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版的《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肆)有一資料信息量很大,錄文如下: 成南陽宛,次陳留扶溝,此武陵零陵。次、成遭其縣米穀貴。成、次今年六月不處日,此七月廿五日,各起家。次、成逐賊,此與男子陳伯潭、成俱持麻八千斤之臨湘,船泊麓(簡1505)[1] 簡牘提到了成、次、此三人分批從外郡來到臨湘。這本不足為奇,因為五一簡中常見到人員流動。但這則資料的珍貴之處在於提到了人口流動的原因:次、成兩人遭遇到家鄉糧價飛漲,因此不遠千里,奔赴臨湘。兩人家鄉-南陽宛(今河南南陽)和陳留扶溝(今河南周口)都是當時的富庶之地,糧價上漲,估計是突發災荒,使得這一代生活成本陡增,促使兩人遠赴宜居的臨湘謀生。這種理解吻合史書中經常記載的荒年移民就食的情況。此外,譚其驤先生曾在方誌和氏族志中發現:東漢時有家族從河南遷入今湖南長沙附近,可與本案例互證。[2] 但簡末一句:“此與男子陳伯潭、成俱持麻八千斤之臨湘,船泊麓”頗值得玩味。它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解讀的可能。這句似乎是說:此、陳伯潭、成三人攜帶了8000斤的麻,乘船來到臨湘,將船停泊在麓(麓山?)这个地方。麻“八千斤”是不小一筆貨物。如果這些人是到臨湘就食,何以攜帶這麼多的麻?他们是否是商人在荒年利用市場的劇烈波動,長途販運牟利?攜帶八千斤麻,估计是臨湘当地市场的麻价格较高,可以出售獲利。之後,更可購得相當重量的穀米,運回糧價飛的南陽宛或陳留扶溝牟利。漢代的宛地以好賈而聞名;《史記·貨殖列傳》曰:“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多賈。”[3]若如此解讀,則這則資料表明了民間商人對市場時機的把握和物價資訊的靈敏,頗為令人驚歎! [1]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中西書局2019年版,第49頁。 [2] 譚其驤:《長水集》(上) , 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339 、346 頁。方志和族譜一般編纂較晚,對於祖先的追溯常有不實之詞。但五一簡的情況說明,這些追述未必都是空穴來風。 [3] 《史記》卷129《貨殖列傳》,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939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0年5月17日13:27。) (责任编辑:admin) |