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4)

http://www.newdu.com 2020-04-13 中国民俗学网 王晓葵 参加讨论

    灾害民俗志的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东日本大地震灾区之一,气仙沼地区防潮堤建设与“和大海共生”的日常生活感之间的对立事件。
    在气仙沼,由于史无前例的大海啸造成了巨大损失,政府部门组织了工程专家进行了精密的测算,认为应该在海边修建高12米的堤坝,才能有效地保护住民的安全(图5)。建设堤坝的计划在征询住民意见的时候,因为大灾刚过,人们惊魂未定,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投了赞成票。但是,当大坝完成在即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好像生活在牢狱之中(图6)。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感与安全性之间的关系。从渔业生产的条件,比如渔船的出入,以及养殖业生产的便利性来看,住在海边是最好的选择。而且从生活感受来说,漫长的岁月中养成的他们的对“海”的身体感知,他们的日常,就是每天看着潮涨潮落、听着海鸥的鸣叫,感受着咸湿的海风(图7)。在他们看来,大海是有呼吸的,潮涨潮落,就是生命的诞生与死亡。甚至海啸夺取了他们的财产和亲人的生命,他们还是“对大海恨不起来”。这种经过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表象化的渔民们基于身体感受的无言之知,和建筑工学与防灾行政部门基于科学做出的建造堤坝,以抵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海啸的选择,共同构成了灾害常识体系的整体。如果说防潮堤代表着安全与抵抗,那么当地人们对大海的身体感知,则代表着挑战和共生。两者都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图5东日本大地震灾区即将竣工的防潮堤
    
    图6防潮堤和居住区的景观
    
    图7海啸之前的日常风景
     需要指出的是,当初海边的灾民同意修大坝,是基于科学和理性的选择。后来带有某种程度的“后悔”的反思,则是基于他们的日常感知。两者并不对立和矛盾。他们都是人们在不同境遇下应对自己生活事件的正常选择。我们认为,研究灾害的民俗学家,必须对灾害中人们行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足够同情式的理解。如上面的例子,正是土木工程等科学的“知识”与基于生活传承的身体感受之“经验”,共同构成了灾害的常识体系。而对这个过程的动态分析和微观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宏观把握,则是灾害民俗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文章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