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朱熹的那“一寸”迟疑

http://www.newdu.com 2020-04-14 文学报 王晓阳 参加讨论

    中国文化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诗经》,但几乎大部分人都不是很确切地知道《诗经》到底在讲什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汉唐人不会有这样的困惑。宋代以后,困惑再也没有消歇。可能没有朱熹,《诗经》作为儒家经典,根本不会造成这样的隔膜。可是,朱熹和他《诗集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站在“诗经学”研究的“转折点”上
    朱熹就站在“诗经学”研究的那个转折点上,他的样子突兀又无奈。作为理学家,他是后世那一场“存天理灭人欲”灾难的始作俑者,毁誉参半;对于《诗经》来说,他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坐标,依旧毁誉参半。他把《诗经》“腰斩”了!在他之前,《诗经》是朝廷的庙堂之音,在他之后,《诗经》应该还是朝廷的庙堂之音。但是最有艺术成就的“风诗”,被他改为“淫诗”了,也就是今天说的“民间歌谣”。《诗经》的性质瞬间“急转弯”,从庙堂礼乐经典变成了一部“民间爱情诗”。
    这种判断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大多数人心目里的《诗经》,也是一部看不大懂的、似是非是、模糊的“爱情诗集”。
    有时候,我们不能把一个重大事件的最后结果,全部归咎于一个过于单薄的个人。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潮和发展趋势,必然会推动一个结果。在整个宋朝,正在广泛兴起一种“质疑”的思潮。不甘于落在唐人巅峰之下的宋儒们,有志于在学问上面再创一座高峰,他们对《四书》《五经》等“汉学”都开始进行广泛的“质疑”,挑战汉家“恪守门户”的传统。欧阳修、苏辙都开始“另辟蹊径”,抛弃或者贬斥最正统的《毛诗序》,表现一下文艺开放与创造时代的大胸怀、大视野。朱熹最有“理性”精神,他推翻《毛诗序》,提出自己的主张,在当时也是顺应潮流的表现。
    朱熹抛弃“毛诗序”,开创的研讨方法很简单,“只从诗经文本入手,探求诗篇本意”。抛弃那些“名门学派”的独家阐释,只看文本表现了什么,这种学术态度其实也没错。问题是:《诗经》是产生于远古时代的一部经典。它本身的创作特色,和后世的汉乐府、唐诗之类并不相同。《诗经》创作的特点是缺少叙事、只留下抒情部分的诗篇。作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的全民性经典,在周代,诗歌描述的事件是“人所共知”的,所以不需要叙事,只有“抒情的吟唱”。隔了两千多年,这些“事件”早已埋没不闻,礼法风俗也“情随事迁”,只从“文本入手”,已经探求不出“诗篇本意”。所以朱熹的主张,实际上变成了“望文生义”。只依据“文本”抛弃时代背景解读的结果,就是让《诗经》失去解读的唯一性,变成“模糊不清”、随意解读的“千人千面”局面。解读《诗经》真正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时代背景和风俗精神。这是《诗经》的土壤,只从文本下手,不同的时代看出不同的“文本”,怎么得出正确的结论?
    朱熹的那“一寸”迟疑
    纷纷纭纭的迷雾笼罩下,我们不得不重回一千年前,看看“始作俑者”朱熹的心态。在仔细阅读《诗集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朱熹在抛弃《毛诗序》的时候,竟然有了“一寸”的迟疑。
    他为什么“迟疑不决”?
    朱熹的确很“矛盾”。在《诗经》的“二南”里,他看到的不是“民间”,而是明确无误的“庙堂”。钟鼓铿锵之音,樽爵祭祀之礼,实在没有办法将这些属于“黄钟大吕”的东西,归向所谓的“里巷歌谣”。朱熹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对“明主圣王”的推崇也深入骨髓,贯彻着“圣人之旨”的“二南”,让他敬畏而不敢擅自“文本”论之。列在《诗经》第一篇,占据重要地位的《关雎》诗,朱熹更加为难。“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庙堂之音,让他没有办法确定为“民间里巷歌谣”。
    朱熹最终妥协了。“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而对于雅颂,《诗集传》说:“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朱熹的“腰斩”《诗经》,避 开了“二南”和“雅颂”。他对《周南》《召南》的教化作用给予肯定,对《诗经》的经学意义,作了继承和发展。对《关雎》诗,朱熹认为是“王者之风”,歌颂文王和太姒的婚姻。对于汉代匡衡所说“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的评价,朱熹认为“可谓善说诗矣”。他对《毛诗序》的态度,还是有所保留的,他并不是完全抛弃了汉儒的观点。所以方玉润说他:“然则朱虽驳《序》,朱亦未能出《序》范围也。”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回到一千年前的朱熹那里,仔细观看他那“一寸”迟疑?是因为朱熹之后,“说诗”的门户纷然争起,“前之宗朱以攻《序》者,今尽背朱而从《序》。辗转相循,何时能已?穷经之士,莫所适从……则诗旨因之愈乱”。我们要拨开这个迷局,不得不回到朱熹那里去看他这“一寸”迟疑。问题在于:如果“关雎诗”是“纲纪之首,王教之端”,那其他国邦的“风诗”,为什么不是“纲纪之尾,王教之末”,因循相续?而意外变成了民间男女表达爱情的“里巷歌谣”?
    圣人之意还是民间爱情?
