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牒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世系实录,叙皇室世系源流。世宗认为:“玉牒事属重大。”高宗亦曾说:“玉牒非寻常档案可比。”玉牒编纂以帝系一脉为核心,由皇帝近支推及远支,按照位下房分和长幼次序书写。每次纂修玉牒,由宗人府、礼部、内阁(先是内三院)共同主持,开玉牒馆负责。玉牒编纂成为清代宫廷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有关玉牒纂修时间存在争议:清官方均载“十年一修”与玉牒目录中的“纂修年代”不符,“十年”内涵不明确,玉牒馆开馆时间记载各异。笔者通过考察玉牒馆开馆年份、人口统计,认为“十年一修”说成立,其中“十年”有十年开馆一次和人口统计满十年双重含义。 “纂修年代”与“十年一修” 清代始修玉牒时间,学界有以开玉牒馆为依据的顺治十三年(1656)之说,也有以玉牒目录中载“顺治十七年”为标志。历任玉牒馆总裁所奏开馆事宜中均认为初次纂修是在顺治十八年,如玉牒馆总裁仪亲王永璇于嘉庆十一年(1806)奏:“自顺治十八年初次修起,至嘉庆二年共修过十六次。”礼亲王世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奏:“溯自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可以确认,顺治十八年为玉牒编纂的起始之年。 此后,编纂玉牒形成惯例,成书的玉牒目录中所载“纂修年代”为:康熙九年(1670)、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雍正二年(1724)以下,雍正六年、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十一年、二十一年、三十一年、四十一年、五十一年,嘉庆元年、二年、十一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道光七年(1827)、十七年、二十七年,咸丰三年(1853)、五年、七年,同治六年(1867),光绪三年、十三年、二十三年、三十三年。 但依据清代官方史书记载,玉牒为“十年一修”,如《清世祖实录》载:“每十年纂修一次。”康熙会典载:“十年一次纂修玉牒。”至光绪会典仍载:“玉牒以十年纂修一次。”《清史稿》对此也无疑议。在朝臣及玉牒馆总裁奏折中也称“十年一修”,如嘉庆二十三年,盛京将军富俊奏:“乾隆四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接奉谕旨,玉牒每十年一次修葺。”道光十七年,玉牒馆总裁绵恺奏:“查定例恭修玉牒十年一次。”光绪二十三年,玉牒馆总裁世铎奏:“查每届十年恭修玉牒一次。” 可见,“十年一修”的说法与玉牒目录中的“纂修年代”并不完全相符,学界多以制度规定和实际运行两者之间的偏差来解释这一现象。有学者依据“起修时间”即任命总裁、副总裁,“修成时间”即宗人府呈送皇帝玉牒、议叙官员两个概念来定义玉牒纂修时间,但仍无法解释“十年一修”。造成此争议的根本原因是史书中未载十年一修的时间划分断限。因此,如何诠释“十年”的计算方法是关键,笔者通过考证奏折所载,认为所谓“十年一修”之“十年”与开馆年份、人口统计密切相关。 十年开馆一次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高宗于乾隆十五年重申玉牒编纂“定例”:“宗人府纂修玉牒,每十年一次开馆,此定例也。乃历来俱连上上届纂修之年计算,是以每次递减一年,实止九年岁月,转致参差。查从前既有十年一次纂修成例,自应扣准年月……不必接算上届纂修年分,以昭画一。”由此可知,按照高宗旨意,十年一修,即指十年开馆一次。但以乾隆十五年为转折,前后有所不同。 乾隆十五年之前,所谓“十年”是指上次开馆之年到本次开馆之年。从顺治十八年首次纂修玉牒算起,至康熙九年为“十年”,以此计算,延至乾隆七年。 乾隆十一年,对玉牒馆开馆时间进行调整,十二月初八日,宗人府奏:“自七年修纂后,来春正届五年,请即增修,但此次增修内应改应添者甚众,仍照例开馆,普行修辑。”此次纂修是因乾隆七年所修玉牒满汉不符,错误太多,需立即修缮,加上宗室、觉罗渐众,俱应添入,如必待十年始修,为期尚远。