。只有这样,方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独特的地方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也让地方发展避免千城一面、千篇一律,进而激活静态的、甚至濒临消失的传统或历史文化。这其中,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
    如蜀道申遗成功,可让国内外游客更多地对三国文化和蜀道风情、川北民风做深度体验,变静态参观为动态体验;目前广元的航空、高铁等交通网四通八达,可全面带动千佛崖、皇泽寺、剑门关等旅游资源;各种文化活动、文创产品、土特产等作为其文化符号,也是以“文”活“物”、以“旅”彰“文”的重要内容。
    在讲好三国文化的同时,古城也要注意推动产业聚集,以文旅为体,实现产业收益。在延续古城历史文脉的同时,也要强化古城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好古城内的建筑风貌和街巷肌理、空间布局,形成既具有古城风情特色,又具有都市休闲文化与时尚气息的特色古城旅游区。
    必须注意的是,古城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只有通过深挖特色文化,有机植入现代文化元素并借助多元创意手段,孵化研发文旅内容与产品,构建文旅融合的集成平台。另外,昭化古城现有的古城格局和周边环境保护的平衡,也不能出现差错。古城是红花,周边环境是绿叶,谁也不能缺少。
    乡土遗产的价值来源于整体的乡村系统,如果脱离原住民利益去关注整个古城保护就会出现偏差和不足。遗产保护的终极价值是与人发生关系。因为遗产保护的价值具有多样性、多重性、多变性和关联性,这些价值随时代的变迁也有所不同并发生相互作用,其中建筑技艺的传承可获得先进的技术支撑,使整个体系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材料也可能更新,但传统的结构、型制不能变化太大。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乡土文化是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大类,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是不可再生的瑰宝。我们这个民族是从乡土文化博大精深的土壤中走出来的,我们的根脉与家园哪一样都离不开土地。这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研究好底蕴深厚的乡土遗产,才能保住我们的生命之根,而且在利用上才会繁花满枝硕果累累。
    作为一个走马观花的路人,仅仅谈一些个人的粗略感受。如要全面揭示昭化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明进程,还需静下心进一步好好研究。古往今来,这块土地吸引了太多的文人雅士,倾倒了无数骚人墨客,他们借山水的灵秀、淳朴的民风,净化心灵,或吟诗、或作赋、或填词、或行文,为这块风水宝地增添了诸多文学的精彩。吾辈不才,全当抛砖引玉,以求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这一方净土。
    (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