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安然 宜兴的紫砂工艺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有部分当代陶艺家回归古法,重新盘起柴窑,亲手磨练砂泥,自制自烧,乐在其中。完整的紫砂器生产,是从开采原料开始,原生态的紫砂如矿石如煤炭,深藏于山中地下,要挖掘出来,然后堆放于露天,经过日月光照、雨雪润湿,使其风化,原本坚硬的矿料逐渐氧化疏松,此时再加以人力将其粉碎。然后将粉碎的泥料浸泡在水池中,浸泡时间大致数月,过程中有物质沉降,有物质浮起,上层的泥具有黏性,就将这部分提取出来,经反复捶练制成泥条,再放入阴湿黑暗处陈腐“发酵”,经数月数载不等,而后取出制作成器。这是传统的采泥练泥方法,耗时漫长程序繁琐,为了节约陶人的时间,清代中期已出现专门的制泥工坊,直接向陶人提供练好的泥料,而建国之后,练泥采用机械,生产力大大提高,一般陶人完全脱离了采泥、练泥工序。 由于古今制练泥料的方法不同,窑烧的环境不同,所以造成古壶与今壶在胎骨、发色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古壶胎体质坚,发色内敛,有着含而不露的天然韵致,又因窑温火力变化而使颜色变化出于意想,因此,即使古壶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拙劣简陋,也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喜爱之情。 图中所示为一款双环直筒壶,通高10.4厘米,圆筒直身,平嵌盖,盖上桥钮作双圈装饰,双圈上刻以环纹,以其造型得名“双环直筒”。壶身两侧一边为独孔长直流,一侧为大耳把,整体造型简约质朴。从壶把及流根与壶身交接处可见工具刮擦痕迹,这便是所谓的“明接”,将衔接处显露在外而不作修饰掩盖,就像田头卷着裤腿露着泥脚的农民一般本色自然。 细观壶身,可见黑星点点,那是泥料中所含金属物质在高温窑烧过程中熔出凝结所致,有的人认为这是瑕疵,而有的人却十分喜爱,这恰恰是泥料天然的表现。双环直筒壶上的两个环纹圈,在入窑烧制时须经特别处理,要在圈环下支以木片,防止其与壶盖壶钮粘连,当窑火燃尽木片时,双环也已烧成,可自由活动。双环壶在使用时圈环碰撞会发出清脆的响声,饮茶时更增一份清趣。而此壶以盖敲击壶身,可闻金石之声,说明胎骨坚硬,尤其壶钮与肩把部分经过长年摩挲,呈现金属般的光泽,说明砂泥中金属物含量较多。 壶底浅圈足,中央押印一方形底款,四方单框及环形纹中是一古体“寿”字,除此而外壶上再无他款。此壶制作年代应在清早期,清中期后的双环直筒壶大体与此相似,而工艺愈加精细,有泥绘、陶刻、加彩等装饰。观此壶古拙简朴,却有一股理直气壮之势,很有明际遗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