鉴于此,“增修”改成“重修”,这次时间调整直接改变了玉牒馆开馆时间的轮转,乾隆八年至十二年历时仅五年。 乾隆十五年以后,是从上次玉牒馆开馆之年的次年算起,到本次开馆之年是为“十年”。乾隆十三年至二十二年,以此类推,直到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三年为最后“十年”。 人口统计满十年 由玉牒编纂流程看,以每年正月初十为截止日期,对一年内新生子女、过继归宗、年老去世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呈报宗人府贮藏:“逐一开录,于每年正月初十日以内,亲赉送府。”每年一报,攒满十年,于第十年年底,选派史官汇总十年内所有人口增减实况,即“人口统计满十年”。 人口统计攒满十年后,立即以宗人府所藏上届玉牒为底本进行改写,“历届恭修玉牒,均系前期将十年内一切事件于开馆‘预年’年终通传各族,饬令详细报齐,于备查档内一一纂办,粘签覆对,以便分行计页,恭缮新本”。开馆“预年”即开馆前一年,亦是第十年。此整理工作完成后,待来年开馆后直接誊录到新文本。按照这一编纂流程,所有需要编纂的人口资料均于开馆预年年底就已完成,故本次开馆之年的人丁信息并不在本次编纂范围之内,只能于下次开馆时编入玉牒。 通过“十年一修”形成过程可知,“十年”既是每十年开馆一次,又是人口统计满十年。两者时间上下限关系具体如下:开始之年,乾隆十五年以前,均以上届开馆之年为始,乾隆十五年以后,前者的开始之年为上届开馆之年的次年,而后者依旧是以上届开馆之年为始;结束之年,后者为开馆预年,始终比开馆之年早一年。两者时间的上下限并非完全一致。 完整呈现开馆时间面貌 按照“十年一修”惯例,以及奏折记载部分玉牒馆开馆年份,可以展现清代历朝玉牒馆开馆时间的完整面貌。 玉牒馆首次开馆是顺治十三年,编纂时间是顺治十八年,以下各开馆年份为康熙九年、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这与玉牒目录“纂修年代”一致。有观点认为,“康熙五十四年本未进呈,故未被收储留存”,玉牒目录未载。但据礼部尚书瑞麟、徐泽醇所奏:“奉旨照康熙五十四年之例在宫中恭览玉牒,不必升殿。”可见,康熙五十四年将玉牒进呈圣祖御览,且按照十年开馆一次定例,本年份即是开馆之年。因此,康熙朝共开馆六次。雍正二年、十一年,共两次。乾隆七年、十二年、二十二年、三十二年、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共六次。 玉牒目录中“纂修年代”载嘉庆元年、二年,记载同一次纂修中的开馆预年、开馆之年,据玉牒馆总裁永璇上奏:“恭修玉牒,系于嘉庆元年先行办理底档,二年开馆,至三年二月告成。”按照开馆定例,自嘉庆二年开馆后,应于十二年开馆纂办玉牒,但为了与实录一同运往盛京尊藏,决定于十一年十一月提前开馆,“宗人府将明年应修玉牒于本年冬间即行择吉开馆”。玉牒馆同时载嘉庆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亦为开馆预年、开馆之年。故嘉庆朝实际开馆三次。 道光以降至清亡共开馆九次。道光八年,吏部尚书文孚奏:“道光七年五月初四日开馆恭修玉牒。”十七年,玉牒馆总裁肃亲王奏:“五月初十日开馆。”玉牒馆总裁奕誴分别于同治六年奏:“本年四月十五日开馆。”光绪三年奏:“本年四月初九日开馆。”十三年奏:“自本年四月初三日开馆。”玉牒馆总裁世铎于光绪二十三年奏:“本年四月十一日开馆。”据《清德宗实录》,光绪二十八年有纂修玉牒之举,这属于“五年增修”例。四月,德宗下旨:“本年缮修玉牒,著宗人府查明恭忠亲王奏准成案,仿照办理。”三十三年,“自本年四月初十日开馆”。可见,玉牒目录中“纂修年代”主要是指开馆时间,兼有开馆预年。 《清圣祖实录》载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七年继续任命玉牒馆总裁、副总裁,是因康熙五十四年开馆编纂,当年完成,较为迅速,需要修改完善,但尚需进行核实。玉牒目录中“纂修年代”中有雍正六年、咸丰三年和五年有待考证,但无关宏旨。通过以上考辨,清代玉牒“十年一修”说成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