    今天对于《诗经》解读的态度,还不如清代更客观。清代还有“宗朱”与“背朱”的争议,今天干脆全部“宗朱”,而且“宗”得更彻底,连朱熹不肯否定的“二南”和雅诗一并变成“民间爱情”诗。既然是“民间爱情诗”,那就完全不需要考虑周代的伦理纲常,不需要考虑周代的礼仪观念,根据想象自由解读。于是,《诗经》中涌现出“大量”自由、炽烈、大胆、狂野、带着原始野性的“爱情诗”,甚至“氏族社会群婚遗俗”、“抢婚”风俗等严重违背周代文明礼俗的内容也频频出现。阅读《诗经》的人,都以为周代是一个充满着爱情自由的原始、浪漫社会。这并不是事实。
    周代是等级分明的礼法社会,“男女有别”。《礼记·内则》有:“男女不相授器”、“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在婚姻上,《礼记·曲礼》规定:“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那些自由、大胆、狂野的“爱情”,在礼法分明的周代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
    反过来,《诗经》里面的“圣人之意”,却被历代封建王朝的“帝王”奉为圭臬。第一个否定《诗经》的是秦始皇,在熊熊火焰里,他亲手抛出的第一部书就是《诗经》。“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强秦不到二十年土崩瓦解;汉高祖不喜欢读书,听到陆贾阐述《诗经》“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的时候,“莫不称善”……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麟趾殿”,宋代“文德殿”、明清两代的“关雎宫”“麟趾宫”“朝阳殿”“武功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历史上最宏大的宫殿“景福宫”,这些宫殿名字全部出自《诗经》。
    一部民间男女的爱情诗,能够做历代帝王家的课本,试问帝王缺少的是治国之道,还是男女爱情?
    时代对民族基因文化的呼唤
    可能朱熹自己也无法明白:一位学者关于经典的解读,一旦和政治相裹挟,会产生什么样的强大力量。
    朱熹的学说,在宋朝末年的南方产生了很大影响。13世纪元兵下江汉,俘虏了江汉名儒赵复,使之教授北方学子。赵复正是朱熹学说的继承者,将朱子的“诗经学”带到北方。元仁宗开科取士的时候,朱子《诗集传》成为法定教本,走上“独尊”的地位,明代承继之。明朝初年,饶州儒士朱季友上书朱棣驳斥程朱之说,被杖责打个半死。加上当时可怕的文字狱,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说朱熹学说的不是。明武宗正德三年的状元吕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等人才”,声望极高,他写《毛诗序说》,只敢说“汉学”是怎么说的,却不敢言 “朱序之非”,委曲回避。吕柟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用说。
    朱熹没有这样的力量,不准他人反驳自己的学说。但是被推上“独尊”地位的《诗集传》却有这样强大的、无与伦比的威力。在一百多年间,万人“噤声”,没人敢说个“不”字。明代学者杨慎描述明初这种现象:“今世学者……惟从宋人,不知有汉唐前说也。宋人曰是,今人亦是之;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学术,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
    但是,《诗经》是“经学意义”,还是“文学意义”,其实没有必要去严格厘分。它的初始意义毫无异议是“经学”,“载道之学”。而那个时候,“文学”还没有“自我觉醒”。但《诗经》的文学价值却是无与伦比的。它在温情脉脉的礼仪文化中,将“王者之道”的“圣人之旨”,“文质彬彬”的美学追求,深入贯彻到《诗经》当中,用原始又“直觉”的“感知”去反映“理性”,描绘“理性”。《诗经》的文学价值,正是周代“礼乐治国”理想的感性显现。
    既然是“王道”,是“纲纪”,是“理想”,就不可能是民间的男女歌咏,“各言其情”。在走过了一段“误区”之后的今天,破除王道“迂腐”已经不再是首要任务,为文化寻根、在传统里寻找民族精神的力量成为时代的任务。因为这样任务的召唤,想要回到一千年前。回到一千年前,朱熹在对《诗经》进行“腰斩”的那一刻。
    看看手握彤管的朱熹,看看他“定性”那一刻的迟疑。或许这“一寸”的迟疑,值得我们冷静下来,对整个《诗经》的研究史开展一次追根溯源,全面去看待《诗经》学家对“圣人之旨”的态度,重新审视《诗经》的经学意义和文学意义;或许这“一寸”的迟疑,能够让我们也产生“一寸”迟疑,对待朱熹的“腰斩”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全盘接受还是有所保留?也或许这“一寸”迟疑,让我们能够在理解朱熹的前提下,至少不会把“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的诗句,当成“民间爱情诗”,而将一部先民政治伦理教化的典籍,当成一部自由、开放、狂野的爱情诗集。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诗经》的研究和解读,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研究,对于一个民族文化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当代,更应该对民族文化的源头基因进行“溯源”,回到原始,回到当初,看看圣贤明主在推行“礼仪教化”的治国伦理文明时,赋予《诗经》什么样的神圣使命?看看《诗经》里包含的“家国一体化伦理”体系,能够给今天的治国理政和社会道德体系建设,注入什么样的思想营养和精神支撑?看看《诗经》在强力打造“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汉文化血脉时,怎样形成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这是一个时代对于民族基因文化的呼唤,是一个民族在遇到精神文化困境的时候,对于神圣母体的回归和汲取。
    所以,回归本原,寻找原始,在《诗经》里把握中国人的精神方式,是我们对待《诗经》的科学态度。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回到一千年前,看看朱熹那“一寸”迟疑。那是一个分界线,一个转折点,也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驿站。站在那里,眺望前后,才能有一个理性的回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